一、基本情況
蛤地社區位于東莞南城街道的東南面,東莞大道旁,與美麗的東莞植物園相毗鄰,水濂湖大道和石鼓連接線、環莞快速路、桃源北路經過轄區。社區現有戶籍人口3342人(客家人),常住戶數1267戶,新莞人約6000人,社區地域總面積8平方公里。社區下轄蛤一、蛤二、蛤三、大進步、前屋錢、龍旺埔、立新、新農村、青竹筍和新板嶺10個居民小組。
二、社區歷史
蛤地這個地名源于該處的中心地段有一墳墓外形似青蛙,而被稱為“蛤地”,因東莞方言及客家方言稱青蛙為“蛤”(ged,讀陽平,音急),稱墳墓為“地”(讀上聲)。明崇禎及清康熙《東莞縣志》恩德鄉第十都只錄有前屋錢村名。清宣統《東莞縣志》缺口司屬下始見有蛤地、龍旺阜、連登、青竹筍4個村名。清同治四年(1865年),最早是李氏族人由五華縣遷居龍旺阜后再遷入青竹筍,其次是黃姓族人于同治十年(1871年)由福建遷入龍旺阜。其余各姓氏族人都在光緒年間由外地遷入,只有百余年歷史。蛤地社區由多個分散的自然村組成,民國23年(1934年),屬第一區清平鄉。民國36年(1947年)屬第一區濂平鄉。1952年12月,歸屬榕龍鄉管轄。1953年春,榕龍鄉劃歸第十二區(后稱厚街區)管轄。1957年撤銷區級建制,榕龍鄉劃歸橫崗大鄉管轄。1958年3月,撤銷環崗大鄉,榕龍歸屬篁村大鄉。1958年9月,歸屬附城人民公社,與西平一起合稱榕龍營。1961年6月,屬篁村人民公社,稱蛤地生產大隊。
1958年修筑水濂山水庫時,連登、大埔、龍旺埔處于庫區內受淹,全部村民搬遷,連登、大埔的新居民點稱“立新村”,龍旺埔黃姓村民另建龍旺埔村,其它姓氏村民建立新居民點,稱“新農村”。1966年厚街人民公社修筑坑口水庫時,草塘村的210畝水田被淹沒,村民遷去厚街的江山村和赤嶺村。1969年,西平生產大隊的小板嶺村劃歸蛤地生產大隊,稱“新板嶺”。
三、社區發展
近年來,社區先后先后獲得“市文明社區”“市青年文明社區”“省一級檔案工作目標管理認定單位”“省衛生社區”“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市體育先進社區”“省體育先進社區”“市市容環境優美社區”“市平安社區”“市綠色社區”“市生態社區”“市科普社區”“市科普示范社區”“省科普示范社區”“國家科普示范社區”“東莞市2021年綠色社區”“省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單位”等多項榮譽。
聯系電話:224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