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可以更安全、舒適地穿梭于街區,孩子在街區公園中安心玩耍,上班族通過公共交通和優質慢行系統,能夠實現舒心通勤。南城通過構建高效的城市交通體系,全力推進“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逐漸實現向“品質生活之城”的華麗蝶變。
近年來,南城正經歷一場深刻的交通轉型。通過實現交通建設的“四個轉變”,南城逐步告別單一的交通建設模式,邁向以人為本的“綜合交通、品質交通”新紀元。交通形態的全面提升,帶動城市形態的深度進化。通過對城市空間、功能、生態與人的深度整合,南城系統提升公共交通、步行和騎行的吸引力,讓人們有更多高品質的出行選擇。當交通回歸它的本質:從“方便車”轉向更好地服務“人”的出行需求,南城就不僅是車水馬龍的城市中心,更是宜居、宜業、宜游的城市典范。 “公路交通”向“綜合交通”轉變:系統構建“立體化”的交通網絡 在拓寬的步行道上,市民悠然漫步于綠意盎然的街景中;原本被忽視的公共空間,變成充滿藝術氣息的休憩區;曾經的擁堵點,也因更精細的智慧交通管理變得有序。第一國際片區(現為海德·匯一城片區)經過系統改造后,轉變為吸引“人流”的魅力街區,兼具工作、生活、文化休閑等多功能,成為東莞文化潮流的重要策源地。 街區兼具工作、生活、文化休閑等多功能(翟嘉欣/攝) 南城是東莞市行政、文化、經濟中心,匯聚重要市政配套設施,以及各類大型企業總部、高端商業綜合體,每日吸引著數以萬計的通勤人流、商務人員與消費群體。在高強度、高密度的功能承載之下,優質交通建設成為維系城市生命線、提升市民福祉、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戰略支點。城市初期發展,人們更加重視解決“有路可走”的問題。因此,在過去一段時間,眾多城市的交通規劃優先考慮小汽車的通行速度和容量。但隨著城市規模擴大、人口密度增加,單一交通規劃的弊端日益凸顯:交通擁堵、空間割裂、資源浪費等。 這些城市發展的“成長的煩惱”,也迫使南城不斷反思:交通建設如何讓人們出行更美好。當前,南城給出的答案是:以人為本,邁向綜合交通、品質交通?!按笃瑓^思維”的系統規劃,則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關鍵路徑。近年來,南城持續推動片區路網的系統重構,以“一片區一對策”的思路規劃,打破壁壘、融合功能,將片區的功能定位和商業發展、城市景觀、居民生活體驗緊密結合起來。 轄區劃分為第一國際片區、總部基地片區、西平片區、天安數碼城片區等重點片區,分批有序推進工程改造,重構139公里道路交通空間,讓公共交通、慢行系統和小汽車在各自適用的場景下發揮最大效用,實現所有出行者的安全、便捷和舒適。 在“大片區思維”指導下的交通轉型實踐,南城成果斐然。第一國際片區重構慢行空間、優化交通組織管理,街區環境品質顯著提升,成為宜逛、宜游的“網紅打卡地”。總部基地片區構建交通與辦公、休憩功能融合的交通網絡和公共空間,植入線性公園、帶狀活力公園,通勤和班后休閑變得更愜意,逐步形成融合軌道經濟與總部品質的示范片區。萊蒙片區優化內部微循環交通,增設規范化停車設施,大力提升步行和騎行環境,同時拓展社區公共空間,打造“社區品質生活圈”的樣本。 多模式的交通融合,不斷打破片區的行政與功能壁壘,打通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在提升整體通行效率的同時,也實現交通與城市功能、空間、生活、產業的深度融合,推動南城從依賴單一“公路交通”向多元共生的“綜合交通”轉變。 “功能交通”向“品質交通”轉變:街區即景區的“顏值革新” 當前,南城努力將交通推向一個更高維度——“品質交通”,讓市民的出行更有獲得感、幸福感,而非單純的通勤或移動。從“功能”向“品質”的躍升,在于精妙處理好動態交通(車輛、行人在道路上的移動),以及靜態交通(車輛停放、行人在公共空間的駐留)之間的復雜關系。其深層邏輯和最直觀體現,亦是“人本尺度”的全面回歸。南城以交通組織優化、停車秩序升級、慢行空間重構以及精心的景觀設計等綜合治理措施,打造更具吸引力、更人性化的城市空間,將道路改造成為“超級街區、活力街道、氣質街巷”。 目前,南城完成莞太路、宏圖路、鴻福路(首期工程)和濱河路(一標段)等關鍵主次干道的綜合整治,通過對動態交通的科學組織和對靜態交通的精細化管理,“擠”出更多空間,把道路還給人、還給生活。其中,最顯著的變化便是人行道的大規模拓寬與升級。經過改造后的鴻福路,已為機動車道鋪設降噪瀝青、貫通非機動車道、拓寬人行步道,順利實現“步行、騎行、車行三線分離”。經過嚴格規范路內停車、引導車輛快速停放和進入地下停車場,原本被隨意停放車輛占據的空間,植入兒童樂園、林下休憩空間,腳下的每一步都能踏入城市精心編織的巨幅畫卷。步行、騎行與自然景觀無縫連接,道路成為融合生態美學與便捷功能的“綠色會客廳”。市民在行走中享受綠色,在閑暇中擁有舒適的“靜態”休閑空間。 “景區化”的街區環境,吸引更注重體驗、品質的消費群體,促使商家持續升級商業業態,南城也從傳統的單一零售向沉浸式體驗等更高附加值、更具吸引力的方向發展。道路街區的宜居化,成為塑造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的“主角”。各片區涌現出更多精品咖啡館、特色小店和生活美學空間,讓商業從“滿足基本需求”轉向“提升生活品質”,為市民提供看得見、摸得著的“高質量生活”。 “常規公交”向“公交都市”轉變:全面提升公共交通的競爭力 一個高效、便捷、舒適的公共交通體系,是衡量現代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優質的公共交通體系是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難題、實現高品質生活的必然選擇,才能真正支撐東莞“首善之區”的未來。在推動交通建設過程中,南城堅定不移地奉行“公交優先”的綠色低碳交通理念。通過完善線網、提供便捷的接駁和智能化服務,構建覆蓋全域、服務精細的公共交通新格局,確保所有群體享受到安全、便捷、經濟的出行服務。 南城福地公交樞紐站(翟嘉欣/攝) 南城福地公交樞紐站是南城公共交通升級的一大標志。樞紐站選址于宏圖路福地科技園內,與東莞國際商務區“一路之隔”。乘客乘坐公交車入站后,即可免費換乘站內任意一條線路,從站點直達南城、東城、萬江、莞城、高埗、道滘等鎮街。樞紐站的設立,為市民提供實實在在的出行優惠,同時也顯著提升區域公交出行的便利度。 為打破傳統交通模式的孤立局面,南城持續推進軌道、公交、慢行等系統的深度融合。遵循“公共交通引導城市發展”(TOD)理念,南城結合城市道路升級改造,推動智慧公交站臺優化、港灣式公交站完善等硬件建設,持續活化利用轄區內石鼓公交首末站等11個公交首末站,打造公交網與慢行網融合的重要節點。同時,南城預留和優化軌道交通與地面公交、慢行系統的接駁空間,進一步改善軌道站點接駁設施與服務。 通過各類行之有效的舉措,逐步實現慢行舒適宜人、公交無縫換乘、出租上落有序,整體提升公共交通運營效率和整體服務水平。此外,南城加速推動公交服務創新,努力讓市民從“有車坐”到“坐得好”。通過逐步開通多所學校共計51條定制公交線路,南城在通學期間滿足超2000名學生的乘車需求,顯著降低區域高峰期的交通擁堵。在節假日或重大活動期間,南城靈活調配公共交通資源,加密班次、開設景區專線,推動停車位、線路信息等公共交通數據共享,保障市民在人流高峰期也能便捷、安全出行。
接下來,南城將積極引入和整合多種創新出行工具,打通出行全鏈條,實現不同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通過試行共享電動車、引入蘿卜快跑等資源,實現從“常規公交”向“公交都市”的徹底轉變,在有效解決當下交通痛點的同時,逐步描繪出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清晰路徑。 “汽車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交通服務于人的全方位需求
多維度的交通實踐,南城努力點亮交通領域的“人本之光”,不斷以“小切口”推動精細化交通治理,實現深刻的交通理念革新——從“小汽車為本”向“以人為本”的根本性轉變。通過解決困擾居民實際生活中的出行“痛點”,南城持續優化動態、靜態交通管理,將“以人為本”的交通理念植根于城市肌理。在此基礎上,逐步引導交通參與者重塑對城市交通的認知,共同構成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內生動力。
從“無處可?!钡健坝形豢赏!?。在做好停車需求評估的基礎上,南城有計劃、有策略地增加停車位供給,補齊短板,保障合理出行需求。2025年力爭全年新增停車位超2000個,重點在老舊小區、商業密集區、交通樞紐等停車位缺口大的區域,建設地下停車場、立體停車庫等集約化、智能化的停車設施,支持“綜合交通”的順利過渡。
推動停車位共享(翟嘉欣/攝)
從“私有獨占”到“空間共享”。當前,南城持續推動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內部停車場,在非工作時間向社會開放共享,打破單位停車場“大門緊閉”的傳統模式,讓市民充分感受到城市資源的高效利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從“無序占有”到“合理配置”。以經濟杠桿引導資源合理配置與出行選擇,南城逐步推行差異化、動態化的停車收費政策,同時引入智能停車誘導系統,讓市民實時掌握停車位信息,鼓勵車輛快??熳?,提高車位周轉率,努力消解“一位難求”和“車位難找”的惡性循環。這些精細化的交通管理措施,將市民的出行體驗、生活品質和城市宜居性放在首位,以此營造更高效、文明、和諧的交通生態。
當停車變得有序、便捷,駕駛員會逐漸形成“規范停車、方便你我”的共識;當道路資源被有效利用,行人、騎行者有了專屬“舒適區”時,他們也更加認同交通規則的重要性。在所有交通參與者的積極響應與配合下,南城將在“綜合交通”建設中更加游刃有余,在“品質交通”的追求中更具底氣。同時,南城作為經濟中心的高效運轉、行政中心的有序管理以及文化中心的活力輻射,也有了更加強大而可持續的交通建設保障。 展望未來,南城將繼續爭當城市發展中的“先行者”,構建更加現代化、更加高效便捷的交通體系,便利市民出行、提升城市形象,促進人流與業態的緊密聯動,為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