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初夏,醫學智慧激蕩。5月9日至11日,由中國解剖學會臨床解剖學分會、《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主辦,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與東莞市肝膽醫院(南城醫院)聯合承辦的《肝膽胰外科解剖與實踐高級培訓班》在南方醫科大學舉行。
這場國家級學術盛會吸引了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及東北、西北、云南等全國多地的百余名骨干醫師,共探肝膽胰外科領域的前沿技術,為破解臨床復雜病例治療難題注入新思路。
創新教學模式
破解臨床實踐資源短缺難題
長期以來,我國醫師培養模式面臨著臨床實踐資源短缺的困境——臨床技術需資質支撐,而缺乏實踐機會又制約技術提升。
本次培訓班創新性地以“無語體師”為核心載體,采用“理論授課+解剖實操+臨床案例映射”的三段式教學模式,直擊外科醫生的技術痛點?!盁o語體師”即用于醫學解剖教學的無生命人體模型或標本,輔助實踐操作。
"傳統解剖知識已難以匹配精準外科發展需求,必須建立臨床與基礎研究的雙向通路。"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肝膽外科主任段偉宏強調。培訓中,學員以5人小組對肝膽胰標本進行毫米級解剖,通過立體建模將血管、膽管等抽象結構轉化為可視化操作指南,實現"看得到、摸得著、用得上"的技能轉化。
頂尖智庫云集
共探外科解剖學前沿技術
培訓班匯聚國內解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團隊,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南方醫科大學、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等機構的資深教授,圍繞腔隙解剖學、數字解剖技術等前沿領域展開交流,推動外科解剖醫學與國際理念接軌。
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肝膽胃腸外科主任醫師呂偉教授結合近三十年臨床經驗,深入解析《胰頭十二指腸區血管解剖及其在保留十二指腸胰頭切除術中的應用》,為學員厘清復雜血管關系;段偉宏教授則通過無遺體式解剖標本研究,將臨床問題反哺至基礎解剖學,形成“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的閉環學習機制。
"這不是單向知識灌輸,而是用實戰案例重構解剖學認知體系。"南方醫科大學人體解剖學教研室教授戴景興指出,在臨床工作中,許多外科醫生常常面臨解剖相關的難題,但由于缺乏系統的標本解剖學習渠道,臨床技術水平提升受到一定限制。此次培訓班精準抓住了肝膽外科醫生的“痛點”,為臨床醫生搭建了一個既能提升理論知識、又能通過實踐操作的平臺,加深了對解剖的理解。
基層醫生“充電”
跨越千里赴一場醫學之約
學員中不乏50多歲的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他們帶著跨越千里的求知渴望重返課堂。
特意趕來的主任醫師聶寒秋來自浙江臺州市立醫院。他所在醫院的肝臟手術量一年30至50例,“基層醫院肝內精細解剖的實操機會有限,此次系統梳理讓我們與大醫院手術標準‘對齊’?!甭櫤镎f,此次培訓機會難得,課程對解剖知識進行了全面和系統梳理,讓他作為基層醫生更新了理念,實操環節提升了技巧。
深圳大學附屬華南醫院韓繼龍主任則呼吁此類培訓廣泛普及:“技術提升不應受限于地域和資源,希望此類培訓活動能夠得到更廣泛的普及,讓更多外科醫生能系統學習肝臟解剖知識?!?/span>
東莞市肝膽醫院(南城醫院)外科護士長陳利芳感慨:“時隔二十多年重回教室,找回了醫者初心?!?/span>
“改革尖兵”再發力
打造基層醫療升級樣本
作為承辦方之一,也是本次培訓活動的重要推進者,東莞市肝膽醫院(南城醫院)從一家基層衛生院蝶變為全國首個基層肝膽醫院,其發展歷程被視為基層醫療改革的典范。
近年來,該院通過引進頂級專家團隊、追蹤國際技術前沿,持續推動??平ㄔO突破。未來,醫院將深化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協作,構建高水平學術平臺,助力區域醫療服務能級提升。
“從技術追趕到學科領跑,我們正以解剖學為支點,撬動外科臨床的質變?!睎|莞市肝膽醫院(南城醫院)黨總支書記王三貴表示,此次培訓不僅是技術賦能,更是一場醫學教育模式的革新實驗,為高質量發展按下“加速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