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開旅游美食_中國東莞麻涌鎮欄目頁面,本頁面是由20個視窗區共計20個區域組成,操作幫助請按Alt加問號鍵。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街鎮 > 中國東莞麻涌鎮欄目 > 走進麻涌 > 人文歷史

第一節粵劇曲藝

一、曲藝之鄉

古往今來,麻涌人對粵劇曲藝情有獨鐘。人們不僅愛看愛聽,還會彈唱編演,久經積淀?;泟∥幕滋N深厚,源遠流長,是全國有名的“粵劇曲藝之鄉”。麻涌有濃厚粵劇曲藝氛圍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首先是人文環境。生活在麻涌的祖輩,生活極度艱辛,除大部分鄉民留在鄉間耕種外,有相當部分人士到廣州、香港、澳門、東莞、市橋一帶謀生;一些人為求生計,遠涉南洋各地,與外界人士廣泛接觸,對吸收外地先進文化,推動相互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其二是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生活在古老而樸素的水鄉,出門見水,舉步登船,陸路難以連接。其時,以水田耕作為主,隨潮漲潮落安排作息。每當農閑和潮漲時候,鄉民喜歡三五成群聚于樹陰下或涼棚、祠堂里談天說地、說書彈唱。有天分的曲藝愛好者越來越多,興起時自家出錢或眾人集資,派人往省城買回部分樂器與服飾,逐漸形成自娛自樂的民間組織。之后,有的外出拜師學藝,有的請師傅來教習基本功,各村的曲藝隊伍逐步擴展,藝術水平逐步提高。在河邊的茅寮里、蕉林月夜中,時常傳出二胡橫簫聲,悠揚入耳。在這種“粵韻悠揚村村樂,絲竹鑼鼓處處聲”的粵劇文化熏陶中,麻涌各村大都成立了粵劇曲藝社,涌現大批的優秀粵劇曲藝人才。

漳澎村粵劇曲藝社民國10年(1921),漳澎“雙英倩影”女戲班成立。雙英倩影女戲班因班主吳星房的兩個女兒吳國英(花旦)、吳尚英(文武生)而得名。戲班人員基本是親戚朋友,約30人。民國15年(1926),到日本神戶、橫濱演出4個多月。民國18年(1929)開始,往廣西、越南各地演出3年。主演劇目有《白蛇傳》、《仕林祭塔》、《苦鳳鶯憐》等。至民國22年(1933)因吳國英結婚才散班?!半p英”女戲班全由麻涌人組成,是麻涌成立最早的戲班,且堅持演出長達12年,在民國時期是全省少有的,其影響甚廣。因那時社會封建意識濃厚,女演員終日忙于演練,社會交往甚少,造成班中一些人獨身而終,或婚后“不落家”的現象。如吳尚英,59歲(1963年)去世時,仍是獨身者。二花旦葉肖嫻,1908年出生,她終身不嫁,新中國成立后成了漳澎村的五保戶。

1993年,漳澎文娛社、漳澎曲藝中心社成立,多次參加曲藝大賽,屢獲殊榮:1995年,參加麻涌曲藝大賽榮獲第一名;同年,參加東莞第一屆曲(劇)邀請賽獲第一名;1996年,參加麻涌卡拉OK大賽獲第二名;1997年,獲廣東省曲協杯大賽東莞區第一名;1998年,獲廣東省曲協杯大賽第十名;1998年,獲東莞曲藝大賽第二名;1999年,獲東莞第二屆曲(劇)邀請賽銀獎、唱腔設計銀獎、創作銅獎。造就黃日輝、趙任傍、曾鎮安等一批有潛質的曲藝人才。1999年,參加中國曲藝之鄉評選活動并獲獎。2000年,參加廣東省老年人音樂大賽,表演廣東音樂聯奏并獲金獎。新基村粵劇曲藝社民國30年漳澎曲藝社(1941),省港名編劇家,電影明星陳天縱,攜其子女陳笑風、陳小茶等人,從廣州搬到新基村居住。這一期間,由于受陳的熏陶與指導,村粵劇曲藝愛好者如魚得水,熱情高漲。先組成“共鳴音樂社”,以舞鳳凰(民間曲藝之一)形式,每到一地便開盤唱粵曲及表演折子戲,極受群眾歡迎。之后,組建“百家鳴”業余粵劇團,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自編、自導、自演現代粵劇《鐵橋恨》。改革開放后,新基村組織成立“新基曲藝中心”,社會上各熱心人士解囊贊助,村撥款添置樂器。1993年2月,新基曲藝中心加入“廣州市戲劇、曲藝家俱樂部”,成為該組織首批會員,新基曲藝中心多次代表麻涌鎮參加東莞市舉辦的各屆粵曲比賽,皆獲殊榮。

大步粵劇曲藝社民國36年(1947),大步曲藝社成立,名曰“興農堂”。利用娛樂形式來掩護中共地下組織的秘密串聯,宣傳革命道理,發展共產黨員。幾個月后,為國民黨鄉政府察覺,被強行解散。1948年轉址并改名為“興隆”音樂社,通過集資,在村內一間私伙祠堂屋頂上搭建涼棚,方便吸收貧民尤其是青年人參與曲藝演唱彈奏,愛好音樂者及進步人士更加踴躍參加,音樂社迅速發展到幾十人。新中國成立后,興隆音樂社改名為文娛組。1953年,文娛組的成員有80余人,聘請兩個師傅教習基本功。經過一年時間的學習演練,成功演出古裝粵劇《柳毅傳書》、《貍貓換太子》。農業合作化期間,各村文娛社非?;钴S。大步文娛組自編、自導、自演的宣傳劇《大步村史》成功上演。由麻涌文化館推薦以宣傳“人民公社好”為題材的粵劇《晚稻》,代表麻涌公社到東莞縣參加匯演,獲創作獎和演出獎。

改革開放后,村委會每年都撥款兩三萬元給曲藝社添置樂器、買戲服等。在鎮舉辦的春節粵曲表演唱比賽中,曾獲得特等獎一次、冠軍二次、一等獎一次。這些節目都是自編自演的,其中《麻涌頌》獲東莞市致富思源粵曲比賽銀獎。東太村粵劇曲藝社粵劇著名文武生靚少華,原名陳伯均,麻涌東村人。出生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曾是廣州八和會館粵劇紅船的名角。早年往南洋一帶演戲,名噪一時?;鼗浐?在“大羅天”粵劇團與名花旦陳非儂拍擋演出名劇《風流天子》、《唐明皇游月殿》等等。在他的影響和指導下,東太愛好粵劇的群眾增多,他們在農閑時多集中于涼棚或祠堂內,以自娛自樂形式排練粵劇(曲)。

自此之后,村有著名男花旦“花旦仲”、陳炳垣等6人,在漳澎學藝、演出。民國27年(1938),已成名的靚少華(東村人,原名陳伯均)自組“梨園大步曲藝社在演出樂”、“大中華”等戲班,并邀請著名小武靚仙合作,以每臺戲(5晚)酬金8000元的高薪聘請薛覺先為正印丑生,培養“花旦王”鐘卓芳、文武小生白駒龍等粵劇名伶;同時,家鄉的粵曲愛好者受到他們的熏陶和教練。后來靚少華之孫陳孝先(原名陳樹堅)、葉碧云等也成為粵劇名伶、國家級粵劇演員。

民國34年(1945)初,東村由陳景行師傅和學藝回鄉的幾位粵劇愛好者,自籌資金組成娛樂社。1956年,譚振富(臺山人,香港粵劇學校畢業)來東村落戶務農,為東村組成40余人的文娛組作出貢獻。1993年,重新組織成立東太曲藝中心。本村的退休老師傅陳景行回鄉執教,國家級演員陳孝先(原名陳樹堅)、葉碧云夫婦精心輔導,曲藝中心成員的水平提高很快。在1994年鎮文化站組織的全鎮第一屆粵曲比賽中,獲得創作獎,演唱獎等四個獎項。至2002年,每年都參加春節文藝匯演,并分別獲獎。麻涌公社“紅旗”文工團1956年,麻涌公社組建“紅旗”文工團,團長由曾淦泉(曾師馬)擔任。演出的內容圍繞當時的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直接為政治和農業生產運動服務。通過自編、自導、自演適合時宜并具有地方特色的粵曲短劇、表演唱等,以輕騎形式到各村或田頭工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鼓舞干勁、發斗志,配合全國開展的艱苦奮斗、勤儉建國教育,在“抓革命、促生產”中起到積極作用。1959年,自編自演的獨幕劇有《夜歸》、《文盲恨》等,粵曲獨唱有《祥伯斬竹》等,粵曲對唱有《爭取今年大豐收》等。1960年,自編自演的粵曲獨唱有《歌唱豐收》、《肥高產量高》、《豐收日里細思量》等,唱龍舟有《人人愛惜辛勤果》等。

1966年6月下旬,“文化大革命”開始。傳統劇目統統被認定為宣揚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腐朽文化而被封殺。之后,以演革命樣板戲、大唱革命歌曲、大跳“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澤東思想、忠于毛主席革命路線)的忠字舞為主?!凹t旗”文工團被改組為麻涌文藝宣傳隊,文工團在原有隊員的基礎上,吸收各村、單位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排練舞蹈、三句半、小品、方言、白欖、龍舟、跳花鼓、腰鼓舞等時代節目,送戲下鄉,定期舉行全社性的文藝匯演。文工團以宣傳毛澤東思想,為工農兵創作,為工農兵服務為宗旨。麻涌文藝宣傳隊較有代表性的自編、自演節目,還有1970年的“大刀舞”、歌舞《永遠忠于毛主席》、小劇《蕉林熱浪》、粵曲《用社會主義文化占領農村陣地》;1976年的廣州方言表演《文藝園里花更鮮》,1977年的粵曲鑼鼓詞《歡呼粉碎“四人幫”反黨集團的偉大勝利》、廣州方言歌《周總理指揮我們高唱“東方紅”》等節目,在參加全縣和惠陽地區的文藝匯演中均獲獎項。

1999年,經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廣東省曲藝家協會的專家評定,麻涌榮獲首批“中國曲藝之鄉”的稱號。麻涌鎮粵劇曲藝社共有16個,幾乎每一個村都有曲藝社。漳澎和新基被評為省的曲藝之鄉。

從2014年起,麻涌重點打造“古梅樂韻”粵劇曲藝品牌,在原有新基莫氏祠堂演出點的基礎上,恢復白鶴榕蔭、魁樓晚望、蘭陵戲臺和新建梅林曲苑等景點,為“古梅樂韻”打造了多個新的演出平臺,每年舉辦“古梅樂韻”品牌活動300多場,每場受眾400多人。此外每周定時舉辦各類粵劇曲藝活動和不定期邀請名家及知名藝術團隊前往演出交流,實現了粵劇曲藝展示的常態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品牌效益覆蓋到了整個水鄉乃至東莞地區,真正做到了文化效益最大化。由于活動形式多樣,受眾面廣泛,效果顯著,“古梅樂韻”曾獲評為東莞市十大品牌活動。

為深入推進戲曲進校園,麻涌將“從娃娃抓起”作為粵劇曲藝文化培養的主攻方向,邀請名家培養優秀少兒粵劇曲藝人才近千人,斬獲國內外金獎30多項。

麻涌歷來重視精品創作,近年先后創作和改編了《嶺南水鄉花月夜》、《麻涌頌》、《七姑奶開店》、《鐘馗捉鬼》、《我心中的英雄》等10多部粵劇曲藝作品。2016年特邀國家一級演員、戲劇梅花獎得主倪惠英,廣東廣播電視臺首席節目指導、國家一級導演王偉華,國家一級編劇梁郁南等重量級大師,精心打造了首部以青少年兒童教育為題材的作品——少兒粵語舞臺劇《鐘馗捉鬼》,并先后在廣東省粵劇藝術中心、東莞玉蘭大劇院等地方公演,受到了上級領導、專家、觀眾的高度評價。

第二節文化活動

新中國成立前,每逢傳統節日,神誕和重大喜慶日子,各鄉村都有傳統文化活動。一般是由村落或氏族宗派(祠堂)以公償款或集資的形式組織舉辦活動,如每年的正月十九、三月三、觀音出巡、菩薩游會、“打醮(麻涌鄉習俗),農歷五月十六日的龍船景,八月十五“中秋節”的“降八仙”,新春元宵節的花燈會活動等。都有搭棚(搭戲臺)請一臺戲回村做(演)大戲(粵劇),還有舞獅子、舞(唱)鳳等文化活動,這些大型文化活動為群眾所喜聞樂見。平日閑時,村民們也習慣在涼棚或祠堂公寓聚集,搞一些說書(講古仔)、猜謎語、下棋、唱曲彈奏、拉二胡等文娛活動。村婦們則于夜晚三五成群圍攏在一盞昏黃的煤油燈下傾聽由一人唱讀的木魚歌。漁歌(咸水歌)兒歌吟唱在當時也很流行。

新中國成立初期,業余文藝演出(粵劇)相當活躍,各村均組織成立文娛組或娛樂社,開展排戲演戲活動。這時,歌曲(陜北民歌)、舞蹈(秧歌舞)等緊跟潮流的文化活動在青年一代中也很流行,青年們紛紛上臺上街宣傳表演。龍舟、舞獅等傳統體育文化活動也順利開展。此時籃球等體育文化活動迅速興起。村村有籃球場,社社有籃球隊,不少青壯年參加籃球運動,每年“五一”、“中秋”、“國慶”、“春節”,鎮村均舉行籃球比賽,掀起曲藝、籃球等群眾性文體活動的高潮。人民公社時期,鄉社、單位建立業余文工團或文娛組(文藝宣傳隊)。文化活動主要形式有歌舞、獨幕粵劇、話劇、三句半、快板、唱龍舟等,時有在麻涌人民會堂登合唱大賽粵曲新唱大賽臺演出。此時,電影文化已進入麻涌,每逢節日或周末夜晚,公社電影隊都巡回各村放映革命影片,如《羊城暗哨》、《珠江淚》、《紅色娘子軍》、《黑山阻擊戰》、《狼牙山五壯士》、《護士日記》、《白毛女》、《平原游擊隊》、《地道戰》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唱語錄歌,跳忠字舞的風氣盛行,演出的文藝節目內容多是帶有政治色彩的革命樣板戲,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劇目被列入為封建腐朽文化,不合時宜。從20世紀80年代起,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之前所用的收音機逐漸被收錄機、電視機所取代。電視機進入千家萬戶。其時,VCD機、DVD機等時尚音響逐漸推向市場,酒店、單位的娛樂場所興起卡拉OK現代歌曲,也逐步進入家庭自娛自樂的活動中。一般村民在家里或三五知己在一起也能有板有眼地唱上幾支粵曲或時代曲。市、鎮、村或企(事)業單位還常在喜慶節日里舉辦各種形式的卡拉OK比賽。唱卡拉OK,跳交誼舞成為時尚。1992—2002年(10年期間),每年的喜慶節日,鎮都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舉辦卡拉OK大賽、青年歌唱大獎賽、民樂曲藝大賽;開展書、畫、攝影展評活動。在農歷五月十六麻涌龍船景(龍舟節),舉行全鎮賽龍船活動。當日,龍舟競渡,萬人空巷,場景壯觀。在春節期間,文體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有醒獅拜年、儀仗隊大游行等熱鬧場面;有書法即席揮毫、猜謎語、游園等活動,有羽毛球、籃球、定點投球、乒乓球、拔河、二人三足、射擊、象棋、民樂曲藝比賽等,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蓬勃發展。

文藝演出以本鎮的業余文藝團體為主。各村先后成立18個民間娛樂曲藝社,都有固定的活動場所?;泟∏囈猿獋鹘y的首本戲(名曲名劇)為主,也有舊瓶裝新酒自編自演自唱的反映時代氣息的戲曲。在重大節日里,有從外請進來的節目和以聯歡形式的節目表演。舞蹈、唱歌主要以幼兒園、中小學師生為主,參賽節目形式有模仿和創作兩種。1996年,本鎮舉辦交誼舞培訓班,自此以后,跳交誼舞、健身舞成時尚,掀起群眾性跳健身舞熱潮。廣場、公園、球場、鄉間公路旁成舞迷的大小“舞池”。這種寓藝術與健身于一體的跳舞活動成為麻涌文化活動的一大特色。

1997年,麻涌鎮舉辦慶元旦民樂曲藝晚會和春節文藝晚會。1998年,麻涌鎮的文藝演出不斷發展,每年舉辦元旦文藝晚會和春節文藝晚會。1999年,麻涌鎮舉辦慶“回歸”迎“千禧”麻涌鎮青年歌唱大賽、“迎新春”大型文藝晚會和“三八”晚會。2000年7月,為表彰先進黨支部、黨員,麻涌鎮舉辦“七一”文藝晚會;9月,慶祝教師節文藝晚會和賀中秋麻涌鎮曲藝專場晚會;10月,以慶祝新中國成立51年為契機,精心組織東莞市“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曲藝邀請賽和麻涌鎮舞蹈大賽;12月,舉辦春節民樂曲藝大賽和春節歌唱大賽。

2001年6月,麻涌鎮舉辦慶?!傲弧眹H兒童節文藝晚會;10月,舉辦麻涌鎮迎國慶賀中秋文藝晚會;12月,舉辦麻涌鎮春節文藝晚會。

2002年,為慶祝十六大的勝利召開,麻涌鎮舉辦“金曲同慶十六大”十城鎮曲藝聯播晚會;同年春節,麻涌鎮舉辦“電信杯”民樂曲藝大獎賽。

2003年1月,麻涌鎮舉辦青年歌唱大賽;10月,為慶祝國慶,舉辦“文化高地直播車新世紀電視晚會”暨麻涌鎮慶國慶大型文藝晚會。

2004年,麻涌鎮以“新港、新城、新航程”為主題,舉辦第一屆文化藝術節,發動全鎮各村、各條戰線積極參與。此外,還舉辦麻涌鎮教育成果展覽、陳殘云雕像揭幕儀式及其作品研討會等。

2005年,舉辦慶“六一”幼兒園、小學專場匯報演出;“高地電視直播車走進麻涌”暨麻涌鎮第二屆水鄉文化藝術節開幕式大型文藝晚會;麻涌鎮第一屆廣場舞大賽;“119”消防安全知識以及治安、交通知識宣傳文藝晚會。

2006年,舉行大型晚會共7場,包括慶新春系列文藝晚會—卡拉OK挑戰決賽;第三屆水鄉文化藝術節;絢麗大舞臺走進企業大型文藝演出;“實現大跨越·建設新麻涌”——大型迎新春文藝晚會。

2008年,根據著名作家陳殘云創作的長篇小說《香飄四季》,編創具濃厚的鄉土風情和獨具水鄉特色的大型組歌《香飄四季》,在東莞市玉蘭大劇院的上演和參加第十屆廣東省藝術節的比賽。在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中,經常性活動與節日喜慶活動相結合。節日喜慶活動一般是元旦、春節、“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七一”建黨節、“八一”建軍節、中秋節、教師節、國慶節等,都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每年春節連續開展10天活動以上。文藝演出:凡在節假日前2—3天左右,鎮政府都舉辦一場較為大型的文藝晚會。節目內容有歌曲、舞蹈、小品、相聲、曲藝、魔術、雜技等。除鎮演出外,各村(社區)、企業也有演出,有些村(社區)、企業還請一些專業團。游園活動:在節假日,特別是元旦、春節、中秋節等,都舉辦游園活動。內容有:猜謎語、知識問答、蟲蟲向前、歡樂蹦蹦、天旋地轉過獨木橋、爆破專家、搖搖樂、一擊即中等大型闖關游戲和各種各樣的有獎游戲活動。

2009年,大型組歌《香飄四季》在廣東省第八屆魯迅文學獎的評比活動中,入選音樂類作品魯迅文學獎。在基層文化考評參評工作中,我鎮被評為文化建設達標鎮,南洲、大步被評為文化建設先進村,麻三、新基、大盛、麻一、黎滘被 評為文化建設達標村,東莞德永佳紡織制衣有限公司被評為文化建設標兵企業,東莞市奇聲電子實業有限公司、東莞市奧萊克電子有限公司被評為文化建設先進企業,東莞南玻綠色能源產業園、東莞玖龍紙業有限公司、雅致集成房屋股份有限公司東莞分公司被評為文化建設達標企業。麻二社區通過文化建設標兵社區復查。我鎮大步村獲得東莞市鎮村兩級“雙十佳”文化廣場,麻二村獲得東莞市“十佳文化廣場”提名。

2010年,我鎮創辦“粵韻飄香”周三粵曲專場晚會,在鎮中心文化廣場開辟場地打造了專門的表演舞臺,由鎮戲劇曲藝分會、各村(社區)曲藝社、私伙局等17個粵曲團體于每周三晚輪流上臺表演。同年9月,我鎮 “粵曲進校園”活動正式啟動,麻涌職中、麻涌一小、中心小學以及大步幼兒園等4所中小學校成為我鎮“粵曲進校園”活動的首批示范點。我鎮將麻二圖書閱覽室升級改造成東莞圖書館麻涌分館服務點為示范點,并逐步在全鎮范圍內推進村級圖書閱覽室的升級改造,與東莞各鎮(街)分館進行聯網,實現通借通還、資源共享,構建市、鎮、村三級圖書聯網體系。與東莞益海嘉里糧油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攜手合作,共建麻涌鎮圖書館首個圖書流動服務站。

2011年,為實現全鎮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達到“五個有”標準,市、鎮共投入約1000多萬元為麻四、川槎、鷗涌、漳澎、東太、華陽等6條村完善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11月底,我鎮24小時自助圖書館正式投入使用,自助館占地面積160平方米,配有自助借還機2部、圖書防盜系統、無人值守系統、抓拍報警系統一應俱全。

2012年,我鎮排舞教學表現突出,被東莞市選送參加廣東省“南粵幸福節”全省排舞展示活動,成為全市唯一的一支代表東莞市參加“南粵幸福節”排舞展示活動的隊伍。我鎮于9月完成了文化管理員和文化志愿者的招募工作,建立了文化管理員14人、文化志愿者70人的隊伍?;浨督^情谷底俠侶情》參加由省委宣傳部與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舉辦的“開心廣場·百姓舞臺”——首屆廣東省粵曲私伙局大賽獲得了社區組的銀獎;粵曲《貂蟬怨》獲得了廣東省政協“四洲杯”粵曲比賽優秀獎;歌曲《永遠的小平》獲得了2012年東莞市第二屆合唱節大賽鎮街組金獎;民樂合奏《小鳥天堂》獲得了東莞市第五屆老年人文化藝術節器樂比賽金獎;單口相聲《楊旭懸魚》參加東莞市第五屆小品、小戲創演大賽獲得銀獎。

2013年,我鎮組織作品《徐庶薦諸葛》參加第二屆“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節目獲得銅獎。組織參加廣東省第十二屆美術書法攝影作品聯展。其中,《閑云平野圖》和《繪事微言》分別獲得了美術類的銅獎和書法類的銅獎。組織參加第七屆全省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大賽,作品《殘夜泣箋》獲得了優秀獎。組織參加廣東省政協第十屆“四洲杯”東莞分賽區比賽,獲得“莞育新星四洲傳粵韻”獎旗。組織《快樂假期》、《最美紅領巾》、《我的童年不是夢》、《同在陽光下》四個節目參加東莞市第八屆少兒藝術花會,分別獲得了兩銀一銅、創作獎、輔導獎、演員獎。參加東莞第九屆香飄四季讀書節“兒童故事大王比賽”獲得團體組特等獎。我鎮新基莫氏祠堂被確定為第九批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隱庵韋公祠、竹松雷公祠、秀潤莫公祠、東壁社學、月川莫公祠、璞潮家廟、爾會莫公祠、長盛社學、逸南林公祠、漳澎運河水閘共十處文物點被確定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同年7月,我鎮成立了麻涌鎮少兒業余粵劇團,邀請粵劇專業老師傳授小學員粵曲表演和演唱會技巧。

2014年,我中心在新基村莫氏宗祠構建了專門的展示舞臺,以“古梅樂韻”作為新的文化品牌,集表演、欣賞、交流、培訓、展覽及講座等多種形式,于每周六準時上演。我鎮少兒業余粵劇團編排了一批優秀少兒粵劇粵曲節目,相繼取得了“放飛夢想”總決賽金獎、“粵港澳”粵劇折子戲及粵曲表演大賽的金獎、第五屆廣東省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總決賽金花獎、中韓國際青少年藝術節暨中韓國際獎交流比賽兩個金獎、“粵港澳粵劇折子戲及粵曲表演大賽”澳門總決賽金獎等多項大獎。同年6月,我鎮少兒業余粵劇團在市玉蘭大劇院進行了文藝專場演出,演出當晚,《南國紅豆發新枝》、《荔枝頌》、《春草闖堂之“上路”》、《沙家浜》等等12個節目精彩紛呈。整場演出的含金量相當高,吸引了1400多名粵劇發燒友前來觀看,得到業界和觀眾們的極高的認可與好評 。

2015年,我鎮針對“古梅樂韻”品牌,做出了更進一步的擴展,將活動開展地點由原來的新基莫氏祠堂,再增加了蘭陵古戲臺、梅林曲苑、白鶴榕蔭公園等,“古梅樂韻”品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和關注,并被上級部門納入到東莞市“十大品牌”活動項目之一。同年2月,少兒粵劇團參加在臺灣舉辦的臺灣國際青少年藝術節比賽,獲得兩個金獎。同年7月,代表廣東省參加第十九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取得了兩個金獎。5月22至23日,我鎮聯合省戲劇家協會、市文聯共同舉辦第六屆廣東省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系列活動,我鎮兩名小選手分別獲得了“金花十佳”和“金花獎”。創作和排練粵劇曲藝作品《花海漂游結良緣》參加第三屆“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獲得了銅獎,并有6篇論文入選“第三屆中國曲藝之鄉·岳池論壇”論文集。

2017年,我鎮組織鎮中心小學小梅花粵劇班參加廣東省中小學粵韻操推廣邀請賽,獲銀獎;組隊參加東莞市第二屆群眾音樂舞蹈花會,獲銀獎;選派4個節目參加廣東省第八屆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獲十佳金花、金花、銀花等獎項,其中獲十佳金花最高獎項的《七姑奶開店》代表廣東省參加了中國第二十一屆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獲最佳集體節目獎;排演《我心中的英雄》節目,參加第四屆“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曲藝大賽及相關活動,獲節目優秀獎;組隊參加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大賽,獲最佳集體獎;組織在好萊塢少兒春晚全國選拔大賽獲得一等獎的少兒戲曲節目《鐘馗》赴美參加好萊塢少兒春晚,獲得一致好評。制作“魚米之鄉數麻涌”原創粵語專輯,同年2月在麻涌華陽湖召開新聞發布會。出版了我鎮首部介紹本土風俗人情的游記《七彩麻涌》。麻一、麻二、麻三、麻四、華陽、大盛、漳澎、東太、新基、川槎、鷗涌等11條村(社區)在年底前完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任務并接受市的檢查驗收。

2018年,少兒粵語舞臺劇《鐘馗捉鬼》先后在廣東省粵劇藝術中心、東莞玉蘭大劇院、麻涌拈花寺廣場公演了五次,同時通過廣東廣播電視臺綜藝頻道錄播,美麗麻涌、中國網、騰訊直播、i東莞、荔枝FM、南方+、東莞電視臺高清頻道等7個平臺直播,觀看的群眾不計其數,受到了上級領導、專家、觀眾的高度評價。我鎮選送原創節目《華陽湖畔表群花》參加廣東省第九屆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選手葉欣羨榮獲“金花十佳”稱號。受邀代表省參加第二十二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活動,選手葉欣羨喜獲“金花”稱號。選送《雪花的快樂》《五月龍船景》兩首曲目代表我鎮參加2018年東莞市第五屆合唱比賽,獲鎮街院校組銅獎。同年11月,我鎮組隊參加“與我童行 2018年廣東省少兒才藝大賽”,《夢斷定情劍》獲得戲劇類金獎,《華陽湖畔表群花》獲得語言藝術類金獎,《幸福渠水到俺村》獲得古箏類金獎,《不為誰而作的歌》獲得聲樂類銀獎,《我會聽話》獲得聲樂類優秀獎,《金翅鼓舞》獲得綜合類優秀獎,鎮文化體育局獲得優秀組織獎。我鎮在2017年已建成11條村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大步、南洲、黎滘余下3條村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基本實現實現我鎮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

2019年,麻涌鎮獲得“廣東省曲藝之鄉標兵單位”榮譽稱號;我鎮曲藝愛好者的文章連續四屆入選中國曲協舉辦的“岳池杯”論壇并受邀在全國交流會現場發言。2019年,我鎮選送的節目《龍舟娃》《仙山盜草》從全省899個節目中脫穎而出,分別獲得“2019廣東省少兒才藝大賽”總決賽榮獲聲樂類金獎、戲劇類金獎;麻涌鎮文廣中心、大步實驗小學等分別獲得優秀組織獎。決賽當晚,《龍舟娃》受邀成為頒獎晚會的表演節目,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我鎮通過元旦、春節、五一、中秋、國慶等重要節點,開展了“粵韻頌灣區”東莞麻涌鎮“迎國慶”粵劇曲藝名家專場晚會、迎春文藝表演等多場精彩演出。

2024年12月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