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唇村位于東莞市寮步鎮中心區的西北部,東止石步,南接富竹山、陳家埔,西隔黃沙河與嶺廈、新舊圍相連,北連向西。東部快速干線、莞樟公路、香市大道貫穿其中,相互交匯,交通四通八達,形成以寮步鎮為中心的東莞半小時經濟生活圈。
塘唇村面積2.9平方公里,管轄塘東、塘西、礑坑、雙崗四條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至2024年底,塘唇戶籍人口2888人,共1148戶。其中男性1471人,女性1417人,男女性別比1.04:1,60歲以上老人617人,占總人口比例21.4%,新莞人常住人口有10000人,戶籍人口中以梁姓居首,袁姓、殷姓為次,此外還有黃、溫、余、尹、張等姓。
梁姓最早的發祥地是陜西省內古代的梁國,梁國被秦國滅后,伯益的子孫奔晉,后晉紛亂,又渡江,定居福建晉江,再后來因走難來到南雄珠璣巷,其中福范公經過六七代繁衍生下實齋公,后因戰亂又來到廣東增城縣,定居壇頭梁屋,生下四個兒子,其中一子梁文壁遷居常平板石(1206年),梁文壁1209年來到兩頭塘(即塘唇村·向西村)定居,故此,梁文壁為塘唇村梁姓之始祖。
袁姓始祖來源江西省,后來定居東莞溫塘,故此袁姓始祖源于溫塘之起壹公。
1950年初,塘唇村劃歸東莞縣第五區兩步方管屬,1953年3月,改為三區兩頭塘鄉管屬,1955年9月改為寮步區兩頭塘鄉管屬,1957年12月改稱溫塘大鄉,塘唇與雙礑社合稱塘唇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9月撤大鄉,成立寮步人民公社,改稱塘唇生產管理區,全民皆兵時塘唇村屬其中一個連,歸前進營管屬,1959年6月改稱塘唇大隊,設立9個生產隊,1983年撤銷塘唇大隊,改稱塘唇鄉,1987年4月撤銷塘唇鄉,改稱塘唇管理區,1998年11月撤銷管理區,改稱塘唇村委會。
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塘唇村以傳統農業為主,主產水稻、甘蔗、木薯、番薯、水果以荔枝為主。村民生活跟全鎮人民差不多,相對貧窮、落后,手工業以織蝦籠為主,最興旺時期有八成農戶都有織蝦籠到集市上出售,以換取食物或現金回來彌補家庭生活開支。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實行改革開放國策,全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1985年全村實行大面積種植橙柑,并且在旱地上進行種植橙柑間種荔枝。1994年左右種植橙柑面積達1400畝,可掛果面積1260畝,平均畝產達5500斤,僅橙柑一項人均收入1510元,在發展種植業的同時,塘唇村也同時發展養殖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村在河流溪河上、魚塘上搭起了很多鴨棚,飼養白鴨銷往香港、深圳、長安、厚街等地,飼養規模一度紅火, 在全縣都有名次,寮步更第一,九十年代中后期,全村超過一百多戶村民從事生豬飼養,年出欄量超10萬頭,年產值超億元。另外魚塘養魚有1000多畝,產值達500萬元。工廠企業的發展1978年改革開放前有碾米廠、磚瓦廠、染紙廠、糖廠、黃麻漂白廠、煙花爆竹廠,年總收入37萬元,1990年11月15日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東莞寮步塘唇怡寶玩具廠落戶塘唇,1997年以前,全村只有三家工業廠房,面積約8000平方,工企業的發展相對緩慢滯后,2002年,塘唇村人窮則思變。實行土地統籌,即是一半土地劃歸村小組發展,一半土地劃歸村委會發展。實行村﹑組兩級集體經濟同步發展,統一規劃,集體經濟得到飛速發展,至2024年村組兩級工業廠房建設面積達30.5萬平方米。
塘唇村在大力推進工業化,商業化和城市化的建設過程中,全力打造生態環境優美鄉村,2002年至2024年期間,村委會對全村進行系統規劃,先后投入9000多萬元進行全村道路建設及改造升級,投入1800多萬元改造、擴建黃沙河排洪站和水利設施的整治,盡量減少人民群眾受內澇威脅,投入500多萬元擴建塘唇文化公園和建造一所塘唇星光老人之家(占地面積280平方米,建筑面積900平方米,內設青少年活動室、家庭服務室、棋藝室、茶藝室、體育健身區、曲藝室、舞蹈室、電子閱覽室。)。投入350擴建新社衛大樓及社綜服務中心,讓村民就醫方便,醫療有保障,讓村民有一個優閑、運動的優美場所,隨著經濟的發展,塘唇村非常重視教育的發展和精神文明建設,2009年實行聯合辦學后,將2500平方米的原塘唇小學改造成塘唇樂貝爾幼兒園,方便村民幼兒教育,現在塘唇村的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會治安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先后榮獲“東莞市文化達標村”、“東莞市平安社區”、“東莞市市容環境優美村”和“廣東省衛生村”,“東莞文明村”等榮譽稱號。近年來,村委會重視發展民生工程,每年利用民生微實事項目增加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每逢節假日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文化活動,每年重大節日開展大型活動,豐富村民業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