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東莞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政府工作報告全面部署2024年重點工作。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報告指出,做好今年工作,必須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遵循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堅定信心決心、拿出拼勁干勁,一步步把東莞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變成生動現實。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進出口增長1%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GDP增長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左右。
錨定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積極主動與廣深協同發展
營造全方位對接融合的濃厚氛圍。全面加強與廣深重點規劃、重大項目、重要機制的對接。新增莞深兩市通辦事項不少于100個。
加快跨城互聯互通。爭取東莞1號線南連深圳6號線,深圳11號線延長至長安、10號線延長至鳳崗。大力推動深江鐵路東莞段、深惠城際鳳崗段建設,加快推進蓮花山過江通道、東江通道等穗莞連接項目前期工作,以及科學城通道、石大路南延、厚大路南延等深莞通道工程。
著力打造與廣深一體化的營商環境。落實大灣區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將代辦服務拓展至全部社會投資項目,把“企莞家”打造為政府服務全體工業企業的統一平臺。深入開展鎮街上市企業“破零”行動,力爭上市、過會及掛牌企業10家。
聚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質生產力培育發展兩大主線,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
加快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推動傳統紡織服裝向品牌時尚產業轉型,傳統食品飲料向休閑健康食品產業轉型,傳統玩具向潮玩文創產業轉型,傳統家具向智能家居產業轉型,傳統化工向精細化工產業轉型,傳統模具向大型化、超精密模具產業轉型,傳統造紙向綠色造紙、傳統包裝印刷向環保包裝印刷產業轉型。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產業的發展壯大。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遴選100家“領航企業”,打造5個集聚示范區。
布局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加強下一代移動通信、合成生物、氫能、納米材料、低空經濟、量子計算、人形機器人等前瞻布局,努力培育1-2個百億級未來產業集群。
打造一流產業生態。培育鏈主企業不少于18家,推動1500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新增“小巨人”企業20家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30家以上、“小升規”1000家以上。
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構建更高水平城鄉融合發展格局
推動鎮村“創先、進位、消薄”。推動長安鎮成為全省第3個千億鎮。力爭減少10個“零分紅”村,全市60%以上村(社區)集體凈資產超2億元。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增1000個“四小園”,選樹3000個“美麗庭院”典型戶,力爭99%以上村(社區)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
“拆治興”并舉推進城中村改造。穩妥實施110個城中村改造項目,推動南城石鼓、萬江龍灣等6個整治提升類示范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效。
打造山水城共融共生的城市空間。建成運營市民服務中心三期,建設跨東江迎賓慢行橋,啟動莞城糧倉微改造,啟動黃旗南麓慢行系統建設。
大力實施“投資年”行動,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推動工業投資提速擴量。加快已摘地的136宗優質制造業項目開工建設,推動OPPO研發中心等90個重大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完成全市工業投資1400億元。確保技改投資達730億元。增資擴產360億元以上。
全面挖掘基建投資潛力。加快地鐵1號線一期、2號線三期建設,啟動廣深高速改擴建,加快莞深、?;⒏咚俑臄U建,推進環莞快速三期、環莞路北延線建設和環城路、公常路升級改造,完成交通投資352億元。完成能源投資110億元,環保水務投資127億元。新建5G基站3900個、充電樁不少于5000個。
強化投資落地要素保障。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開展“清地行動”。盤活低效土地6000畝以上,完成土地收儲1萬畝以上,“工改工”拆除整備1萬畝以上,城市更新拉動投資700億元。
積極培育消費增長點?!耙还澮籌P”打造食、購、游、潮消費新場景。新增“線下無理由退貨店”360家。力爭創建1個省級示范商圈(步行街),全年落戶首店不少于30個。
向改革創新要動力,再造東莞現代化建設關鍵新優勢
將松山湖科學城建設成為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動工建設散裂中子源二期、先進阿秒激光設施。推動香港城市大學(東莞)開辦招生、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教學區交付使用。力爭松山湖R&D投入強度達10%,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80%。
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高地。在新能源、集成電路等領域組建創新聯合體,布局實施全行業鏈條式集成攻關項目。推動至少20個市重大科技項目實現成果轉化。力爭高企總數突破1.05萬家。
堅定不移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推行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化項目落地審批一張圖改革,開發企業投資項目全過程管理系統,實現“一網全覽、一點能辦、一鍵能查”。
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加快內外貿一體化。舉辦跨境電商峰會等對接活動30場,新增海外倉10個。動工建設空港物流園,力爭進出口貨值突破100億元。推動企業參加境外展200場以上。拓展實施內外貿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
搶抓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重大機遇。爭取一批務實管用的優惠政策獲批實施。加快謀劃“莞臺高新特色產業園區”選址建設。推動臺灣居民通行證在政務服務上的全流程便利化應用。
堅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不動搖。出臺實施“大招商”2.0工作方案,推動1.2萬畝掛榜招商連片地塊布局一批引領性、標桿性產業項目。力爭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協議固投達1500億元。
深入推進綠美東莞生態建設,讓東莞生態文明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精準發力增綠改綠護綠用綠。建成洪梅金色水鄉稻田公園等4個綠美廣東示范點,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4萬畝。新增碧道80公里、森林步道24公里、口袋公園160個。
加快突破氣、水、廢等污染治理瓶頸。力爭細顆粒物濃度控制在24.6微克/立方米以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開展泗盛斷面和寒溪河水質達標攻堅,打好建成區24條重點河涌長治久清保衛戰。開展建筑垃圾全過程管控、工業固廢全鏈條收運兩項試點。
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打造不少于66條人行道安全有序示范路,消除“高低差”路口300處。推動28個鎮80%以上村(社區)開展垃圾分類。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解決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加快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新增嬰幼兒托位數不少于1萬個。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4萬個,新建1所特殊教育學校。啟動市兒童科普教育基地建設,實施小學生游泳技能普及計劃。在全省率先探索“3+4”中職本科銜接培養,新增技能人才10萬人次。新建30個工會愛心驛站示范點和3個工人文化宮。
打造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深入實施就業“五大提升工程”。新增就業9.3萬人、創業1.3萬人,實現在莞高校應屆畢業生去向落實率95%以上。
編密織牢民生兜底保障網。爭創10個省級臨床重點???。新增養老床位500張,完成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不少于500宗?;I建保障性住房3000套,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2萬套。
多措并舉破解群眾“停車難”“堵車煩”問題。打造不少于100個停車規范管理典型村(社區),開放共享不少于5000個行政企事業單位內部停車位,新增不少于8萬個停車位。開展不少于240公里的交通綜合整治,新建改造20座人行天橋(地下通道)及1500公里非機動車道,完成不少于80個堵點治理。
建設更高水平文化強市。積極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每個鎮街建設不少于2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推動文化場館聯盟式發展。推動莞香產業創新發展。承辦國際籃聯三人籃球等高水平賽事。
深化平安東莞建設。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努力實現違法犯罪警情、刑事立案、交通亡人數“三下降”。確保播種面積不少于3萬畝、產量不少于1萬噸。完成200家農貿市場升級改造。
鞏固發展新時代軍政軍民團結。開工建設全市首個地下公共人防工程。
立足解決問題干成事,努力當好千萬人民的服務員和攻堅克難的實干者
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貫穿政府工作各領域全過程。完成金融、科技、政數、農業農村等機構改革。
優化政務服務推動“高效辦成一件事”。圍繞關聯事項集成辦、容缺事項承諾辦、異地事項跨域辦、政策服務免申辦,推出一批“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以12345熱線為主渠道,推動與110、城管、基層治理平臺等系統連通,健全接訴即辦、首派責任等機制,推進企業和群眾訴求“一線應答”,打造便捷、高效、智慧的政務服務“總客服”。
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推動集體資產管理、非物質文化遺產、城中村改造等領域立法。
建設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的廉潔政府。鍥而不舍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
樹立用行動答卷、用結果說話的鮮明導向。推動各鎮街常態化建立重點項目推進清單,定期比拼招項目、拓空間進展成效。
來源:東莞+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