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充分參與灣區建設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年,做好各項工作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抓防疫、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等工作,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努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優異成績迎接小康社會的全面到來。
2020年全鎮旨在保民生促發展,經濟社會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實現30%;教育經費同比增長60%以上;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3%。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持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和群眾幸福指數,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持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繼續落實疫情期間各類社保、醫保減免等優惠政策,降低企業參保負擔。推進勞務派遣用工、農民工工資支付專項檢查,防范勞資風險。加強仲裁業務知識培訓,推進“要素式辦案”模式,提高調解辦案效率。扎實推進社保擴面征繳工作,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覆蓋。積極利用承接深圳產業外溢的優勢,從源頭做好新搬遷企業的參保工作,提升全民參保意識。
持續增進醫療衛生水平。加快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完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建立科學系統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完成公立醫療機構總投入約2.97億元,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標準化建設,重新規劃設計新中心站。探索建立有效的傳染病防控管理機制,穩步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推進分級診療模式制度建設與醫聯體內部深度融合,完善雙向轉診制度,為群眾就醫提供便捷通道。推進實施公立醫療機構薪酬制度改革,提高醫務人員待遇。
持續推進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教育經費計劃投入增至3.6億元,為教育教學提供充足資金保障。深入推進慕課教學改革,大力推進智慧課堂信息化建設。投入約1億元實施黃江中學校園安全改造二期工程建設,著力解決學位不足問題,擴充公共教育資源供給。完善校園“三防”標準化建設,著重強化校園疫情防控,筑牢校園安全保障。在板湖興建幼兒園和小學各1所,初步計劃于2022年9月開學。力爭三年內再分別統籌一批土地用于學校建設,培養一批品牌民辦學校,促進公辦、民辦學校均衡發展。
二、聚焦經濟運行監測調度,全力以赴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全面系統強化對企精準服務。利用好8218萬元扶持企業專項資金,推動鎮村兩級對企減免租金3000萬元,讓更多企業得到幫扶。完善信貸扶持、保險扶持等各項惠企措施,落實減稅降費、穩崗返還政策。探索設立信貸風險補償資金系統,協助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融資不低于3億元,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發揮好1000萬元幫扶企業參展及社會消費提升專項基金作用,鼓勵企業參加廣交會、加博會、電博會等大型展會,提高訂單量。降低企業申報出口信用保險門檻,將企業出口信用保險的相關保費資助從20%上調至最高50%。
全面放寬意向企業投資限制。從主體、空間、成本、審批等方面進一步為企業投資松綁。圍繞龍頭企業發展,加大力度扶持民資外資,推動產業鏈關鍵環節及相關配套能力建設,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在嚴守工業保護紅線前提下,推動納入市“工改工”計劃中占地約486畝的首批12個鎮村項目實施建設。設立黃江鎮“工改工”三年計劃實施項目庫,多舉措推動低效園區廠房升級改造,承接優質項目落地和支持企業增資擴產。通過擴大內銷、服務外包獎勵金形式降低企業成本。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提速項目審批流程。
全面對接大灣區先進生產力。聚焦高端優質企業,重點引進12個集約型、高效益和高產能的優質產業項目。積極引進大型商場超市和酒店餐飲業,培育餐飲文化,推動消費市場可持續平穩發展。動員現有優質企業增資擴產和關聯企業到我鎮落戶,形成產業集群。推動工業領頭羊企業增資擴產,努力動員安世半導體再增資15億美元,爭取實現產值、稅收“再翻番”,推動領勝集團80萬平方米廠房與總部回遷黃江。
全面擴大內需市場和培育產業新動能。引導企業轉變傳統銷售模式,積極發展電商業務,通過線上網絡直播形式推廣本土品牌,搶抓國內訂單。抓住松山湖科學城和光明科學城對接機遇,加強中城·光明港智造創新園和天集·集匯谷等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承接科技創新資源溢出。推動知識產權運營和服務聚集區建設,構建知識產權培育體系,全面提升黃江品牌知名度和含金量。力爭新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家,推動20家企業設立研發機構,爭取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超過35%。
三、提升城市品質和城市形象,著力打造高品質現代化城市
全力抓好空間拓展規劃。以“1+N+1+1”體系高規格做好全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提升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實現“城鄉等值、共存共榮、共建共享”發展新格局。完善土地統籌利益共享機制,整合鎮、社區、村、私人土地資源和物業,至少完成2000畝土地統籌任務,爭取兩年內拆除1000畝舊廠房。全面鋪開軌道站點TOD綜合開發規劃,加快8個TOD站點綜合規劃和建設。做好軌道交通1號線沿線征收工作,全力支持軌道交通建設。
全力推進品質交通千日攻堅行動。升級和優化交通信號燈,規范交通標志標線設置。加大停車場規劃建設力度,2020年全鎮將新建10000個停車位。啟動公常路、莞樟路環境綜合整治,重點整治莞深高速出入口路段、黃江鎮政府路段等交通堵點的擁堵問題。年內貫通東環路,緩解東部區域交通梗阻問題。設立車輛管理服務中心,做好公交候車亭重建工程,完成莞樟路沿線13座候車亭和站牌重建工作。
全力豐富城市品質內涵。完成投資1.5億元的5個門戶節點提升工程。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按時保質完成鄉村振興18項工程任務。打造田美社區黨建文化和梅塘社區紅色文化兩大特色精品項目,完成板湖村、田心村特色精品示范村創建任務。全面鋪開鄉村運動場建設,爭取在國慶節前建成第一批亮點工程項目并投入使用。投入9800萬元打造“一村一公園”,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加快推進黃京坑東方時尚汽車文化小鎮項目,推動黃江文化體育綜合樓項目建設。加快提升星光村等欠發達村產業發展水平,落實困難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完成2020年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四、踐行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理念,著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黃江
堅決推進綠色提質工程。繼續開展“綠化、美化”工程,擴大黃江天然綠色優勢,打造優美宜人生態環境。投資5000萬元分兩期于年內建成黃牛埔濕地公園,投入超7000萬元實施彩色林、疊水棧道等系列工程建設,擦亮黃江綠色名片。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選取長龍社區下流洞作為試點,打造以休閑民宿、客家文化為特色的美麗鄉村,探索發展具有黃江特色的文化旅游產業。
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投入10.9億元開展治水“大兵團”作戰,大力推進寒溪河流域整治。投入2.5億元實施入河排污口、暗渠暗管以及4條河涌水環境綜合整治。以“零容忍”態勢打擊企業污水偷排偷放行為。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揮發性有機物源頭治理、揚塵污染整治,將PM2.5濃度控制在33微克/立方米以內,基本消除重度污染天氣。開展土壤污染防治,規范地塊再開發利用。
堅決推進垃圾分類工作。投入2360萬元建設一座日處理量達45噸的餐廚垃圾處理站,爭取10月底前全面落實餐廚垃圾上門收集、無害化處理。投入800萬元建設7個社區大件生活垃圾收運分類存放點,解決大件生活垃圾占道亂扔亂放問題。今年內全面落實垃圾分類外運工作。制定生活垃圾分類三年工作計劃,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標準體系,開展生活垃圾分流分類收運處理,逐年推進,爭取在2022年底前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
五、強化紀律作風建設和政府服務管理,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推進響應政府建設。積極構建問題發現及時、處置快速有力的響應型政府。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制度,提高應急處突水平,確保響應及時。發揮好智網工程“一線哨兵”作用,對接好“12345熱線”“數字城管”“陽光熱線”等平臺,承接群眾求助事項受理,確保解決及時,辦結率達100%。落實好延長周末業務辦理時間服務制度,做到有求必應,完全滿足企業政務服務需求。
推進效能政府建設。嚴格落實“好差評”制度,促進行政效能持續提升,力爭群眾滿意度達100%。啟用新政務服務中心,推動全鎮所有辦事窗口和政務服務事項進駐。建立受審分離機制,全面推行全科受理窗口,務求實現80%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納入綜合窗口,減環節、減時間、減材料、減跑腿,讓群眾和企業辦事更便捷。投入76萬元創建智能服務大廳,接入微信預約服務功能,打造詣尖“微政務”。構建“黨建+服務”新模式,定期主動為企業和群眾提供上門服務。
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重點抓好決策規范化建設和規范性文件法制審查,規范性文件報備率、及時率、準確率達100%。健全執法過錯和責任追究程序,實行錯案責任倒查機制,完善政務公開制度。貫徹落實“七五”普法規劃,加強政府系統內人員法治培訓,不斷提高政府工作人員法治思維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快建設更加崇法、善治、公正的法治環境。
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共創更加穩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繼續開展掃黑除惡斗爭。以“黑惡積案清零”和“問題線索清零”為目標,加大對“套路貸”“校園貸”等新型涉黑涉惡犯罪的打擊力度,嚴厲查處各類涉黑惡違法犯罪行為。多措并舉“打財斷血”,深入開展“打傘破網”行動,堅決摧毀黑惡勢力經濟基礎,徹底鏟除黑惡勢力保護傘,擴大“打財”戰果,提升“打傘”層級。
繼續堅守安全生產陣地。籌備建設鎮應急管理指揮中心,進一步提高政府應急處置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實施安全生產監管檢查全覆蓋,督促企業嚴格遵守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產要求,做到疫情防控與投產經營兩手抓。深入開展食品安全示范市場和“放心肉菜超市”創建活動。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工作,全力打造全市食品安全智慧監管示范區。開展森林火災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加大火源管控力度,督促林區內經營單位落實防火責任,切實封住山、看住人、管住火。
繼續強化法律服務供給。加強行業性、專業性調委會組織規范化建設,發揮行業調解組織作用和個人品牌調解室示范引領作用,構建大調解工作格局。創新法律援助模式,做實“1+N+4”法援點公益服務品牌,提供高效便捷的法律咨詢援助服務。優化涉企法律服務團隊,為受疫情影響造成合同履行、勞資關系等方面糾紛的企業提供優質法律服務。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