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品質文化之都”更加深入人心,讓廣大市民共享東莞文化發展成果。12月9日上午,“品質文化之都”建設新聞發布會在市會議大廈一樓新聞發布廳舉行。
東莞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司琪,市文廣旅體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董紅,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劭文,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殷柱華出席發布會,介紹了立足“雙萬”城市新起點,打造“品質文化之都”的工作實踐及取得成效,并對現場媒體記者所提出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回復。
傳承紅色基因,超300萬人次走進紅色文博場館
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司琪在會上介紹,2021年東莞市文廣旅體局聚焦“品質文化之都”建設,弘揚紅色文化,彰顯莞邑文脈,加快文旅融合,促進全民運動,推動文廣旅體事業取得新成效,為東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名片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2021年,市文廣旅體局堅持傳承紅色基因,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推動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基本陳列全面升級、重新開放,鴉片戰爭博物館成為2021年全國首批紅色基因庫建設試點單位,修繕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中共東莞縣委機關舊址等15處革命文物,打造了一批黨史學習教育重要陣地,全市超過300萬人次走進紅色文博場館參觀學習。營造濃厚黨史學習教育氛圍,整合發布10條“走讀紅色東莞,堅定理想信念”紅色主題旅游路線,累計超過78萬人次游覽。舉辦“百年征程、百圖紀實”美術創作展,推出《上甘嶺》等12場紅色經典演出,組織“永遠跟黨走”第六屆合唱節,1000支隊伍超過4萬人參賽,推動全市上下掀起了黨史學習教育的熱潮。抓好系統內黨史學習教育,在為全市黨史學習教育提供重要陣地、營造良好氛圍的基礎上,市文廣旅體局高質量、高標準推進系統內黨史學習教育,堅持學用結合,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收集和辦好64個群眾“急難愁盼”事項,加快補齊文化服務提升、文化資源利用、全民健身推廣等方面短板,以辦實事推動開新局。
與此同時,東莞促進傳統歷史文化出新出彩。深化“博物館之城”建設,加快市博物館新館建設,完成初步選址、初步設計方案等工作,中國舉重博物館在石龍動工建設,將建成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舉重項目專題博物館,松山湖望野博物館正式開館,全市博物館達到53座。深入挖掘本土名人名史資源,高水平舉辦“容庚與東莞”大型系列展覽,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吸引超過13萬人線上線下參觀,嶺南文化、莞邑文化影響力持續提升。在展覽館增設莞籍“坪石先生”事跡展示內容。東莞近代商埠貿易游徑入選第二批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促進歷史文化浸潤城市生活,組織梁世雄中國畫藝術展、吳勁潮美術作品捐贈展,舉辦6期“新時代明倫堂”文博主題系列講座,“非遺進校園”“戲曲進校園”等活動深入開展,各類展覽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和高度贊譽。
讓市民共享高品質文旅生活
市文廣旅體局堅持創新供給方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提效。拓展一批公共文化空間。完善文化館總分支館體系,新建村(社區)文化支館62個,新建成城市閱讀驛站20個、繪本館7個,整合社會力量建成家庭圖書館109個,舉辦第十七屆讀書節,書香東莞讓閱讀成為全民新風尚。實施一批共享文化項目。創新舉辦“共享文化年”活動,打造“四個100”(營造100個“文化莞家”共享文化空間,打造100個“都市活力”共享文化活動,培育100支“紅動莞邑”志愿代言團隊,生產100個“品質文化”共享服務產品)共享文化項目,推出超過2600場公益文化活動,惠及市民群眾共310萬人次(線上260萬人次、線下50萬人次)。舉辦一批大型文旅活動。文化惠民有聲有色,組織舉辦全民藝術普及、文化四季、文化年歷、森林詩歌節、中國旅游日、“同飲一江水”廣東勞動者歌唱大賽等大型文旅活動,廣大市民踴躍參與,文化獲得感持續提升。
市文廣旅體局堅持文旅融合發展,加快文旅產業轉型升級。一是打造文旅產業示范區。推動莞城運河創意公社、萬科769獲評省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茶山南社明清古村落景區獲評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東莞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二是搭建產業對接平臺。成功舉辦第十二屆漫博會,組織10場線上線下產業對接活動,超700萬人次線上觀展,進一步打造潮玩文化品牌。舉辦2021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文化和旅游產品(東莞)采購會,采購意向成交金額7492萬元,文采會直播間總直播在線觀看總量超過5000萬,線上入駐非遺商家入駐超過100家。三是全面發展全域旅游。出臺實施《東莞市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推動麻涌、茶山鎮創建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策劃推出2021“中國旅游日”東莞文旅主題系列活動。持續提升旅游景區品質,寮步鎮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鎮,松山湖生態景區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市4A級景區數量居全省第三。
建設體育強市,煥發城市活力
2021年,東莞以籃球為牽引,推動體育強市建設邁出新步伐。宏遠男籃第11次勇奪CBA總冠軍,東莞男女籃分別完成省籃球聯賽“七連冠”和“四連冠”,東莞培養的運動員在東京奧運會女子三人籃球取得銅牌,成功舉辦市籃球聯賽,進一步刷亮全國籃球城市品牌。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上,東莞輸送的82名運動員代表廣東參加田徑、籃球、跳水、舉重等項目,奪得6金5銀6銅的佳績。東莞羽毛球隊運動員在2021年全國羽毛球冠軍賽暨全運會資格賽中取得兩金兩銅,承辦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粵港澳大灣區自行車比賽等省級大賽。舉辦市第十屆運動會,設29個大項、895個小項,8000多名運動員參加,比賽項目、參賽人數創了歷史新高。
同時,群眾體育蓬勃發展,實現全民健身服務站點建設全覆蓋,建成15分鐘健身圈。全市超過1萬多人參與市籃球聯賽、市民運動會、時尚運動節等系列體育賽事,全民運動健身成為市民生活新時尚。
堅持“125” 加快建設文旅體強市
據介紹,未來五年,東莞市文廣旅體局將堅持“125”的工作思路,加快建設文化旅游體育強市,為東莞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更深層、更持久的精神力量。“1”就是“品質文化之都”的目標:將篤定心志、堅定不移地推動各項工作朝著“品質文化之都”聚焦發力。“2”就是兩條主線、兩大使命任務:一是提升萬億GDP城市的文化地位、文化形象、文化影響力。二是提高千萬人口的文化供給質量和文化認同感、歸屬感。“5”就是五個重點方向:一是樹立城市文化新形象,提升城市文化集中度和文化顯示度。二是優化文化布局新空間,按照“中心引領、片區協同、節點開花”的格局,統籌推進各級文體旅游設施規劃建設和提檔升級。三是培育文旅產業新動能,加快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文旅消費升級。四是創新文化供給新方式,縱深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提升市民群眾文化獲得感、認同感、歸屬感。五是構建人文灣區新格局,在灣區建設中打響莞邑文化品牌。
2022年,市文廣旅體局將堅持“思想引領+文化供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到文廣旅體事業發展的全過程,促進優秀中華文化在新時代展現新貌、煥發活力。重點抓好6個方面工作。
一是創新文旅產業政策。貫徹落實《東莞市文化發展“十四五”規劃》,大力實施文化發展“十大工程”(核心價值觀培育深化工程、文藝創作生產提質工程、文化空間布局優化工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完善工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工程、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工程、全域旅游發展促進工程、體育運動活力增強工程、文化傳播交流拓展工程、文體旅游市場安全保障工程)。健全文體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體系,出臺《東莞市體育產業發展規劃》,修訂《東莞市旅游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和博物館、文物管理等相關配套政策制度。
二是加快文體設施建設。高標準推動市博物館新館建設,加快項目立項、建筑規劃設計等籌建工作。研究推動東莞圖書館二期工程建設,實施東莞展覽館二樓基本陳列更新。加快中國舉重博物館建成運作,謀劃建設龍舟文化傳承中心。聚焦“三江六岸”建設串聯整合歷史文化資源,支持打造歷史文化休閑區。
三是優化公共文化服務。策劃“東莞優享文化年”,實施產業工人文化暖心計劃、城市長者文化關心計劃、高層次人才文化知心計劃、醫護工作者文化連心計劃等四項計劃。建設100個“我+書房”家庭圖書館,深化“書香鎮街”建設。實施“東莞市青年文藝人才培育與推廣”,打造5-10個有影響力的重點文藝創作基地。
四是提升文旅發展水平。深入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遴選培育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旅游休閑街區。爭創省級產業示范項目,建設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提振文旅消費。加強旅游文創產品開發,加快推出“東莞禮物”產品資源庫。
五是活化傳統歷史文化。深入挖掘歷史文物資源,強化館際資源整合,創新策劃、展陳方式,策劃推出一批有影響力的精品展覽。推進系列文物修繕工程,配合制定地方性歷史文化保護地方規章,在城市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辦好粵港澳(東莞)非遺墟市,舉辦“江湖山?!毕盗蟹沁z活動。
六是打造全民運動之城。策劃舉辦籃球文化節,推動東莞籃球IP文創開發、商業運營,策劃舉辦高規格群眾性籃球體育節事。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全年為市民提供科學健身指導服務不少于10萬小時。
【記者問答現場記錄】
1、南方都市報問:最近,東莞市入選了第二批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在引導文旅行業應對疫情常態化的同時,如何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費質量和水平?
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劭文答: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城市的推出,目的是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質量和水平、推動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第二批推出55個試點城市,廣東省的東莞市和江門市入選。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對標深圳、廣州的成功經驗,積極培育壯大文化和旅游消費的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建設成為文旅消費友好型城市。
今年前三季度,東莞接待游客量達 3680.48萬人次,國慶期間接待游客575.29萬人次,文旅消費動力十足。下來,我們將在引導文旅行業應對疫情常態化的同時,從資源、市場、政策、業態、營銷、企業等多方面著手,真正帶動文化和旅游消費,成為刺激經濟發展的強心針。
一是推出文旅政策“大禮包”。我們出臺一系列針對文化產業園區、文化產業基地、重點文化企業的政策,大力減輕企業負擔,利用專項資金扶持文化和旅游企業,發揮政策對產業的扶持和推動作用。最近,769文創園獲評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至此共有4家省級文化產業園區。政策“大禮包”讓文旅企業倍感溫暖,也推動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是推出文旅體驗新產品。東莞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齡34歲。針對年輕人的潮玩行業用戶規模正以每年30%的增速不斷擴大。穿漢服逛可園、到下壩坊、西溪古村“打卡”是許多“90后”“00后”的日常生活。面對這些變化,我們不斷推出沉浸式、體驗式文旅消費新產品。今年,我們成功舉辦了第十二屆中國漫博會,達成合作意向764宗;舉辦東莞首屆體育消費節,線上線下四大計劃促經濟、惠民生;舉辦2021年全國文采會“東莞站”,意向成交金額7492萬元。我們將推出推出一系列“文化+”“旅游+”“演藝+”等活動,豐富文旅產品種類,激發居民文旅消費熱情,拉動消費提檔升級。也讓城市生活更加多元豐富。
三是挖潛夜間經濟“新模式”。我們要繼續挖潛夜間經濟的活力,讓東莞人的“夜生活”更具品質和內涵。例如,寮步鎮聚焦夜游、夜購、夜宴、夜娛、夜宿五大夜間經濟項目,以香市文化旅游區和西溪古村為主體,打造“夜游寮步”IP品牌,成功舉辦“香市之戀”情景劇、香飄四季美食節、文化集市、“跨年狂歡”、“樂購東莞”消費節等獨具特色的系列活動,打造文旅消費的深度沉浸體驗模式。我們還將聯合旅游協會、旅行社等團體,策劃符合大眾喜好的“觀劇+休閑娛樂”項目,吸引珠三角甚至全國的觀眾前來東莞觀劇之余,到東莞各景點、文化地標等場所游玩消費,促進文旅融合,助推夜間經濟發展。
四是開展促消費活動。爭取財政資金支持,開展“樂購東莞”文旅體促消費活動,引導相關文旅企業積極參與,發放消費券,放大消費乘數效應。為有效應對疫情影響,加快提振復蘇我市文旅消費市場,市文廣旅體局2020年在全市發放文旅體消費券,惠及全市文旅體企業,帶動消費1241萬元,有力推動消費潛力釋放。今年舉辦“中國旅游日”系列活動,大力推薦東莞文化游、鄉村游、美食游、工業游等,帶動全市文旅消費。指導星級飯店、旅行社利用重大節假日,推出優惠措施和促消費活動。充分發揮市互聯網服務業協會、市文化娛樂行業協會的作用,推出消費優惠、競技比賽等促消費活動。
我們將通過各個媒體平臺,大力宣傳推介我市文化旅游消費和資源,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還要請各位現場媒體多支持,多宣傳東莞的文旅資訊。
2、中國文化報問:高質量博物館之城不僅要讓博物館建起來,更要讓博物館活起來、火起來。東莞是如何進一步提升博物館之城的品質,增強觀眾的體驗感?
市文廣旅體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董紅答:在11月24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高文物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水平,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成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成為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重要名片。
這幾年,國內的博物館越來越“紅火”,也越來越“鮮活”,《國家寶藏》、“博物館里過大年”讓更多觀眾重新認識了博物館,今年河南衛視春晚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更是“火出圈”,被看作是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今年四月,市領導帶隊專門學習了河南、湖南等地博物館的先進經驗,為建設開放多元、具備創新性的市博物館新館提供借鑒。
事實上,早在2004年東莞就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博物館之城。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國有博物館與非國有博物館互為補充,多行業和多種所有制博物館全面發展的博物館體系,市、鎮、村三級博物館網絡。全市現有博物館53座,其中國有17座(市屬8座,鎮街9座),非國有36座。
除了“量”的優勢以外,東莞博物館的“質”也得到了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的認可:鴉片戰爭博物館晉升國家一級博物館,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等6家博物館獲評國家三級博物館,入選率100%,為廣東省的最好成績。至此,東莞共有國家三級以上博物館10家,與深圳并列排全省第二。除了6家市屬博物館全部定級外,石龍博物館等鎮屬博物館,錢幣博物館、唯美陶瓷博物館等非國有行業博物館也躋身其中,體現了東莞“博物館之城”多樣性和差異化發展的良好勢頭。
此外,博物館觀眾逐年上升,2018年以來,全市博物館年觀眾總量超1000萬人次;其中鴉片戰爭博物館是全省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2019年超500萬人次,在全國備案的5535家博物館中排名第七,是廣東唯一進入全國前十的博物館。
站在“雙萬”城市新起點上,我們要繼續提升“博物館之城”品質。一方面在市中心區域高標準建設市博物館新館,另一方面同時扶持、引導、吸引優質博物館資源集聚,讓國有館建得更強、行業館建得更優、讓中小型館建得更精,形成特色更鮮明、活力更充沛的博物館體系,多行業、多層次的博物館結構。具體有以下工作抓手:
一是構建完善的博物館設施網絡。十幾年前,市中心廣場的一批文化設施讓東莞的文化面貌煥然一新?,F在,市博物館新館正在加快推進,我們期待能建成一座主題鮮明、開放多元、具備創新性的全新博物館,并以新館為龍頭,在功能區、鎮(街)、村(社區)建設各種類型、專題的中小型館,形成全市博物館網絡。推動鴉片戰爭博物館創建卓越博物館。探索多元扶持政策,加強非國有博物館孵化培育。
二是加強博物館規范管理。我們要提升博物館規范化管理水平,培育更多國家三級以上博物館。今年,我們高水平舉辦“容庚與東莞”大型系列展覽活動。展覽期間,我聽到了很多專家學者、中小學生的感動聲音,感到博物館人的光榮與使命。我們將對標“容庚展”,進一步提升博物館服務質量、展陳質量,推出更多具有影響力的原創性主題展覽,吸引更多的市民群眾走進博物館,讓文物活起來,讓莞籍名人的精神流傳下來。
三是彰顯博物館教育功能。在博物館舉辦豐富的公教活動,更好地講好、傳播好東莞故事,讓博物館成為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平臺?,F在每逢節假日,東莞的博物館都會推出一系列主題活動,比如可園博物館在中秋節舉辦了“容”歸故里邀明月的博物館之夜活動,很受歡迎。今年,我們舉辦6期“新時代明倫堂”文博主題講座,吸引了深圳、廣州的觀眾專程前來。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利用好博物館資源和空間,發揮博物館服務產業和對市民特別是中小學生的教育作用,讓文物活起來,讓歷史知識、藝術審美以鮮活的形式浸潤人心。
3、南方日報問:東莞被譽為“全民健身之城”,群眾體育開展得很好。目前在全民健身開展方面還有哪些短板有待改善?下階段在基層群眾體育工作方面,將從哪些方面著手開展?
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吳劭文答:近日,有一篇網文叫做《在東莞,每個村都有自己的CBA…》刷爆了朋友圈。這是東莞市全民健身工作堅持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利益抓起的最好印證。一直以來,東莞致力于推動群眾身邊的賽事活動、體育服務、體育設施、體育組織、體育文化,群眾體育發展呈現出諸多亮點。這點在一項評選表彰中也得到印證。近日,國家體育總局發布關于表彰2017-2020年度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的決定。經推薦審核以及公示等環節,國家體育總局授予東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等10家單位“2017-2020年度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授予李澤等6人“2017-2020年度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稱號,獲獎單位和人數在全省位居前列。
截至2020年,東莞建有各類體育場地17777個,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714.0859萬平方米以上,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21平方米。全市標準體育場24個、帶固定座位的體育館59個、籃球場(館)5776個、游泳池(館)578個、羽毛球場(館)2008個、網球場(館)288個。各鎮(街道)全部建有3000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廣場,實現100%覆蓋。
但是,在全民健身開展方面東莞目前還存在四個方面的短板,主要體現在:全民健身工作制度不夠健全,體育設施分布不平衡,基層工作缺少資金支持,群眾參與度不足。比如,我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21平方米,在全省位于前列,但存在分布不平衡的問題,有較大部分設施在分布在校園里,對社會開放程度不夠。另外,全民健身運動存在“兩頭熱、中間冷”情況,參加體育運動并能經常堅持的群體主要以老年人和學生居多,中青年群體因工作和健身意識等原因,參加體育鍛煉較少,經常參與體育鍛煉人口(每周鍛煉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比例仍然比較低,群眾身體素質有待提高。
下階段,在群眾體育工作方面,我們將從制度化、分類化、社會化、專業化、產業化、全面化六個方面推動全民健身工作。
首先是把全民健身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高位謀劃和推動。重點組織編制《東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制定相關配套文件,壓實工作責任,細化工作措施,完善部門分工。
全民健身工作涉及面廣,需要不同部門、社會各界齊心協力。此外,我們希望促進社會資源力量投入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為社會資本參與公共體育設施建設“松綁”;在保障安全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學校、企事業單位的體育場館向社會免費或者低收費開放;結合“放管服”改革工作,逐步將部分群眾體育公共服務事項下放給體育社會組織承接,利用協會力量做好群眾體育工作。
以專業競技帶動群眾體育。“宏遠籃球”“世紀城羽毛球”等職業競技體育,為東莞擦亮“全國籃球城市”名片,促進和帶動籃球、羽毛球產業飛速發展。同時,還要以智能化專業化推進群眾體育,以專業知識指導群眾體育,激勵社會體育指導員持證上崗服務。
產業化推動全民健身工作。東莞將總結推廣全市籃球聯賽金字招牌的運營經驗,打造更多的業余運動品牌,帶動相關體育產業發展;通過打造綜合性“體育+旅游”目的地,構建全民健身體育產業集群。
我們將根據不同市民群體的需求和特點,針對不同群體的健身需要,加強健身方法的遴選和推廣,引導居家健身常態化,特別是加強中華傳統健身方法。借助這次新聞發布會的機會,我也想通過媒體,呼吁東莞市民“動起來”,明年的市民運動會、籃球文化節等群眾體育活動,等你來參與!
4、東莞日報提問:東莞是全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示范區,公共文化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面對“雙萬”城市的新起點,在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更多向基層傾斜,更精細地提供文化服務方面有什么思路和舉措?
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殷柱華答:近日,在玉蘭大劇院上演的2021馬克西姆古典跨界鋼琴演奏會“一票難求”,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夠很方便享受到世界級、高品質的文化產品。去年吳桂春留言圖書館事件引起全網共鳴,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東莞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建設成效。2014年10月,東莞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城市,這是東莞繼2013年成功創建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后,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又一次大膽探索與實踐。通過創建示范區,東莞打破人群、區域的不平衡,讓每位市民可享受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務。
隨著東莞即將邁入“雙萬”城市,我們要圍繞提高千萬人口文化供給質量和文化認同感這條主線,精細化提供文化服務。這位記者朋友提出的問題,其實質就是公共文化服務如何更好實現均等化。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向縱深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公共文化服務創新發展的重要發展方向,下來將重點抓好“五項工程”:
一是公共文化設施提質工程。我們將升級提升一批具備服務特色、彰顯活動品牌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依托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在條件成熟的鎮街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空間形式“美”、運營內容“好”、服務理念“新”的高品質文化空間,讓市民可以就近享受“小而精”“小而美”的公共文化設施。
二是創新文化惠民工程。今年我們成功舉辦了“夢圓百年,共享文化”2021東莞共享文化年暨“品質文化”創投大賽,推出“100個共享文化空間”“100個共享文化活動”“100個志愿代言團隊”和“100個共享文化產品”,并發布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動,社會反響非常熱烈。2022年,將策劃開展優享文化年計劃,著重針對新型小區住戶、產業工人、城市長者和醫護工作者等群體,探索新型小區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工業園區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城市特殊群體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我們將進一步擦亮全民藝術普及、文化四季、“時令東莞”文化年歷、讀書節等文化惠民品牌,更好地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實施評獎帶動計劃,通過打造文化精品,更好地帶動和提升基層文化作品的創演水平。
三是公共服務品質提升工程。今年,我們把繪本館開進了兒童醫院、開進了學校和社區,在體彩店里建成“街巷里的圖書館”,截至11月,全市共建成了25家繪本館和44個繪本閱讀服務點。這些具體而微的細節背后,是東莞深化建設書香城市、推進書香鎮街建設的成果。我們“以評促建”,促進全市公共圖書館向科學化、標準化發展。推動智慧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建立“云上”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實現線上線下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探索借助微信、抖音、快手、阿里釘釘等數字工具開展公共文化社群服務新模式。
四是文旅融合發展工程。目前,東莞已完成9個“兩中心融合試點”、40家“粵書吧”(城市閱讀驛站),這些“粵書吧”各具特色,是既有顏值又有內涵的文旅融合新型閱讀空間。未來,我們將繼續完善長安圖書館國家級雙融試點建設,新建、改擴建一批旅游廁所,推動文旅基礎設施加深融合、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五是非遺保護傳承工程。非遺已經成為新時尚,很受市民關注,為期3天的2021年全國文采會“東莞站”,吸引了眾多市民到現場體驗,其中粵港澳(東莞)非遺墟市——非遺購物節尤為火爆。我們將繼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工作,貫徹落實好《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加大品牌活動策劃力度,創新舉辦“非遺進校園”、“嶺南臘味節”、莞香采香日等活動,打響東莞非遺名片,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力求通過實施這五項工程,推動優質文化資源和文化服務更多向基層傾斜,更好地滿足人民文化需求,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以文化賦能城市品質,為加快建設品質文化之都作出新的貢獻。
5、羊城晚報提問:當前,以文化和旅游資源稟賦為核心的文化軟環境,越來越成為一個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請介紹一下東莞在文旅資源方面有何特色和優勢?
市文廣旅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司琪答:12月8日,以“莞愛人才 共榮發展”為主題的2021東莞高層次人才活動周拉開了帷幕,肖亞非書記強調,今天的東莞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渴求人才。為了將東莞打造成吸引人才的“詩與遠方”,市文廣旅體局大力推動文旅融合,深入挖掘東莞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打造宜業宜游、詩意棲居的人才生態環境。我們真誠期待,廣大人才來東莞干事創業,不僅能感受到“莞愛人才”的濃厚氛圍,還能體驗到“莞玩、莞購、莞吃”的幸福生活。
在“莞玩”方面,東莞有休閑自在的旅游方式。東莞擁有21個森林公園、25個濕地公園、6個自然保護區,是和諧宜居的現代生態都市,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認可的“國際花園城市”。有國家A級旅游景區24家,涵蓋歷史人文、生態休閑、親子娛樂等主題。2021年,我們創新推出10條“走讀紅色東莞”主題旅游線路、10條美麗鄉村游線路、5條親子研學游線路、5條體育休閑游線路,讓市民游客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去感受東莞獨特的文化內涵、城市魅力、鄉音情懷和紅色精神,比如:茶山南社、石排塘尾古村成為嶺南明清古建筑活化利用的典型代表,橫瀝678藝時代、寮步西溪古村成為新興網紅打卡地,東城周屋、茶山上元稻田等地“稻花香”洋溢,掀起一股“鄉村游”熱潮。
在“莞購”方面,東莞有質優物美的工業產品。在制造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東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工業旅游資源,全市共有市級工業旅游示范點28家,涌現出太糧米飯探知館、異能無人機、力嘉環保包裝產業園等一大批宜游宜玩宜學的工業旅游點。我們精心打造4條工業旅游線路,其中“東莞稻作智造之旅”獲評廣東省首批工業旅游精品線路。東莞還是一座青春之城、潮玩之都,目前全球潮流玩具,90%在東莞制造,涌現出了虹虹動漫、智高、拽貓、艾力達、ToyCity等一批優秀企業,工業潮玩產品受到年輕群體的追捧。例如莞企KK集團旗下潮玩品牌X11的全球首家潮玩旗艦店就在東莞,集納了超過8000種潮玩商品,可以一站式滿足潮玩購物需求。
在“莞吃”方面,東莞有不負味蕾的特色美食。一部《尋味東莞》紀錄片,讓大家充分感受來自世界制造名城東莞的鄉土鄉味和鄉愁,既有荔枝柴燒鵝、道滘裹蒸粽等傳統非遺美食,又有豆皮雞、碌鵝等東莞特色名菜,既有客家炆鵝、咸菜炆土豬肉等客家美食,又有虎門膏蟹、麻蝦等河產海鮮,豐富多元、獨具風味的東莞美食背后體現的是包容兼并的城市文化,是東莞宜居的煙火氣與人情味。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