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漢族舞蹈藝術的百花園里,東莞市的客家麒麟舞堪稱一朵耀眼的奇葩。三百多年的歷史積淀,代代相傳的繼承與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發掘與弘揚,使東莞麒麟舞之花越開越艷,聲名也越傳越遠。東莞市的麒麟藝人所扎的麒麟頭遠銷馬來西亞、英國等國家。
東莞麒麟舞流行于山區,有三百多年歷史。麒麟以雙人表演,以尋青、驚青、聞青、試青,采青、吃青、吐青、呑青為主要情節,模仿貓狗,吻腳,吻尾、互相吻頭、吻身等動作,約半個小時。2003年10月,樟木頭鎮舉辦全國首屆麒麟舞邀請賽,并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麒麟之鄉”。
麒麟舞作為清溪樟木頭鎮傳統民間藝術形式,相傳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舞麒麟是東莞客家人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據說,麒麟與鳳凰、龜、龍并稱“四靈”。
在清溪和樟木頭鎮,每逢喜慶節日,如過春節,宴親等都有舞麒麟的活動。在過去客家人的舞麒麟活動。集中在春節前十天左右,舉行開光儀式。即新置的麒麟頭的眼睛要蒙住,然后擇良辰吉日啟封,并到社稷伯公前參拜采青。開光儀式一般在半夜舉行,去時要停鑼息鼓,采青后回來開始鳴鑼打鼓。開光的翌日,則設開光酒宴,邀請出嫁女、鄉中同姓和親屬參加。年初一,全部集中在圩鎮開鑼,由各隊表演舞麒麟套路和武術,武術按單拳、雙拳、單刀、長、短棍、藤牌的順序進表表演,最后是快耙。開鑼前,由一人持紅木盒帶領麒麟隊逐戶參拜,并派柬貼,集中活動后,再逐戶參拜,收取紅包利是。這種活動一般要持續到正月十五,甚至到正月盡。麒麟是客家群眾長期以來最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
相關附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分享到: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