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
ico
ico
日韩欧美综合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進東莞 > 文化東莞 > 民間藝術 > 麒麟藝術
舞麒麟舞出個“麒麟鎮”
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      2012-11-26 02:42:07  來源: 深圳商報
【字體:

    舞麒麟———是一種民間舞蹈,整個舞蹈洋溢著祥和歡樂的氣氛,表達了農民辛勤勞動后獲得豐收的心情。有句民諺:“百姓愁,麒麟走,天下和,麒麟舞”。麒麟的走和來,與百姓的樂與憂休戚相關。相傳,此舞起源于初唐,贊唱久經破裂的疆土終獲統一,麒麟舞,百姓安居樂業。后因長期戰亂而失傳。辛亥革命,挖掘整理,以賀帝制廢除。爾后軍閥混亂,民不聊生,麒麟不再復出?,F在隨著改革開放,巨型麒麟又由壯實的小伙子們擺弄起來了,在雄渾的韻唱中,時而騰空高飛,時而低首含笑,鏗鏘、粗獷、樸實、壯美,并不時由眾星拱月般簇擁著的村民伴唱出“大地豐收”、“天下安康”的頌詞。

    經濟的長足發展,使寶安區觀瀾人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富了的觀瀾人富而思健,拉丁舞、迪斯科、交際舞等現代舞迅速走進千家萬戶,走進正在邁向城市化的村民生活中。與此同時,作為曾經盛行數百年又一度瀕臨失傳的客家民俗舞麒麟,近年來又在觀瀾這個出現過2名武舉人、12名武秀才的“麒麟鎮”漸漸風行起來,成為人們生活中一項承載歷史的新時尚?,F在的觀瀾,聞名遐邇的麒麟隊已有松元、樟坑徑、桂花和君子布4支,可獨當一面競技的隊員近百人;現在在深圳尤其是寶安龍崗兩地,說到觀瀾,人們往往會聯想到麒麟,說到麒麟,人們往往又聯想到觀瀾,麒麟已經成為觀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舞麒麟習俗歷時數百上千年

    觀瀾的客家舞麒麟,歷史有多古老,現在在世的舞麒麟的老人們誰也說不清楚。據該鎮松元村麒麟隊隊長陳國明回憶,他小時候聽祖輩們說,他們祖宗250多年前遷徙到松元廈時,這里就已經有了舞麒麟。也有老人說,舞麒麟這一習俗究竟已有多少年歷史已經說不清楚了,反正是寶安有了客家人,就有了舞麒麟。

    寶安客家人形成于何時,眾說紛紜。有的說源于東晉,有說成于南朝,還有的說早在公元九世紀就已經有了。當時中國的西北方建立了一個小國,后為韃靼人所滅,該國人亡國后逃向東南“安家客居”,這就是最早的寶安客家人。由此可以推斷,客家舞麒麟的歷史至少有數百年之久,甚至可能已逾千年。中國很早就有“麒麟獻瑞”的傳說,客家人則視麒麟為圖騰和壓邪避災的吉祥物,通過舞麒麟寄托對和平安定的祈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麒麟要月圓星朗“開光見青”

    觀瀾麒麟一般長五至六米,其頭部用竹片等扎成,講究玲瓏精致,眼睛可以轉動,口可以翕合,在舞動時傳神達意,其身子用綢布鑲著閃閃發光的粼片。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兩人配合默契,以此把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

    按照傳統慣例,新制作好的麒麟,雙眼是用紅布蒙著的,要“開光”后才能舞動。麒麟的“開光”頗具神秘色彩,需要在月圓星朗的夜晚,子時之后黎明之前,且要在古樹下。此時萬籟俱寂,麒麟隊員捧著麒麟,抬著鑼鼓悄悄出發。在“開光“之前,是不能遇到其他人的,否則這個人要行”衰運“。特別是不能遇到孕婦,因為麒麟是個“四不象”,將要“開光”的麒麟等于將要下凡到人世上,撞見孕婦就可能投胎到其肚中,她就有可能生出個“四不像”怪胎。當然,這些都是迷信說法,不足為信。麒麟隊來到預先選擇好的古樹下,燒上香,供上神位,隊中最長者虔誠地將麒麟頭上的紅布揭去,此時鑼鼓大作,鞭炮齊鳴,麒麟“出生”時便見到了青青的樹葉,這叫“開光見青”,是吉祥的象征。據老一輩的麒麟隊員說,“開光”不見青,麒麟就不吉祥,也沒生氣?!伴_光”后的麒麟要一直留在隊里舞,直至舞到散架不能再舞,不能中途轉讓或賣給任何人,據說這是祖上流傳下來的規矩。

舞麒麟者大都身懷武功

    “開光”后的麒麟成了壓邪避災的吉祥物,無論是祭祀祖宗,還是喬遷新居,抑或生小孩,娶媳婦等,都要舞麒麟慶賀。特別是在新春佳節,麒麟隊敲鑼打鼓四處拜年更是一種受歡迎的習俗,每到一村一院,先拜祖宗祠堂,再拜左鄰右舍,這叫迎春送福。麒麟隊所到之處,家家戶戶燃放鞭炮,擺上供品迎接,還要給麒麟隊一個紅包,這叫你給我吉祥,我給你錢財。新中國成立前,每到春節,松元村的麒麟每年都經深圳、鹽田、沙頭角,一路舞到香港去,一路的鞭炮鑼鼓和迎來送往,好不氣派。據悉,當年誰家的小伙子能進麒麟隊,就像現在的年輕人參了軍一樣,“一人舞麒麟,全家都光榮”。

    在舊社會,一個村里有無麒麟隊、水平高底,甚至成了衡量這個村強盛與否的標志之一。因為麒麟隊往往就等于武術隊,不僅舞麒麟者大都身懷武功,而且麒麟套路本身就和武功套路一脈相承。觀瀾樟坑徑麒麟隊年逾七旬的廖天勝老人告訴記者,那個時候,哪個村沒有麒麟隊,就會被別的村看不起,有麒麟隊的村,別的村也就不敢輕易惹他們。他說:“那時進了麒麟隊,就等于進了武術隊,都是些身強力壯的青壯小伙子,麒麟隊的教練往往也是方圓數十里數得著的武術高手,不但要教舞麒麟,還要教武術,而麒麟舞套路里本來就有不少武術套路?!?/p>

觀瀾麒麟舞出兩位武舉人

    觀瀾松元村振能族中清代出了2名武舉人,12名武秀才,這些人都出自麒麟隊。當時的松元麒麟隊,以其精湛的舞技與深厚的武功,威震寶安長達數十年,這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清朝的舞麒麟高手陳德華,綽號“生雞義”。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松元村陳氏振能族作為“客家人”雖然有了立足之地,但在人力、財力方面仍然處于弱小地位,往往遭到異姓別族明目張膽的欺侮,有時甚至發生族與族之間的械斗。振能族人為能在觀瀾占有一席之地,選派了麒麟隊隊員陳德華到少林寺習武。其習武歸來時正巧碰上本族與鄰村人為爭田地而發生沖突,當時雙方都動員了全族的力量,青壯漢子手執木棍、鋼刀等在松元馬井擺開了廝殺陣勢,婦孺們則在陣后吶喊助威。陳德華是個講武德的人,走到陣前,要對方派代表協商解決此事,對方不屑一顧,叫振能族認輸才肯罷休。陳德華說;“這樣吧,為了避免無所謂的傷害,你們派出最壯的三個小伙子,戰我一人,我敗了就隨你們的便,你們敗了,大家就協量解決?!睂Ψ饺巳褐袥_出3個人高馬大的青壯小伙子,揮舞著木棍從三個不同方向直奔過來,徒手的陳德華一個“旱地拔蔥”,騰空飛起,在空中向后躍退了四五米遠,這一跳一躍的功夫,早已把對方三員戰將嚇得魂不附體,呆呆的站在那里。德華沒有趁機反撲,只是威武地站在那里,等待他們再度進攻。對方知道松元出了武術高手,甘拜下風,一場即將發生的械斗就這樣被平息了。松元廈出了個陳德華,本族的年輕人都跟著他練武術、舞麒麟,他在麒麟舞中創新了許多高難度動作,成了方圓數村舞麒麟的總教頭,也為松元廈舞麒麟的發展創新做出了貢獻。

    據觀瀾年逾八旬仍在舞麒麟的曾運發老人介紹,那時麒麟隊里多出武功高手,如果兩個麒麟在一條路上相逢,兩隊都不愿承認自己武功差的話,那就都將頭昂起來走,兩支麒麟隊的打斗也就在所難免了。打斗主要看舞麒麟者的武技與舞技了,有時打斗很激烈,是有人要受傷的。他說,有些麒麟隊根據隊員武技的高低,又在原來的麒麟舞套路里面加進了自己的創造,觀瀾鎮現有的四個村的舞麒麟套路便各有不同。

80多歲曾老伯還在天天舞麒麟

    觀瀾麒麟新中國成立后曾盛行過一段時間,“文化大革命”期間作為迷信給禁止了。近幾年來,生活富足了的觀瀾人重視精神文明建設,重新挖掘出舞麒麟這一客家民俗,重新爭回了“觀瀾麒麟鎮”稱號?,F在,觀瀾鎮20人以上成規模的麒麟隊,已有松元村、樟坑徑村、桂花村和君子布村麒麟隊4支,麒麟隊員近百名,鎮政府撥出了10多萬元,作為他們訓練活動經費,并為每個隊添置了4頭新麒麟。以前觀瀾鎮較為貧窮,一些舞麒麟的隊員為謀生去了香港、比利時等地,現在家鄉富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又陸續回鄉,舞起了久違的麒麟。一些現已定居海外的觀瀾人,對麒麟有很深的感情,聽說家鄉又成立了麒麟隊,往往就為了看看舞麒麟,而專門在新春佳節趕回觀瀾。該鎮文體站領導告訴記者:“現在舞麒麟,不僅成了觀瀾一項獨具特色的群眾性文體活動,而且也成了溝通海外觀瀾人的一根紐帶?!?/p>

    現在,每到華燈初上,觀瀾的年輕人一回到家總愛去玩一把舞麒麟,或跟著麒麟隊隊員們去學些舞技和武術,以此強身健體?,F在如果兩支麒麟隊狹路相逢,大家往往都會互相謙讓,不再爭強斗勝。而觀瀾每逢盛會或者節日,4支麒麟隊則每每都會一齊出動,全鎮村民和外來工們或駐足圍觀,或拿出自家扎的麒麟跟在后面起舞學樣,自娛自樂一番。麒麟舞,已經成為觀瀾人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連一些退了休的老人也時不時地要到麒麟隊去舞上一把?,F在,樟坑徑村80多歲的曾運發老人,70多歲廖天勝老人,還在天天舞麒麟。

    麒麟舞動時,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兩人配合默契,以此把傳說中麒麟的喜、怒、哀、樂、驚、疑、醉、睡等動、靜神態表現得栩栩如生。



附件:

相關附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新聞
主辦單位: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東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