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
ico
ico
日韩欧美综合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進東莞 > 文化東莞 > 民間藝術 > 民間體育
文化·旗峰雅韻|從東京奧運回望東莞體育⑤:東莞武術源遠流長,保境安民英豪輩出
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      2021-09-08 17:34:34  來源: 東莞時間網
【字體:

  編者按:

  因疫情影響延期一年舉辦的第三十二屆夏季奧運會,已于2021年8月8在日本東京閉幕。經歷重重波折后的2020東京奧運會,因為超越體育的意義更加聚焦全球矚目。作為以籃球為代表的“運動之城”,本屆東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431名運動員中,東莞培養、輸送9人,創1984年以來新高,一座地級市能有如此成就,實乃體育文化厚重積淀的直觀顯現。

  由此,在關注東莞健兒本屆奧運會為國爭光、奮勇超越的表現同時,從東莞歷史文化角度出發,東莞日報特別推出“從東京奧運回望東莞體育”系列報道,將從沿革發展、閃亮成績、歷史突破、代表人物與項目多個角度出發,深入回溯全面解析,以更全面的人文視角感受這座嶺南名城的別樣魅力。

石排中坑明德醒獅表演 鄭琳東 攝

  剛剛落幕的2020東京奧運會,不由讓人想起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武術留下了在奧林匹克賽場的特別回憶,至今讓人心潮澎湃。

  東莞武術源遠流長,元明以降更是英雄輩出,如“東莞伯”何真等。明代有名可考的武進士8人,武舉人215人,清代有武進士76人,武舉人429人。其中,著名者為虎門村頭的盧廷璋,茶山南社村的謝遇奇、謝高卓等。即便是文舉出身,亦有不少名將,其中以明代三杰——羅亨信、袁崇煥、張家玉最具代表性。

  尚武之風,在東莞民間更是相當盛行。據清末民初東莞學者陳伯陶的《東莞縣志》記載:邑尚技擊,各派武術教館遍及四鄉。東莞本土武術派別有莫家拳、龍形拳、雙手洪拳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始創于嘉慶年間的莫家拳。

  東莞武者

  多懷保境安民之心

  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蘊含著國人“止戈為武,安民和財”的文化內涵以及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蹲笫洗呵铩肪陀袑Α拔洹钡纳鷦咏忉專骸胺蛭闹垢隇槲洹薄胺蛭?,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財者也”。歷史上東莞武術比較興盛,尤其元明以降,英雄人物輩出,多懷有保境安民之理想與責任。其中奠定嶺南數百年和平穩定大局的“東莞伯”何真便是其中之一。

何真簡介。茶山供圖

  據《明史·何真傳》記載:“何真,字邦佐,東莞人。少英偉,好書劍……元末盜起,真聚眾保鄉里……”從至正十四年(1354)起兵至至正二十八年(1368),他招募鄉黨,保境安民,繼而平定各地方割據勢力,統一嶺南,又北拒陳友諒入粵,使嶺南免于戰火,初步實現了其少年時的“保境安民”理想。

  元滅后,“時中原大亂,嶺表隔絕,有勸真效尉佗故事者,不聽。屢遣使由海道貢方物于朝。累進資德大夫、行省左丞?!彼麨閹X南千萬生靈計,毅然拒絕了部下黃袍加身的建議,選擇順應歷史潮流,歸順明朝,使嶺南再次免于戰火。何真的選擇得到了朱元璋賞識,被賜“東莞伯”和丹書鐵卷,認為其歸順功績遠在漢唐名臣竇融、李勣之上。何真67歲去世后,朱元璋親自為他寫文祭悼,命文武百官素服三日,以侯禮葬京師城南八里岡,并賜侯爵,謚號“忠靖”。

位于茶山鎮粟邊村的何真公祠 茶山供圖

  值得再強調是,明代以前,位于百越之地的嶺南發展一直頗為緩慢,在整個中國的影響力頗為有限。但在明清時代迎來了全面大發展時期。這與明代嶺南先賢第一人何真有這莫大的關系。他不僅保境安民、實現嶺南一統,更是選擇歸順明朝,一舉奠定了嶺南的穩定格局,為明代嶺南經濟文化實現發展奠定了良好開局。為此,華南農業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吳建新曾評價說:“在嶺南的歷史上,亂世之中,保境安民,令嶺南河山免遭戰火荼毒,匯入中華民族統一的潮流,秦漢之交有南越國趙佗,梁、陳、隋朝之際有俚人領袖冼夫人。元明之際崛起的東莞人何真,不傭兵稱王而歸順明朝,順應當時全國統一大勢,其功勛和貢獻,不在趙佗與冼夫人之下,是東莞人的驕傲?!?/p>

  明清科舉場

  走出諸多愛國名將

  中國武術大體分為官方和民間兩種。唐朝時就設立的文舉與武舉考試。到明朝,文科考試也設立了射箭,武官也需學習文科知識。據《明會典》所載,所考科目,初設科舉時,頭場試“經意”二道,“四書簽”一道,二場“論”一道,三場“策”一道,中式后十日復以“騎、射、書、算、律五事試之。因此,明清時期,東莞就有不少文舉出身的一代名將,其中以明代三杰——羅亨信、袁崇煥、張家玉最具代表性。

  羅亨信(1377-1457),東莞南城人,曾仗劍守孤城,保大明國門不失,被譽為“明代廣東六邊才”之一。明正統十四年(1449)秋“土木之變”,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犯境,塞外諸州縣不守,英宗被俘。其時人心惶惶,有朝臣建議放棄難守的宣府,入衛京師,導致軍心大亂,皆欲棄城。羅亨信仗劍坐城下,下鐵令安軍民,與眾同仇敵愾,誓與宣府共存亡。明代杰出的史學家、哲學家陳建(東莞莞城人)在《皇明通紀》云:“幸羅亨信忠義誓死以守,不獨一城蒙福,而京師實賴之。世謂亨信有安社稷之功,信矣?!?/p>

  袁崇煥(1584-1630),東莞石碣水南人?!睹魇贰ぴ鐭▊鳌份d:“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阨塞情形,以邊才自許?!比f歷四十六年(1618),后金征明,次年遼東失陷。天啟二年(1622),廣寧被陷,明廷商議鎮守山海關。袁崇煥單騎出關巡視后主動請纓,并豪言:“予我軍馬錢谷,我一人足守此?!庇谑?,正式開啟其戎馬生涯,并先后獲“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重大勝利。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攻明,避開寧錦防線,繞道蒙古,直擊京師。袁崇煥聞訊帶兵星夜馳援,于北京廣渠門外力挫后金,卻被陷害入獄,次年被凌遲處死。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稱:“明之朝廷自壞長城,為敵復仇,以快群小一日之意見”,“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系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span>

  張家玉(1616-1647),東莞萬江人。少時好習武藝,清人檀萃言其“好擊劍任俠”。從擁戴隆武,解撫州之圍,到主張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清,遂有“全州之捷”,再到回東莞道滘鎮起兵以及龍門兵敗投水而卒,張家玉一生至死不渝抗清。清學者屈大均評價說:“公蓋以敗為成,十郡雖不自公恢復,而卒使惠國(李成棟)乞降,行朝再造,兩粵得見中興之盛者,公之力也?!币嘤性姟洱堥T健兒行》贊其曰:“龍門健兒身手強,棉木為槍三丈長。三人持一木棉槍,風旋電轉誰能當?”

  東莞清代科舉出身的名將,較為人熟知的如清乾隆年間的虎門武進士盧廷璋,咸豐年間的茶山南社村的武進士謝遇奇和武舉人謝高卓,以及抗日將領王作堯的爺爺王陶川(清代最后一批武舉人)等。其中,謝遇奇兩次跟隨左宗棠收復新疆,后又到廣西鎮壓地方土匪。他南征北戰,屢立軍功,官至總兵。謝高卓也曾跟隨左宗棠收復新疆,后又主動參與保衛臺灣的軍事行動,39歲病逝疆場,馬革裹尸還。

  明末為抵抗土匪

  各村設立巡丁間

  官方武術包括騎馬射箭,而民間武術練的是拳腳。東莞民間武術始興盛于明末。當時,社會動亂,盜賊蜂起,村民為防土匪侵擾而學習武術。清朝順治年間,全國各地反清復明之舉不絕,社會處于極度的動蕩之中,打家劫舍之事時有發生。原張家玉部下、淡水人李萬榮收拾張家玉殘部,建立自己的勢力,于茶山、東坑、常平、道滘等地大肆搶掠,劫掠血洗村寨。其中,茶山寨所受劫難最大。據《東莞縣志》載,“二三年間,白日只有蠅聲,深夜唯聞哭聲而已?!币虼?,為抵抗土匪,各村就建立了巡丁制度,設立“巡丁間”(即村中青年所居住的地方)。

  巡丁間負責保衛村里的治安,“巡丁類似現在的民兵,有補貼,可以食夜粥?!睎|莞民俗專家張鐵文解釋說,巡丁制度規定村民要繳納一定金額給巡丁間,“有點像現在收保護費,如果村里發生強奸搶劫,巡丁要賠錢給村民”?!霸跂|莞武壇,習武俗稱‘食夜粥’。以前的人練武都非常勤奮,通常要練到半夜,這時候師母會煮一鍋粥犒勞徒弟們,‘食過夜粥’就表示這個人肯定功夫了得?!?/p>

樟木頭舞麒麟表演。本報記者程永強攝

  “東莞民間集中習武時間多是冬至到元宵節期間,夏至農忙,只能冬天農閑的時候練習武術了?!睆堣F文說,練武有三種形式:舞麒麟、舞獅子和舞貔貅,本地村民多數是舞麒麟和獅子,只有客家人舞貔貅。其中,舞獅以南派武功為基礎,舞獅者最基本的功夫是腰馬、氣力及技巧,因此,精于舞獅者必是腰馬沉雄、中氣充足、臂力過人之輩,也必然經過長期練習南拳的高手。

  “用東莞話講,叫‘黃獅有面,紅獅有錢,黑獅手瓜起展(手臂粗)’?!睆堣F文解釋說,傳統南獅分劉關張三種即劉備、關羽、張飛,各自代表的顏色是黃色、紅色和黑色。劉備獅,代表貴氣,祥和;關公獅,關羽是武財神,代表財富;張飛獅,代表霸氣,勇猛。劉備獅和關公獅是文獅,一般都用在喜慶祝賀表演之用,而張飛獅是武獅,也就是武斗比賽踢館挑戰之用,敢舞張飛獅的一般都是技術流的醒獅達人。

  清末民初

  武術助力反侵略斗爭

  中國的近代史是國人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進行了前仆后繼的英勇斗爭,而嶺南正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前沿陣地,更是爆發了多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和反侵略斗爭。在這些頻繁的斗爭中,武術起到了得力的助手作用。其中,三元里抗英、寸金橋抗法、東莞雁田抗英斗爭等便是典型事件。

  東莞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篇地、華南抗日重要根據地,東莞人民在反抗帝國主義侵略、保家衛國上做出了巨大犧牲和貢獻。期間涌現了許許多多莞籍將領,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廣州水師中從總兵到千總、把總等職務,均有多名莞人擔任過。當然,說到抗英名將,不得不提東莞橋頭人鄧安邦。鄧安邦自幼好習擊技,臂力過人,遇事喜仗義,有古俠之風。咸豐初年,應募為練勇而從戎?!稏|莞縣志》記載:“咸豐七年,英人犯廣州,鄧安邦率東勇五百御敵東郊,戰于三寶墟間,卻之。和議成,英人于稠人中見之,目為勇將?!编嚢舶钜簧谄劫\,百戰百勝,官至廣州副將,政績頗豐,且為人廉潔奉公,與提督方耀、鄭紹忠齊名,并稱為“粵東三將”。68歲時死于任上,粵督張之洞奉旨賜恤,為之立傳。

  東莞民間武者也積極參與保家衛國,其中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的虎門水勇頗為壯烈。時以萬洪義為首的虎門村民眾自發舉旗結成“猛龍社”,合力抗英以保家園,并積極配合林則徐開展禁煙運動,立下大功。戰爭爆發后,他們踴躍報名參加林則徐招募的水勇隊,配合關天培指揮的水師一道痛擊侵略者?;㈤T陷落后,孤立無援的水勇們為了保家衛國,借送淡水為名暗運炸藥,炸毀敵指揮艦,與敵人同歸于盡。

  再如發生在東莞鳳崗鎮雁田村的抗英斗爭。1899年5月17日,英軍以香港元朗為基地,越過深圳河并把清軍趕跑,占領深圳、蔡屋圍、上埔一帶村莊,并揚言要“打到石龍”。見情勢危急,曾考取武進士、被光緒欽點為花翎侍衛的鄧輔良,召集雁田村民及各地志愿民軍3000多人在雁田南部山嶺構筑防御工事及炮臺,并從虎門購買100門大炮布防。英軍不敢進攻,但仍派兵1000多名駐扎在布吉坳,以重兵威脅。

雁田人民抗英紀念碑。鳳崗供圖

  “當時英軍是訓練有素的軍隊,用的是火槍、后膛炮;我們是普通老百姓,用的是冷兵器,大炮都是前膛炮,打了一炮要冷卻15分鐘左右才能打第二炮,雙方實力懸殊?!睆堣F文說,當時有一個在雁田村教武術的劉教頭(萬江蜆涌人),就提出一個辦法――“摸營”。當夜深人靜時,鄧輔良等人組織精壯村民200人,帶著鳥銃、砍刀等武器在東深河畔誓師,組成“敢死隊”夜襲侵略者,殺得英軍四處逃命?!耙郧敖涛湫g的師傅,不僅是拳腳,還在于戰略?!睆堣F文稱贊道。

  莫家拳

  東莞武術突出代表

  在東莞武術中,史書中有記錄的就是莫家拳了。據《廣東武術史》記載,清嘉慶年間,東莞莫達材、莫四季、莫定如、莫清驕等人拜惠州莫庶蛟為師習武,并將其發展為獨具一格的莫家拳,成為廣東五大名拳之一。莫家拳在東莞橋頭石水口、大洲兩鄉相當盛行,這兩鄉在清代出過許多武舉人、武進士。

經過近300年傳承,莫家拳現有拳術套路39套、器械套路27套、對練4套、樁法5套。2021年6月,莫家拳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橋頭供圖

  莫家拳創立后,莫達材、莫清驕在東莞一帶設館收徒,經兩代傳授,后傳給林蔭堂時為第四代,再傳給林仲偉為第五代。林蔭堂被稱為民國時南方武林五虎將之一,精通莫家拳、洪拳、姚家拳、譚腿,曾先后在兩廣國術館、中山大學等處任國技教員,還創辦過國術健身研究所和林蔭堂體育會。其子林仲偉8歲隨他習武,又拜師學莫家拳、龍形拳、姚家拳、螳螂拳等,拳腳器械皆能,技術全面。民國時曾獲省市拳術、棍術、最輕量級舉重比賽和拉力弓比賽四項冠軍。后為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系教授,著有《莫家拳腳法》《武術教學法探討》等專著,名字被編進《中華武術詞典》。

  新中國成立后,嶺南武術呈現新氣象。尤其20世紀50-80年代,在全國及廣東各種武術交流觀摩會中,嶺南民間武術表現出較高的參與熱情,并涌現了許多民間高手,頻獲好評。如1957年首屆廣東武術交流會上,東莞莫家拳代表莫錫獲最高獎“榮譽獎”。

  那時武術運動受到東莞全縣、各鄉、鎮的廣泛重視,拳館、拳社紛紛恢復和發展,東莞一些學校把《簡化太極拳》《長拳》等武術教材作為體育教材,社會上練武術,打太極拳風氣日益興盛。莫家拳代表性傳承人莫柏許曾告訴記者,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傳統武術在東莞有著豐厚的群眾基礎,橋頭幾乎個個青年仔都練拳,就像現在打籃球一樣普遍,單他家所在的大洲村就有3個武館。

橋頭莫家拳第五代傳人莫柏許,多年來堅持莫家拳基層推廣工作。橋頭供圖

  20世紀80年代,武術運動又得到恢復。莫家拳是橋頭石水口、大洲青少年喜歡的傳統體育運動。1983年8月,廣東省體委邀請林仲偉到省體育場開設培訓班傳授莫家拳,培訓了上千名武術愛好者。1986年,省、地、市體委組成武術調查組到東莞石水口、大洲調查莫家拳狀況,還將莫羅坤、莫柏兩人武術套路錄像,以作教學交流。同年橋頭政府撥款在文德中學辦業余武術班,傳授莫家拳。此外,為了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習莫家拳,橋頭還成立莫家拳武館和莫家拳研究會。1988年,東莞市組成武術隊并聘請名師開展培訓,備戰1990年的第八屆省運會武術比賽。后比賽中,東莞武術隊獲得一金一銀六銅的好成績。

  20世紀90年代后,新興健身運動崛起,東莞習武盛況面臨挑戰,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群眾對傳統文化和傳統體武術的重視,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增加了傳統武術比賽項目,傳統武術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復興。在東莞,莫家拳、龍形拳、雙手洪拳、詠春拳、太極拳等進入了非遺保護名錄,紛紛走進了校園,成為學生的課程和課間操。

  參考資料:

  1、《東莞體育志》;2、《晚清民國時期的廣東武術》;3、《嶺南武術文化研究》;4、《影響中國的東莞人》;5、《東莞縣志》

  專題監制:張樹堅

  專題顧問:李炳球

  專題策劃:雷石鵬 張洪波 何杰

  專題統籌:劉愛琳 龍小暉

  本期撰文:沈漢炎

  專題出品:東莞日報都市新聞部

  全媒體編輯:王晨征



附件:

相關附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新聞
主辦單位: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東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