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三角地區,不少添丁的家庭都會在春節期間舉行“開燈”儀式,茶山公仔是“開燈”習俗的必備品。每年春節前夕,都有各地的市民群眾前來茶山買公仔、“接公仔”。
這幾天,茶山公仔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和女兒、女婿正在忙著制作公仔,為公仔毛坯上色。
茶山公仔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林暖欽:“首先去河涌,找點以前面上有雜色的泥不能要,找中間的泥挖回來,再曬干它,捶打,篩選,浸泡它,撈起來,等它干一點,用泥錘用力打,然后又要用手(揉)搓(和),好多層工序,然后才能做到這個毛坯?!?/span>
欽叔表示,茶山公仔制作步驟有煉泥、捶泥、泥模印制、上色等多種步驟,光是上色就要三次以上,讓公仔表面更為“光鮮亮麗”。
茶山公仔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林暖欽:“很多人問我,你這個茶山公仔有沒有燒過,我說不用的!直接風干,由太陽曬,天氣好也要曬一定的天數,很細致。上色慢慢從下往上,如果一印制出來就上色,就會爆裂,不好看?!?/span>
臘月二十六,惠州博羅湖鎮的村民來到林暖欽家中“接公仔”。喜慶的鑼鼓聲響起,車頭貼著“胡”字的車隊緩緩駛向欽叔家,頓時,現場舞獅歡騰,鑼鼓聲、歡呼聲連成一片,場面十分熱鬧。
茶山公仔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林暖欽:“買的公仔有這些品種,有這個狀元生貴子,太公與文王,關公戰蔡陽,福祿壽,桃園結義,四兄弟,年年都是,湖鎮村很高興,就舞獅子打鑼打鼓來到我們這里買?!?/span>
來自湖鎮的胡海奇表示,今年是第一次來到茶山,由于家里添丁,所以今天參與到“接公仔”的隊伍當中,聽家里老人家介紹說,這項習俗已經延續了上百年。
湖鎮村民 胡海奇:“我們每年的習俗就是做燈,生了兒子,每年都要統一一個時間過來這邊接公仔回去,就是每年的年前年二十六。還有一部分的流程,需要老一輩的人去安排,到后面就分配到每一戶家庭燈頭的手上?!?/span>
據悉,在珠三角地區,凡生了男孩的家庭,不論貧富,都會在第二年元宵節前為孩子舉行“開燈”儀式?;葜莺?、東莞大朗等地有很多舉行“開燈”習俗的村落。這些地方每年都有專人負責統計“新丁”數目,在春節前到茶山購買開燈所用的泥公仔,也就是到茶山“接公仔”,這也已經成為村民的新春習俗。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