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邊井出生的鄧瑞鈿現已62歲,是東莞市著名的燈籠手藝人。她的母親何碧今年86歲,做了73年竹織燈籠。何碧老人說,如今城區仍在手編竹織燈籠的人可能只剩下三四家。而鄧瑞鈿的兒子已經遠離這門手藝,并認為僅靠民間力量難以傳承。
昨日,86歲的何碧老人在編織燈籠。73年的編織生涯,給她的雙手刻下深深的歲月痕跡。
第一代:手藝養活全家
上世紀30年代的城內,女人一般在家里做手工。86歲的何碧出生在半邊井,8歲起跟著媽媽學做竹織燈籠。在她的印象中,這手藝是由家族的女人傳下來的,不能教外人。何碧多次感慨地說:“要不是這手藝,早餓死了?!?/P>
兩個大燈籠能買十幾斤番薯,織50個能買一擔谷。說起當年用燈籠錢換糧食的往事,何碧就滔滔不絕。1938年12月,何碧的母親和堂哥去深圳做事,為補貼家用,16歲的何碧開始學做很能賺錢的用于開燈儀式(春節時,東莞農村在祠堂為家族新添男丁舉行的一種慶祝儀式)的最大號竹織燈籠,每天工作19小時,織了好幾個。第二年4月母親回家時,何碧靠織燈籠居然為家里存下了一缸米和一些番薯。
“破四舊”期間,半邊井的人們被要求停做燈籠,一停就是12年。1978年,“破四舊”結束了,但沒有祠堂開燈,姑娘出嫁也不再坐轎,大燈籠的銷量大大減少。71歲的何碧只在中秋織上十幾個拿到燈籠鋪,每2個燈籠框架換1個加工好的燈籠,送給自己的外孫們?!拜溉诉^中秋,少不了兩個燈籠仔?!?1歲后,跌傷手臂的何碧也不得不以燈籠錢來代替燈籠了。
除了窗中偶爾透出的燈籠架一角,仁和里已很難找到當年燈籠街的痕跡。
[cms-page-tar]
第二代:搞改良拓市場
黏、剪、貼、畫,一個原本只有鐵線骨架的模型,馬上成為一只美輪美奐的兔子、牛、小飛象或卡通人物燈籠。今年62歲的鄧瑞鈿,也有著47年的燈籠制作經驗。然而,她“10幾歲時只能幫媽媽做其中一部分”,因為“整個過程太繁瑣,沒必要學?!?/P>
立體的傳統竹織燈籠只針對本地市場,不能運輸,銷量也不大。因此,鄧瑞鈿開始轉型制作以鐵線及玻璃紙為原料的新型燈籠,特點是可壓縮而易于運載,另外連同一些電鍍PPC飾品,用于外銷。1991年,鄧瑞鈿曾代表莞城工藝廠到馬來西亞示范燈籠制作技巧。
有人把鄧瑞鈿看作轉型的一代,認識鄧瑞鈿一家已10年的阿聰表示,看到鈿姨做的燈籠,感覺到科技的元素漸漸進入生活中。
第三代:遲早進博物館
當年半邊井一條街上30家有20家會織燈籠,如今一個也找不到?!袄系耐诵萘?,年輕的又不會?!焙伪陶f,目前仍在做竹織燈籠賣的人,只有她在耗崗的堂姐何群娣和住在萬江的堂姐的女兒和孫女。
阿堅是鄧瑞鈿的兒子,他表示,燈籠手藝只是一種生存手段,不是必需品,年青一代也沒必要學。他還說:“僅靠民間的力量很難傳承下去,傳統燈籠遲早進博物館?!?/P>
街坊黎奶奶告訴記者,自己現在也改送燈籠錢?!爸駸艋\雖然少人買,但并沒有滅亡,因為根據東莞習俗,送喪或新居入伙等場合是一定要買的?!陛溉岁愊壬硎?,竹織燈籠更具觀賞價值,體現傳統文化元素,而改良的燈籠更具推廣價值,體現商業元素,談不上哪種更好?!耙粩嘤行碌臇|西沖擊。把舊的東西變成有觀賞性的能產生效益的物品,不是簡單的事情?!?/P>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