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
ico
ico
日韩欧美综合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進東莞 > 文化東莞 > 民間藝術 > 民間工藝
“乞巧節”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      2012-11-26 05:15:33  來源: 東莞陽光網綜合
【字體:

    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的七夕節,具有悠久制作七夕貢案歷史的水鄉望牛墩鎮,目前正把七夕節中民間制作的七夕貢案”而形成的“乞巧節”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發揚光大這朵民間藝術奇葩。

    每年七夕節,嶺南地區市民都有陳貢案,擺巧物,拜七姐的傳統習俗。而以為標志的嶺南水鄉城鎮望牛墩,對牛郎織女的相會之日——“七夕歷為重視,并逐漸把七夕節演繹成了獨具濃郁嶺南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特色的乞巧節。


一臺“七夕貢案”需要眾人合作,不可能獨立完成

    每逢七夕節前夕,全鎮各村都通過傳統的賽巧習俗,以手工制作出各式各樣的七夕貢案進行集中展示。七夕貢案布景獨具匠心,一臺七夕貢案長約5,寬約1,分為茶酒齋飯、醒獅賀節、五谷豐登、鵲橋相會和拜祭香燭五個部分。龍頭、龍身、花草、牛郎、織女都是由不同的人分工合作,需要組織10多位民間藝人花費近2個月的時間才能制作完成,不可能由一個人獨立完成全套制作,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藝術性。   

    該鎮民間藝人制作的七夕貢案主要以各種普通生活用品為制作材料,通過手工展示心靈之美。制作藝人:先買回原材料,然后全部通過人工制作,用水果等材料時,需要人工剪成一粒粒,做這些活需要很細致。


制作是一項細致活

    2006廣東省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上,望牛墩鎮用開心果殼制臘梅,白米砌成菊花,洋蒜衣作蓮花,以雞蛋殼制燈,以及手繡的一寸花鞋等做成的七夕貢案為最耀眼的亮點,并被永久保留在廣東省博物館,另一臺被收藏在東莞市風俗博物館。

    望牛墩的21個村,村村都會做七夕貢案,但絕大多數是中老年婦女,其中主創女藝人黃妍,已有70多歲高齡,最小的也有30多歲。望牛墩鎮還在小學開設了七夕貢案的手工課,作為第二課堂吸引了很多小學生參加??臻e的時候,老藝人們也會來到學生中間,手把手地講解,以便將這項傳統藝術在民間傳承。

    據悉,今年610日望牛墩鎮還將帶著精心制作的七夕貢案去北京參加展覽,把東莞的傳統民間藝術向全國宣傳。

[cms-page-tar]


制作藝人正在仔細雕鑿


巧奪天工的手工制作

[cms-page-tar]


人們在“七夕貢案”前駐足欣賞




附件:

相關附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新聞
主辦單位: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東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