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
ico
ico
日韩欧美综合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進東莞 > 文化東莞 > 民間藝術 > 龍舟文化
文化·旗峰雅韻丨龍頭承載東莞龍舟厚重底蘊:潮涌東江飛水馬,逐浪龍頭有乾坤
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      2021-06-27 18:22:15  來源: 東莞時間網
【字體:

  “朱旗畫楫蔽江下,潮走萬江飛水馬”——東莞地處珠江三角洲,河流縱橫,水面闊廣,“賽龍奪錦”的火熱場景自宋以來沿襲至今。清初廣東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八)記有東莞龍舟“趁景”盛況:“五月時,洪流滂濞,放于百里。鄉人為龍舟之會,觀者畫船云合,首尾相銜,士女如山,乘潮下上,日已暮而未散……”同時感慨道:“廣中龍船,惟東莞最盛。自五月朔至晦,鄉鄉有之?!?/p>

  然而,說起東莞龍舟,不僅趁景“鄉鄉有之”,東莞龍舟的龍頭也是“鄉鄉各異”:畢竟龍頭和龍尾是龍舟的靈魂所在,尤其是龍頭內藏乾坤,附有許多特色習俗和經典傳說。以往龍舟趁景,人們遠遠望過去,形態各異的龍頭,總能讓大家迅速分辨出自家那一葉。

  本期“旗峰雅韻”專題,讓我們以萬江各村龍頭切入,共同感受東莞龍頭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同時繼續了解東莞其余鎮街的特色龍頭,更加全面地體悟東莞龍舟文化魅力。

  傳統工藝賡續至今

  東莞龍頭器宇軒昂

  2018年1月,高埗龍舟展覽館開幕,高埗各村龍舟齊聚一堂。那一個個帶著滄桑歲月印記的龍頭,相似之中又有微妙差異,色彩豐富、斑駁威武,讓人嘆為觀止。

  今年5月,東莞市文化館與萬江街道辦主辦的“東江潮涌·共享非遺”2021東莞龍舟老龍頭特展(上圖)中,莞邑大地13個鎮街最具歷史和傳統特色的老龍頭集中呈現,它們造型迥異、各具意韻,充滿神秘感和藝術感,蘊藏著令人神往的傳說和故事,以及人們對風調雨順、吉祥如意生活狀態的向往,對奮勇拼搏、迎難而上精神的踐行,展示著東莞底蘊深厚的龍舟文化與豐富多姿的嶺南風情。

  眾所周知,龍頭和龍尾是龍舟靈魂所在,傳統龍頭的制作過程中,要經歷雕刻、打磨、上色等幾十道工藝,且都需要匠人手工完成,每一道程序都考驗著制作者的耐心、細心、匠心。即便已經基本實現工業化標準化生產,但因為龍頭和龍尾的特殊性,當下的匠人們依然保持著手工雕琢的傳統做法,由此令龍頭、龍尾的意義更加特別。

  廣東傳統龍舟,有“雞公頭”和“大龍頭”(指龍頭尺寸較大,民間俗稱“大頭狗”)。東莞以前的龍舟活動以“趁景”為主,船身較大,龍頭也按照船身比例定制,因此東莞龍舟的主要看點就是“大龍頭”——龍頭形狀細長,如同柳葉,待安裝完成后,龍頭高高翹起,使得整條龍舟器宇軒昂。

  繼續探究,東莞龍頭大多以紅面為主,俗稱“紅龍”,因為紅色比較喜慶,比較受群眾喜愛,因而東莞“紅龍”的形象意蘊,在威嚴之外更有喜慶、歡快味道。比如,萬江現有的19個傳統龍頭中,除了嚴屋和流涌尾的北帝宮、大汾的上帝宮、水蛇涌的參將廟龍頭為黑面外,其余皆為紅面(注:流涌尾的枯木龍頭是沒有雕琢的原木,故不在此列)。

  此外,像大汾的上帝宮,流尾涌的觀音廟,大汾村的參將廟、媽船天后廟、紅花廟這些廟宇中的龍頭雖然顏色各異,但皆有金色祥云發髻、卷唇、大鼻,整體型如柳葉,亦是東莞老龍頭的經典造型。

  匠藝體現主導制作

  各村各鎮各有特色

  回望歷史,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發達,龍舟龍頭只能請本村或附近村鎮手藝比較好的木匠加工。那時的人們注重傳統、思想淳樸,對充滿神秘的“龍”,以及本地廟宇供奉的“神靈”皆心懷敬畏,因此對龍頭的雕刻尤為謹慎,對龍頭的形態、顏色、尺寸等要求十分講究。加之在士農工商階層分明的封建時代,匠人社會地位較低、文化水平不高,因時代局限,“匠人技藝不外傳”等思想,彼此之間幾乎沒有交流學習,加之地方習俗差異,各村龍舟、龍頭的標準并不統一,且龍頭的顏色、形態、尺寸也各不相同,沿襲之下,反而形成了各自鮮明的風格特點。

  龍頭的氣勢在于神情。過去,一些專門制作龍頭的匠人認為,龍頭越兇悍越好,可以起到“驅魔、辟邪、鎮宅”的作用。如嚴屋村北帝廟的龍頭,不僅神態栩栩如生,且富有神韻,眼睛、牙齒表現出的兇猛威武之態令人印象深刻,有著“大汾奉聘金龍”龍頭的影子。滘聯村的“康王古廟龍頭”(上圖),則是萬江唯一的白額龍頭,眉毛張揚、眼珠突起、牙嘴尖銳、黑須濃稠,形象同樣威武,似有震懾一切邪魔外道的力量。

  當然,如果給出明確要求,匠人自然也會據此加工,雕刻出不同形態的龍頭,并加以不同顏色搭配。如有的龍頭,需要英武霸氣的神采、震懾對手的氣勢(多用于比賽);有的龍頭,則給人感覺偏向慈祥、溫和(以巡游、探親、趁景為主)。常見的主調色彩,包括紅色、黑色、灰色三種,從而產生“紅龍”“黑龍”“灰龍”等不同款式。

  其中,偏向慈祥、溫和的龍頭,多以女性神靈為原型。如流涌尾觀音廟的龍頭,配色偏淺,色彩豐富柔和,沒有胡須,嘴角微揚,臉型飽滿,其龍頭的整體創作體現和藹、慈祥;大汾村的媽船天后廟龍頭通體紅色,輪廓明朗,外形嫵媚,線條流暢,神態端莊溫藹,寓意美好……

  此外,以往龍頭雕刻,往往沒有詳細的圖紙,神情全靠匠人想象,龍頭做得好不好,關鍵看師傅的手藝,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村龍頭形態上的不同差異。

  神像提供原始模板

  細節之處別有內涵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東莞各地的傳統龍頭雕刻,大多以廟宇中所供奉的神靈神像為參考,包括形態、神情、色彩等等。就這個層面而言,匠人并非沒有模板可以參考,但各自手藝高低仍是絕對關鍵。比如,萬江谷涌的龍頭,紅面金額、濃眉大眼、胡須濃密且黑的形象與當地洪圣廟供奉的嶺南四大海神之一——洪圣王,就有著幾分神似。

  據了解,在舊時珠三角地區,人們普遍有自己信奉的神靈,并為此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神像各具地方特色。東莞位于珠三角沖擊平原,水鄉一帶河網密布,沿海一帶面朝大洋,人們大多信奉與水有關的神靈,如北帝、媽祖、洪圣王等。其中,水神北帝又稱黑帝,以北帝為參考原型的龍頭,整體創作構想著重體現神靈氣韻,形象硬朗,大多是黑面、黑胡須的特點,如萬江信奉北帝的嚴屋、流尾涌等村莊,皆有北帝宮,龍頭形象有著大體相似的特色。

  模板并不刻板,在雕刻過程中,匠人們也會尊重不同村莊的習俗和要求,并融入自己的想象、豐富龍頭構造,力求達到“既神似又別具一格”的效果,因此即便是信奉同一神靈,不同村莊的龍頭也有一定的區別,比如同樣是信奉北帝的新和村,龍頭(上圖)的面部卻不是黑色,而是以紅色為主調,并帶有金、藍、黃、綠、黑、白等色彩,既靚麗又威武。

  此外還體現在胡須上,有的有,有的沒有;有胡須,也分白色、黑色、紅色,不盡相同。之所以在此區別,多因與所參考的神靈性別、年紀相關。而胡須的顏色,也與龍頭“點睛”處的神靈、或所參考的神靈胡須顏色對應。比如,白胡須是因為龍頭在老土地廟“點睛”,老土地公是白胡須;黑胡須是因為龍頭在北帝廟“點睛”,北帝為黑胡須。

  眼神凸顯龍頭氣魄

  經典造型極具神韻

  龍頭的生命力主要表現在眼睛上。眼睛炯炯有神、且不怒自威的龍頭,自然最具生命力,而有生命力的龍頭,被舊時雕刻龍頭的匠人稱為“好龍頭”。

  共聯村的龍頭眉毛上揚,雙眼神采奕奕,色彩豐富鮮艷,加之以祥云為修飾,在各方面都達到了“好龍頭”的標準。新村的龍頭以“玉皇大帝”為藍本,結構緊密、做工精細、用料考究、色彩豐富,尤其是那對活靈活現、威嚴犀利的眼珠,給人“真龍即現”的感覺,同樣是一個“好龍頭”。

  “好龍頭”還體現在匠人雕刻時的創意,以及賦予龍頭內涵的豐富性上。比如,新谷涌的天后元君龍頭(上圖),以“天后娘娘”(媽祖)為原型,以帆形髻(俗稱“帆船頭”)為主要特征,寓意媽祖心系大海、許身大海、終身不嫁的志向。從該龍頭看,發髻藏在“對翼”后方、龍角前方,發髻用夾子別起,兩邊各有一根波浪形發卡,代表船上搖櫓的船槳;頂上再盤有圓形發髻,代表船舵;紅頭繩盤在發髻里,代表船上纜繩;銀釵橫向穿過發髻,代表船錨——這些組合疊加在一起,整艘船的模樣極為生動,一帆風順的寓意更為直觀。

  此外,媽祖的服飾為對襟飾紅邊,以藍色為主調,代表海水。新谷涌天后元君龍頭在設計和雕刻上同樣給予對應,雖然該龍頭因年代久遠而有所褪色,但紅臉、藍額依舊明晰,眼神威嚴中不失溫和。

  總之,該龍頭在設計和雕刻上十分忠實地以媽祖形象為藍本,刻畫嚴謹細密、細節豐富生動,神形畢現、栩栩如生,內涵豐富,是難得的“好龍頭”。而這一切或許與當地對媽祖的敬仰有密切關系。據傳,新谷涌男丁本姓陳,媽祖姓林,很多村民因敬仰媽祖而將兒子“過契”給她為契子,在孩子姓后加一個林姓,因此該村男性姓名多為“陳林某”。

  傳統儀式莊嚴細致

  美好希冀蘊藏其中

  龍頭是龍舟之首,是龍舟最為搶眼奪目的部分。東莞龍頭大多用整塊樟木雕刻而成,以求靈氣十足。因為人們認為樟木是“神木”,有靈氣,且容易雕刻、紋路美觀,同時具有防蟲防腐、經久耐用的特性。

  過去,龍舟制作開工時要挑選吉日,舉行相關莊重儀式,完成之后同樣要選吉日“下水”——也只有龍舟下水當天,才能將龍頭安裝到龍舟上,且龍頭直指江面,順勢推入水中。下水儀式熱鬧異常,期間要用雞血或朱砂為龍頭點睛;還要采青,由領頭人將準備好的香茅迅速放入龍頭口中,然后站至船頭、雙腳用力起跳,使得整艘龍舟震動起來,鼓手同時敲響鑼鼓,橈手隨即奮力扒槳,在河灣扒上一圈才算結束。

  接船儀式期間,要先把標有地名、村名的龍牌插在龍頭上,在龍舟的神位插上香燭和龍眼葉,擺上祭品,對龍頭拜祭,說上吉利話應景。再把生雞的雞冠割裂、將血滴在龍眼上,曰“生雞點睛”,為新船開光。

  每年農歷三月底四月初,東莞各地舉行的“起龍”儀式,需將龍舟從“龍床”(埋藏處)挖出,清洗、晾曬、打磨、上油。到端午前,村里長輩從宗祠或廟宇內再把龍頭“請”出,裝嵌在已出水的龍舟身上,再次舉行拜祭儀式。期間,龍頭也是祭拜的主要對象。祭拜用的物品多以豬肉(一斤左右)、生雞、水果(蘋果、荔枝等)、燒酒、鞭炮等,整個過程都融入了人們的集體愿望:祈求本村風調雨順,并在龍舟活動中取得好成績。

  龍舟競渡前,還要舉行“旺船”“犒船”,比賽后,奪標的龍舟要進行“謝龍”,各類儀式不一而足。端午節過后,龍頭和龍尾再放回祠堂或廟宇里供奉,至第二年端午再來,周而復始,充滿儀式感,寄托著人們對于風調雨順大好年景的向往。

  延伸閱讀

  東莞部分鎮街龍頭展示

  石碣橫滘村老龍頭

  該龍頭是石碣橫滘村村民劃龍舟的精神支柱,一直保存在村祠堂,老龍頭栩栩如生,神采飛揚,精工雕刻,猶如蛟龍出海一樣,活力無限。當地村民熱愛老龍頭,每年端午前都會舉辦村游龍活動。

  麻涌漳澎村白須公龍頭

  麻涌傳統龍舟具有東江流域龍舟的顯著造型,為“大頭龍”。這類傳統龍頭嘴大,齜牙飛須,有耳有角,集蝦眼、鹿角、牛嘴、狗頭、鯰須、獅鬃等動物特征于一身,怒目揚須,霸氣十足,細看昂首挺胸、輕盈修長,大有騰空躍動的勢頭。

  高埗凌屋村玄壇蛟龍

  該百年古龍頭是迄今為止高埗留存最完整的古龍頭,形象威嚴,歷經歲月滄桑依然毫發無損。據村民回憶,該龍頭在清光緒年間雕刻而成,每逢龍舟活動,必定從寺廟中請出。雖然當時的凌屋村村小人少,但依舊都能獲得較好名次。

  中堂龍王1978

  該龍頭為實木雕刻、極為厚重,需兩名成年男子方可抬起,通體以黑色調為主,造型威猛奇特,因當年中堂江南村劃此龍舟取得驕人成績,“傲視群龍”,故被譽為“龍王”。后村民為紀念這個特殊年份,在龍頭上刻上“1978”年份字樣,這個中堂有史可考的最老龍頭實物,由此得名“中堂龍王1978”。

  石龍泗洲村老龍頭

  龍頭整長為1.35米,由肩、頸、顱三部分組成,龍眼上有兩片黑色葉片點綴,顯得尤為莊嚴,龍嘴下方還有黑色龍須,兇猛無比,嘴巴朝前張大,彰顯必勝斗志。

  常平橫江廈村老龍頭

  常平橫江廈村,每年農歷五月初七、初八有旱木龍游會,眾人舞動旱木龍繞村巡游,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坝文君垺睉獊碓从凇鞍驱埓?。

  望牛墩橫瀝村老龍舟

  該龍頭于2004年出自斗朗灼興船廠,以整塊實木雕刻而成,做工精美,結構嚴緊,用料考究,色彩豐富,配以活靈活現的眼珠、金光閃閃的鱗片、銀白色的額頭,整體形象極為生動。

  洪梅黎洲角村老龍頭

  該老龍頭制造于1938年中秋,洪梅黎洲角村龍舟隊曾多次在比賽中獲獎,老龍頭立下汗馬功勞,現一直保存在該村,傳承昂揚精神。老龍頭神采飛揚、精工雕刻,猶如蛟龍出海一樣、威猛英氣。

  萬江流涌尾北帝宮龍頭

  經廣東省文物鑒定站專家鑒定:北帝宮龍頭的外輪廓細致觀察,器型酷似“龍”的頭部,圓潤飽滿、生猛逼真,但未見有人工雕鑿和雕刻工藝痕跡。從木質的外表面看,呈現灰黑色包漿,為在江河里長時間沉浸呈現的特殊效果。依據這件“木龍頭”特征初步鑒定,應為明代或明代以前制作。



附件:

相關附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新聞
主辦單位: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東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