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代表。在厚街鎮橋頭新屋村古老的巷子里,就“藏著”明末清初鑊耳屋古建筑。
“鑊耳”古時候可防火
一座小橋,一條小巷,水磨磚墻,還有麻石板路……老巷里幾位老人坐在一起,正在聊家常,一切顯得幽靜,兩間鑊耳屋頂更是古樸。
這里便是橋頭村八巷,有著幾百年的歷史。在水泥還沒有完全掩蓋住大麻石的小巷里,僅存的兩間“鑊耳屋”連在一起。村中年近八旬的佛叔告訴記者,以前八巷中的鑊耳屋整排都是,超過10間,不少已有100多年歷史,最古老的甚至有300余年。
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代表
站在巷口,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瓦頂的龍船脊和“鑊耳”,上面不僅裝飾了花草蟲魚等寓意吉祥的圖案,而且兩邊用青磚壘起的“鑊耳風火墻”,亦比一般瓦屋墻堅固許多。佛叔領著記者走進屋內,撫摸著殘舊卻異常堅固的墻身告訴記者:“風火墻既可遮蔽斜射陽光,又可用來擋風擋火?!?/P>
走進一間“塵封”已舊的大屋,內里格局是“一房兩廳”,且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砌墻,階磚鋪地,白石圍井(其中一間已經填平),處處無不透著古代人們的靈巧與細致,歷經百年滄桑,依舊屹立不倒。
細致“鑊耳” 身份象征
旁邊一條古巷,還存在不少的歷史悠久的老房子,但和鑊耳屋相比,卻顯得比較寒磣。
佛叔自豪介紹,這種鑊耳屋象征著官帽兩耳,有“獨占鰲頭”之意,只獲得功名的村人才能采用,多年過去了,巷子里不知出過多少名門望族、巨賈豪紳,而這些鑊耳屋,也不知換過多少主人,但門庭依舊,老屋小巷相輝映,與其他街道的色彩與氛圍大相徑庭。
“誰家鑊耳大,選材講究,裝飾堂皇,誰家就越有財勢?!狈鹗逍φf。
傳統“鑊耳” 期待保護
厚街鎮橋頭歷來名人輩出,昔日這里的鑊耳屋群,出過不少名人。清朝時期,不少鄉親在外發跡后,都回到家鄉大興土木,如今看到的鑊耳屋便是其中一部分。
然而,記者隨佛叔踱至八巷走道石階處,他指著一間雜草叢生的荒屋無奈說道,這里也曾是鑊耳屋,但由于年久失修等原因,如今已經荒廢。他說,現在住在老屋的村民越來越少,曾經繁華一時的八巷,由于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村人遷出了巷子。留守的村民,眼看鑊耳屋日漸凋零破敗,心里急切盼望著相關部門能制定相關措施,好好保存這些老屋。
[相關鏈接]
鑊耳屋山墻砌成鑊耳狀,故稱“鑊耳屋”。鑊耳狀建筑防火,通風性能良好?;馂臅r,高聳的山墻可阻止火勢蔓延和侵入;微風吹動時,山墻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通過門、窗流入屋內。民間還有“鑊耳屋”蘊含富貴吉祥,豐衣足食一說。(通訊員:單輝強 涂丫 卡娜)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