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
ico
ico
日韩欧美综合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進東莞 > 文化東莞 > 民間藝術 > 建筑藝術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誕生
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      2012-11-26 03:50:01  來源: 光明網
【字體:

    1958年5月1日,矗立于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正式落成,并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儀式。從此人民英雄紀念碑作為新中國第一座大型紀念性工程 被載入史冊,并成為了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主要象征。

    每當人們漫步于天安門廣場,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拔地而起的身影的時候,一定都想知道當初興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那些日日夜夜——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

    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隨即向全國各建筑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筑系發出征選紀念碑規劃設計的通知。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設計修改方案(截止最后定案時共收到240多件)。海外華僑也積極獻計獻策,僑領陳嘉庾組織華僑繪制了圖紙,并制作了水泥柱頭模型,花費15萬多元(舊幣)運費寄給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工程處。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委員會主任由當時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同志擔任,副主任由國際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擔任,秘書長為薛子正。

    為了體現周恩來總理關于建筑紀念碑目的在于“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興建委員會從240多種設計方案中精選出8種,向專業設計人員廣泛征求意見。這8種設計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設計,高而分散的典型設計,做成三座門的設計,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設計,有了望臺的設計,紅墻上立碑的設計,碑頂立群像的設計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設計。

    在眾多的設計方案構思中,設計意見有較大的差別。當時分歧較大的意見有:1、碑的下座要不要建成陳列室。2、下層臺階要不要作成檢閱臺。3、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頂部開窗,可供了望北京市容。4、意見中分歧最大的是碑頂的造型,到底是建成寶頂歇山式,還是塑造英雄的群雕。因為這些意見不統一,使得工程難以啟動。最后經主持這項工作的中央領導與有關方面初步協商,決定:1、臺基部分先按陳列室設計,留有改變的余地。2、因為已有天安門作為大檢閱臺,下層平臺決定不作檢閱臺設計。3、為維修方便,碑身做成空筒,但筒頂不開了望窗以維護紀念碑的莊嚴肅穆??胀脖硪彩沟帽w重量大大減輕,連地下的混凝土在內,總重量只有一萬噸左右。(由于設計合理,當時雖然沒有考慮抗震因素,但紀念碑卻經受了大地震的考驗。)4、最難確定的碑頂暫緩設計,選意見最為集中的設計方案中的三個制成1∶5的模型,豎立在天安門廣場上,廣泛征求全國人民的意見。

    就在底層按陳列室設計全部鋼筋混凝土即將完成時,臺基做成實體的意見又占了上風,他們提出的理由很有說服力:做成實體碑身顯得莊重穩妥,如下設陳列室,碑身則有架空不穩之感,這對于一座烈士紀念碑是不合適的。

    關于紀念碑建在何處,也經過廣泛的討論。開始有人主張建在東單廣場,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上,有人主張就中華門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張建在西郊八寶山上。最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將紀念碑設立在全國人民政治活動中心——天安門廣場。

    紀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它莊嚴宏偉的雄姿,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格。在廣場中與天安門、正陽門形成一個和諧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紀念碑總高37.94米,碑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桿,四面均有臺階,下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4米,上層座呈方形,臺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下層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著八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爭”、“勝利渡長江”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歡迎人民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浮雕。浮雕高2米,總長4..68米,雕刻著170多個人物,生動而概括地表現出我國近百年來人民革命的偉大史實。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分關心的事情,是在他們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貴的毛澤東手書批示。事情緣于朱啟鈐、章士釗、葉恭綽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后,向毛主席建議,對紀念碑的設計提出新的意見,如:浮雕史料應特別慎選,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圖畫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慮銅鑄;整個圖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紋樣宜另行選擇,明清兩朝紋樣纖弱無力,不宜多用等。毛澤東主席看到建議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請付委員會討論并邀建議三人參加?!?/p>

    在北京市檔案館的檔案中還有另一份毛澤東主席親筆修改的紀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擬寫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奠基典禮”,毛澤東將它改為“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在紀念碑建造過程中,毛澤東主席于1955年6月9日為碑心石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周恩來總理書寫了毛澤東主席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起草的碑文。

    1952年8月1日,修建紀念碑工程正式開工。

    紀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塊大石料,稱得上是中國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崗石,重達百噸,采自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采運工作歷時七個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動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參加了這項工作,開采用打槽辦法,運輸用滾木及推土機牽引滾移。

    1953年7月開采出大石料荒料尺寸: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300噸。經過第一次加工,將石料上面做平,重量減為280噸。10日大石料由開采地運至山場(半山腰平坦處)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經轉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后,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0米,兩邊厚0.8米,重量為102噸。

    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場起運,經過4個村莊、一個山嶺、十余處橋梁及交通最繁華的市內街道,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達車站(空軍油庫)。9月28日,在青島車站,采用鐵道滑動方式,將大石料裝上東北電業管理局豐滿發電廠90噸車皮。根據鐵道部規定,該車載重為100噸,因此又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將石料中間厚度改為87厘米,兩端厚度改為79厘米,重量為94噸,連同束車設備與墊木共重100噸。以直線20公里/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里/小時的行車速度開向北京,10月13日抵達北京前門西站,一路平安。三個夜晚之后,碑心石奇跡般地出現在天安門廣場工地。   紀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漢白玉礦。紀念碑采用了鋼筋混凝土筒體,將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塊牢固地拉結澆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題字都有陰文鐫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國傳統的鎦金方法,做成鋼胎金字鑲嵌進去。碑題、碑文共用黃金130余兩。整個紀念碑用1.7萬多塊花崗巖和漢白玉砌成?!?/p>



附件:

相關附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新聞
主辦單位: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東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