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0月10日從沙田鎮獲悉,東莞市民間歌曲編輯部工作人員將根據錄制的咸水歌錄音帶和錄像片,給這些無“譜”的即興歌曲寫譜,預計明年6月可以完工,今后只要識譜的人就會唱咸水歌了。
2007年,沙田鎮咸水歌入選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跋趟枋峭ㄟ^口口相傳的,并沒有專門的人教,目前我們聯系上的有10多位老人還會唱咸水歌,如不趕緊采取措施保護就來不及了”,該鎮文廣中心工作人員王樹娟告訴記者,除了拍攝咸水歌紀錄片、將老人們聚集起來錄音錄像、找專門的人給其譜曲外,還在5所公辦學校里挑選50名左右學生每周跟老人學唱咸水歌,并于本月底舉行首屆咸水歌比賽。
很多老人都有這樣的手抄咸水歌歌本
咸水歌曾是流行樂
咸水歌,又稱疍歌、蜒歌、蠻歌、咸水嘆、白話魚歌、后船歌等,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網交錯地帶以及沿海地區,是長年漂流水上的居民(也就是疍民)的一種歌謠,在疍民社會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年55歲何炳對咸水歌很有感情?!靶r候,總是能聽到大人在唱咸水歌,路上唱、河邊唱、耕地時唱、捕魚時也唱,簡單易懂的調子,再加上每天的耳濡目染,很容易就記住了?!?,何炳說,那個時候唱咸水歌是最大的娛樂,也是最流行的音樂,每個人都能唱幾首小調。
66歲黃錦玉是沙田咸水歌代表性傳承人。1959年學會唱咸水歌后,他和一幫出色的咸水歌手一起,自發組織了咸水歌演唱團體,在本地甚至廣州演唱?!?970年以后,咸水歌逐漸沒人唱了,我也只好改唱粵劇”,黃錦玉說,現在年輕人很少有人會唱咸水歌,有很多甚至連咸水歌是什么都不知道,只有他們這一幫六七十歲老人,閑時哼唱幾句。昔日傳唱咸水歌的熱烈景象已不復存在。傳統的婚嫁,男女淡戀愛表情達意的唱咸水歌風俗也已消逝了。
[cms-page-tar]
看著歌本,老人可以從頭唱到尾
收集到咸水歌分8大類共幾百首歌
今年,沙田鎮著手保護獨有的疍家文化,其中咸水歌是重頭戲。4月份,開始收集咸水歌的相關資料,并找到了10多位會唱咸水歌的老人。
“大致分8大類,分別是離別嘆、教勸歌、拆字歌、自嘆歌、姑妹歌、敘事歌、煽情歌和斗智歌”,一直負責咸水歌收集工作饒旋告訴記者,大概有幾百首歌,大部分是情歌,如《十六送情娘》、《十五送情哥》和《十二月望郎君》等。
據悉,咸水歌雖然沒有歌譜,但是很多老人手上都有手抄歌詞本,目前沙田鎮已經收集到3、4本這樣的手抄歌詞本。每本中有些歌詞不同,還有些歌詞只有個別字有差別。王樹娟說,很多老人年紀大了,記憶力沒那么好,歌詞記不住,但是照著歌本,幾百首歌都能唱出來。
[cms-page-tar]
這樣唱歌場景只能在紀錄片上看到了
村民當主角拍攝專題片
“在收集文字資料的同時,拍攝專題片也很重要,是申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必備材料”, 王樹娟告訴記者,沒有專項資金,專業拍攝人員只有兩人,場地的選擇、人員的調配、場地的布置、拍攝場面的管理、服裝道具的到位等都是問題。聽說要拍咸水歌的專題片,鎮內會唱的老人都很積極,晚上排練、白天拍攝。除了這些老人外,該鎮還挑選了學校的老師、鎮內文藝工作者配合拍攝。
一個多星期,共拍攝6個大場景:出門場景、架船出海場景、打漁場景、燒飯場景、田間勞作場景、捕魚歸來場景。小場景共103個,其中每個片段都接近舊時代沙田農民的生活方式。最后剪輯為14分鐘,該片放與水鄉漁民觀看,觀看后,眾漁民感慨萬分,稱仿佛又回到過去大海為家,風雨飄搖的那個時代。
[cms-page-tar]
看著歌本,老人可以從頭唱到尾
公辦學校學生學唱咸水歌
記者了解到,該鎮除了拍攝紀錄片外,還在幾百首歌曲內選擇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請老人唱,并制成錄像帶。王樹娟說,東莞市建了一個非物質文化推廣數字平臺,將這些錄像帶放在上面,供大家了解。此外,東莞市民間歌曲編輯部工作人員也要了一份,他們將根據這些錄像帶,請專業人員根據唱腔譜曲,并將其和木魚歌等一起編成書,流傳下去?!斑@樣確實是一種保護措施,不過也給咸水歌制定了一個框架”,王樹娟說,咸水歌本來是村民的即興發揮,曲調高低、速度快慢等都是反映當時心情的一種方式,譜成固定曲后,就沒這么靈活了,不過也確實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方式。
據悉,該鎮還在沙田中心小學等5所公辦學校內開設了興趣班,由目前會唱的老人當老師,教這些學生唱咸水歌,培養后備力量,第一批每個學校平均10個學生,以后逐步擴大?!拔膹V中心和學校聯系,確定時間和地點后,用車將會老人送到學校,一般一次一堂課時間,上完后用車將老人送回家”,王樹娟說,本月底將舉行首屆咸水歌大賽,分為老年組和青少年組,屆時這些學生也會參加。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