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
ico
ico
日韩欧美综合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進東莞 > 文化東莞 > 古跡文物
明代南海衛城墻遺址考古發掘成果發布,實證東莞是“粵海第一門戶”和“海絲”重要節點
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      2025-02-26 14:08:58  來源: 東莞+
【字體:

  2月25日,南海衛城墻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暨東莞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新聞發布會召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發布南海衛城墻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武一婷介紹東莞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情況。東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志軍,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寧康,莞城街道黨工委書記陳釗圍繞城墻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等方面內容回答記者提問。發布會由市政府新聞辦副主任何碧怡主持。

1.jpeg

新聞發布會現場 李夢穎 攝

  “先考古后建設”,“東莞記憶”建設工程考古勘探發現南海衛城墻遺址

  2023年10月,為配合東莞記憶項目迎恩門記憶墻工程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先考古后建設”的相關規定,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應東莞邀請對項目用地進行考古勘探,發現了明清時期南海衛城墻遺址。東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當即取消了原計劃的地下停車場建設計劃及暫停鳳來路施工,決定原址保護并進行考古挖掘。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4年5月至12月對該遺址進行考古發掘,于2025年1月通過省文物局驗收。

  此次發現的南海衛城墻遺址位于東莞莞城街道西正路與運河東二路交會處,毗鄰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迎恩門城樓,遺址面積約15000平方米??脊虐l掘面積3000平方米,據了解是近年來廣東單次發掘面積最大的考古項目。遺址內文化遺存非常豐富,現存堆積年代從宋代一直持續至民國時期,清理出土明清時期城墻基址及其配套道路、排水道等設施,同時發現城內建筑基址群與生活用水井等重要遺跡。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構件及生活器物,共計小件360件、各類器物殘片90箱。

  其中最重要的發現是在遺址西部和北部的“一號城墻基址”,該城墻基址整體保存狀況較好,平面呈曲尺形,清理長度約100米,墻體寬約7.6米,內外兩側為紅砂巖條石砌筑包邊,中間包夾夯土,夯土殘高約2米,層厚0.08米至0.12米,夯土層之間多夾雜貝殼或碎磚瓦層。結合地層關系及建筑材料、文獻記載來看,綜合判斷該段城墻為明代南海衛城墻,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南海衛指揮使常懿始建,明、清兩代多次修繕和改建。

2.jpeg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發布南海衛城墻遺址考古發掘成果 李夢穎 攝

  南海衛城墻遺址實證東莞是“粵海第一門戶”和“海絲”重要節點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認為,本次考古發掘發現的明代南海衛城墻遺址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實證東莞作為“粵海第一門戶”在明代軍事海防體系的重要地位,證明東莞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展現東莞建城史和城市發展史。

  作為明代廣東海防體系“衛-所-寨”三級防御系統中的核心衛城,南海衛承擔著廣東中路海防體系中軍事指揮中樞與海防前哨的雙重職能。其城防遺存的科學揭露,揭示了明代海防衛城的空間格局與營建規制,對于研究明清海防史、建筑史、社會史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體現了東莞在守衛祖國南疆、維護國家統治和沿海秩序的重要作用。

  遺址內出土的奇石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白馬窯等窯口的瓷器,深刻反映了東莞是宋代至明清時期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內外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和集散地,進一步豐富了古代海陸交通史、貿易史的研究資料。

  本次考古發掘填補了東莞古城遺址考古的空白,是嶺南地區城市考古的重要收獲。遺址內各類遺跡和遺物生動還原了東莞宋代至今生活場景,清晰展現了東莞近千年的文化積淀和歷史底蘊,是東莞的文化地標,對賡續東莞歷史文脈、增強地域文化認同有著重要作用。

3.jpeg

南海衛城墻遺址發掘全景圖 程永強 攝

  把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專題學習會“搬”到考古發掘現場

  東莞市委市政府秉承“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理念,自覺扛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政治責任。南海衛城墻遺址的考古發現,對賡續文化血脈、傳承中華文明、增強市民認同具有重要意義,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東莞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成果。

  2月25日上午,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召開擴大會議,創新采用“實地調研+輔導報告會”的方式,組織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套班子領導到南海衛城墻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東莞記憶”首開區一期實地調研,邀請省文物考古院院長曹勁作“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專題輔導報告,并把報告會地點選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莞可園,還設置了36個分會場,覆蓋全市約4000名領導干部,更好地凝聚全市黨員干部的思想共識,推動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邁上新臺階。

4.jpeg

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將圍繞迎恩門節點進行展開 程永強 攝

  高水平規劃建設南海衛城墻考古遺址公園,助力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東莞將依托南海衛城墻遺址,打造一座集中展示東莞城市發展歷史、古代中國海防體系,兼具歷史教育、生態涵養、休閑游憩、城市文化門戶等功能的復合型城市考古遺址公園。公園選址東莞運河南岸,北至運河東一路,南與莞城文化廣場接壤,西至運河東二路,東至鳳來路,面積約2.5公頃。

  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將圍繞迎恩門節點進行展開,由迎恩門中軸廣場、北側考古遺址公園和南側西城樓公園三部分組成。其中,西城樓公園以兒童友好、生態自然、公共休閑活動為特色,已于2024年12月建成開放;迎恩門中軸廣場將與莞城橋、振華路騎樓街改造同步推進,形成連接莞城城內片區、城外片區的樞紐空間。未來的考古遺址公園既會滿足普通公園的公共服務、互動交流功能,也會兼具考古科普及考古發掘工作延續的功能。

  考古遺址公園的規劃建設體現了東莞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將為市民游客提供近距離接觸東莞歷史、感受東莞記憶的平臺,有助于文化傳承,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也是東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有力支撐。

5.jpeg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莞可園 李夢穎 攝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東莞奮力賡續城市文脈

  東莞底蘊深厚、文脈綿長,是嶺南文明重要起源地、中國近代史開篇地、華南抗日根據地、改革開放先行地。近年來,東莞以文化強市建設為統領,擦亮歷史文化和莞邑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賡續城市文脈。當前全市有155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是全省市域單位面積國保覆蓋率最高的地級市;有11個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鎮名村,6片歷史文化街區,442處歷史建筑;167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

  東莞落實“保護第一、應保盡?!钡脑瓌t,持續加強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摸清文物底數和保存狀況,嚴格執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將文物保護納入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監管,對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讓”“先考古后建設”,對地上文物“先考古后建設”,不斷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制機制,推動文化遺產在系統性保護中更好傳承發展。

  東莞追求“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的目標,積極探索“文化遺產+”模式,推動文化遺產與教育、城市規劃、旅游等深度融合,以“活”的姿態融進現代生活,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融合利用中持續擴大文化遺產傳承影響力。



附件:

相關附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新聞
主辦單位: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東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