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
ico
ico
日韩欧美综合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進東莞 > 文化東莞 > 古跡文物
源志:茶山衛氏來自河東郡
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      2012-11-25 04:04:23  來源: 南方都市報
【字體:

茶山村衛氏二世祖的祠堂。

  源志

  茶山衛氏來自河東郡

  衛姓來源有兩種說法。一是來源于姬姓。據《元和姓纂》所載,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于衛(今河南省淇縣),康叔子孫以國名為氏;二是出自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鮮卑族改姓。據《后燕錄》所載,歷史上昌黎(今河南省昌黎縣)衛氏為鮮卑族的一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入中原后改姓衛氏。據茶山《衛氏族譜》中的記載,茶山衛氏來自于河東郡(今山西?。?。因戰亂,衛氏先祖于唐僖宗年間從大名府前往廣東南雄任職;到了南宋建炎年間,其后人衛寧遠攜帶起四子繼續南下,經番禺瀝滘,后衛寧遠第三子衛弘與第四子衛衍遷居東莞茶山鎮。

  今志

  茶山衛姓人口不超500人

  據了解,唐宋元明清時期衛姓廣泛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東、河北、陜西、四川、江蘇、浙江、上海、廣東、安徽、東北等地區。如今衛姓主要分布于山西、四川、河南、浙江、安徽、湖北、江蘇、河北、廣西、廣東等地區。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八十七位。自衛寧遠于南宋攜子遷居東莞茶山以來,經過800多年的繁衍,衛氏后人如今分布在茶山鎮、道滘鎮、莞城區等鎮(區)。其中茶山鎮茶山村的塘邊與衛屋衛氏已經傳至30余代,有人口大約200多人;南社村也有衛姓人口100多人,整個茶山鎮衛姓人口都沒有超過500人。

[cms-page-tar]

  茶山村下屬塘邊村的小巷。

  姓氏之旅

  衛寧遠并沒在茶山久留

  我一直以為茶山衛氏就是在茶山鎮某一個村莊居住的衛氏后人。后來來到了茶山村,我才意識到茶山衛氏是指茶山鎮茶山村里的衛氏族人。這是姓氏之旅尋找過程中,我第一次遇到的一個以鎮名命名的村莊。假如正如《茶山鄉志》中所載,茶山鎮得名是由于沿山種茶,那么,茶山村呢?估計也是如此。

  不過衛氏與茶山村得名并沒什么關系,因為他們祖先到來時,這里已經有人居住了。在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一個叫衛寧遠的人帶著妻子與兩個兒子風塵仆仆地來到了這里?;蛟S是四周山嶺傳來的茶香吸引了他,或許還有其他的原因,總之他停止了南下的步伐,他不走了,叫家人放下行李,住了下來。

  其實衛寧遠并沒有在此地久留,就像當年從南雄到茶山途中路過番禺也曾經在瀝滘住過一段時間一樣,他很快又離開了茶山村北上,回到了他的老家,最后客死他鄉———博羅。他漂泊的身影注定他是一個旅者。

  衛姓三子散居三地

  因為離開,衛寧遠在茶山村并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不過茶山衛氏后人還是尊稱他為一世祖,而把在這里真正開基立業的他的兩個兒子稱為二世祖。但我更愿意把衛寧遠作為衛氏來茶山前后的一個分界線。

  往前,衛寧遠的祖先來自于大名府。唐僖宗年間,當時唐朝政府為了保證財政收入,就壟斷了食鹽的買賣。這就惹怒了販賣私鹽的王仙芝。他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初在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發出檄文,并率軍起義。到了當年的六月份,冤句(今山東菏澤)人黃巢起義響應,率眾數千會師曹州,聲勢日益浩大。面對這種架勢,唐僖宗就慌了,在大名府選派出了一批得力官員到各地穩定政局。衛氏一個先祖就是此時被派往南雄任郡守的。

  往后,衛寧遠并不是直接從南雄搬到茶山的,他們一家人首先在廣州番禺的瀝滘住了一小段時間。衛寧遠的二兒子衛達與妻子還因為瀝滘的“風粹水純、土沃俗淳”,就在這里定居了。只有三兒子與四兒子跟隨他繼續南下。最終到達茶山村。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當年到茶山村時,衛寧遠的三兒子衛弘是在衛屋開基立業的,而四兒子衛衍卻是在塘邊村開基立業。至于大兒子,有記載說是不辭而別,有記載說是早逝。

  茶山衛氏自認康叔之后

  在茶山村衛氏人口最密集的塘邊村,我只能找到半座祠堂。所謂半座祠堂就是只有大門以及大門所在的一面的墻壁,其余地方已經倒塌了。這就是塘邊村二世祖衛衍的祠堂。從大門模糊的對聯“河東世澤,威烈家聲”便可知,茶山村的衛氏出自于河東郡(今山西?。?。

  再往上,就可以追溯到衛姓的得姓始祖了。衛姓來源雖然有兩種說法,但茶山衛氏后人承認的是《元和姓纂》所記載的以國為姓:康叔子孫以國名為氏??凳鍨樾l氏得姓始祖。

  從河南省的衛國到山西省的河東郡,再從山西省的河東郡到河北省的大名府;從河北省的大名府到廣東的南雄,再從南雄山水村到東莞茶山村。幾千年來,衛氏子孫伴隨著天災人禍,一再遷移。從衛寧遠于南宋攜子遷居東莞茶山以來,也有800多年的歷史了,已經傳了30余代人。衛氏后人如今單在東莞,就分布在茶山鎮、道滘鎮、莞城區等多個鎮(區)??上У氖菛|莞衛氏發源地的茶山,在明朝時期曾經是茶山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的衛姓,因為李萬榮的四次劫殺,人數驟減,目前整個茶山鎮衛姓人口都沒有超過500人。

[cms-page-tar]

  塘邊村這條街道以前是池塘。

  地理志

  茶山村與衛屋衛氏

  茶山村位于茶山鎮中心區,下轄三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2平方公里,常住戶籍1737多人,外地人口7000多人。其中塘邊村各小組有衛姓人口100多人,系衛氏先祖衛寧遠的四兒子衛衍之后。另外,茶山村西鄰茶山居委會,轄下有紅衛坊街道(即原衛屋),系衛寧遠三兒子衛弘后裔,目前有幾十人。據茶山《衛氏族譜》記載,衛衍與衛弘于南宋年間,與其父衛寧遠同來茶山開基。

  南社村衛氏

  南社村位于茶山鎮東南部,歷史悠久,村內現存近11萬平方米明清古建筑群,擁有著700多年的歷史。村中以謝姓人口最多,其次是衛姓人口,目前有200人左右,系茶山村衛氏一脈衛申宗后人。

  道滘南丫村與莞城墩頭衛氏

  道滘南丫村位于東莞市道滘鎮西南部,總面積6.8平方公里,下轄有南丫、北丫、衛屋、濱涌等四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4000多人,新莞人口20000多人。村中有衛姓人口大約800人,系茶山衛氏后裔遷居此地。另外,茶山衛氏后人于清代還遷居莞城墩頭,東莞名人衛佐邦就是其族人,但因城市化進程,作為中心城區的莞城,人口遷居頻繁,目前衛姓人口數量難以統計。

[cms-page-tar]

祠堂屋檐及其上面的獅子石雕。

  后世憶訪

  茶山衛氏遭四次劫殺人數驟減

  ●受訪人:駱炳根,茶山村人,茶山鎮文史專家

  衛荏昌《衛氏族譜》編寫者

  記者:衛氏早在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就來茶山村了,你們祖先為什么要過來這里開基?

  衛荏昌:衛氏的祖先是來自大名府的,在唐僖宗時,王仙芝、黃巢起義,朝廷選派衛氏一位先人到南雄當郡守,任滿后留居南雄。茶山入粵始祖衛寧遠就是其后人,原是南雄山水村人。在《衛氏族譜》中有記載,在南宋建炎年間,衛寧遠的第三個兒子衛弘當上了福州司戶,他以及其他兒子隨著衛弘宦游,先是在廣州番禺落腳,其中二兒子衛達見到風景優美、土地肥沃,就在此地定居。衛寧遠帶著其余兩個兒子到茶山后,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在此地定居。不過在族譜中也提到了衛寧遠當時南遷可能也受到隆佑太后事件的影響,即是宋高宗之生母為逃避金兵追捕,從江西吉安南下虔州,當時沿路州縣皆已失陷,太后所到之處無人迎接,高宗知道后大怒,要盡屠附近州縣之人,雖然后來被諫作罷,但風聲傳出,沿途民眾紛紛避難遷移。所以可能是兩種原因之一,也可能都會有。比如說是先因為逃難南下,見到茶山景美土肥再定居。

  記者:那衛氏先祖來到茶山時,這里是否有其他姓氏在居住了?

  駱炳根:無論是茶山村的塘邊還是衛屋,或是南社村,衛氏先祖遷來時當地已經有人了。根據《茶山鄉志》所載,茶山歷史悠久,于梁武帝時(503-515),就有僧人建雁塔寺于鐵爐嶺,沿山種茶而得名。

  記者:作為最早來茶山開基的姓氏之一,衛氏為什么現在人口這么少?

  駱炳根:其實在明朝時期,衛氏曾是茶山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但在清代經過李萬榮的四次劫殺,才導致衛氏族人的人數驟減。

  記者:你們村中還有宗祠嗎?

  衛荏昌:茶山村衛氏宗祠曾經是茶山鎮五大宗祠之首,可惜在上個世紀60年代左右拆掉了,現在建成了糧所。在塘邊村的就是衛衍的祠堂,但已經倒塌,只剩下一個門樓了。不過有打算在此重建一座新的祠堂。

  記者:不過難得的是你們手上還存有族譜,這個是怎么保存下來的?

  衛荏昌:這幾本是從番禺瀝滘宗親那里復印回來的。其實我們的族譜在“文革”時期已經幾乎被燒毀了。改革開放后,一些在香港的宗親回來探親尋祖,番禺瀝滘衛氏在香港的后人有保存著族譜者,然后大家就要求復印了幾本,分給各地衛氏宗親。至于這本手抄的《衛氏族譜》,也是受香港、茶山等地宗親委托,于前幾年著手收集資料編寫的,直到2009年才完成。

  鉤沉

  康叔衛氏得姓始祖

  據《元和姓纂》記載,衛姓的開山祖是康叔??凳寮词侵芪耐醯诰抛?,周武王的弟弟。據說周武王滅商朝后,大封天下諸侯。并把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為殷君,讓他管轄商朝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同時,為了防止武庚率領殷人叛亂,武王又封三弟叔鮮于管、五弟叔度于蔡、八弟叔處于霍,將商朝所轄之地分為三國,其三人共同負責監視武庚及殷商遺民,史稱“三監”。周武王死后,他的兒子成王姬誦繼位,因為年幼,由武王弟周公輔政。管叔、蔡叔等貴族懷疑周公有篡奪王位的意圖,對周公極為不滿。于是,脅迫武庚,又聯合徐、奄、薄姑等東方部落,起兵反周。周公秉承王命,出兵東征,擊潰了叛軍。武庚被誅,管叔自殺,蔡叔被流放。于是,周公將康叔改封于衛,管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周公又擔心康叔年輕,難以維持統治,還為康叔舉行了授土授民儀式??凳宀回撍?,轄下民眾安居樂業。到春秋戰國時,衛國被秦國兼并??凳遄訉O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故康叔被奉為衛姓的得姓始祖。

[cms-page-tar]

《衛氏族譜》記載著滄桑歲月。

  名人志

  衛寧遠東莞衛氏入粵始祖

  衛寧遠,南宋人。生有四個兒子,長子早逝。在南宋建炎年間,他的第三個兒子衛弘任福州司戶。衛寧遠帶著兩個兒子跟隨衛弘到外地宦游。途經廣州番禺瀝滘時,衛寧遠二兒子衛達與夫人慕景美留下開基立業。他帶著另外兩個兒子繼續南下,到了茶山,愛其風土之美,一家人在茶山生活。后衛寧遠獨自返回老家浙江,留下其妻子與三子衛弘、四子衛衍在茶山生活。卒后葬于博羅。

  衛弘與衛衍茶山村二世祖

  衛弘為福州司戶,即財政廳長,在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他與他的弟弟衛衍從南雄遷居東莞茶山。衛弘居住在茶山衛屋(今茶山居委會紅衛坊),為衛屋開基始祖;其弟弟居住在茶山村轄下的塘邊村,為該地開基始祖。兩人具體身世因茶山村舊有的《衛氏族譜》丟失而變成一個謎。

  衛仁輔元朝循州通判

  衛仁輔茶山衛屋的九世祖,祖父是醫生。衛仁輔自幼有奇志,奮發參加科舉考試。元朝時為循州通判,即惠州副知府,后遭人非議,棄官歸隱。

  衛佐邦清代廣東陸路提督

  衛佐邦(1808年-1877年),莞城墩頭街人,歷任營千總、守備、都司、總兵、廣東陸路提督等職。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朝廷因其鎮壓東莞一帶的紅巾軍有功而授予換賞花翎官服。光緒三年(1877年)卒,年69歲。墓葬在大嶺山飛鵝嶺。追授振威將軍。

  名詞解釋

  大名府:衛氏先人來自大名府。大名府在哪里呢?它就是如今的大名縣,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是冀、魯、豫三省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地帶,全縣面積1052平方公里。大名府人杰地靈,歷史上曾為府、路、州、道、郡治所在地。春秋時代屬衛國,名“五鹿”,是歷史上著名的“五鹿城”;戰國時期屬魏國;秦朝為東郡;漢朝為冀州魏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改稱大名府;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1024)建陪都,史稱“北京”,元、明、清為路、府、道所在地;清代曾為直隸省第一省會。解放后,曾建大名市,后改大名縣。

  軼聞志

  衛家“蟻白婆”傳說

  衛家有一太婆在一年深冬,從娘家獨身一人返回茶山。途中不幸去世。傍晚時,有鄉人路過發現,但已無法救活,只好奔跑回來告知衛氏族人。當衛氏族人沿著鄉人所告地點前去尋找時,發現太婆尸體已經不見了。后來探尋才發現,路邊一個小山岡上有新鮮泥土隆起,像一座新建山墳。族人上去仔細查看,才確定這里埋葬了太婆的尸體。更讓他們驚訝的是,這些泥土是螞蟻含泥堆積的。后人由此稱葬于九譚此地的太婆為“蟻白婆”。

  李萬榮四劫茶山寨

  茶山衛氏在明朝時曾是茶山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但在清代經過李萬榮的四次劫殺,人數驟減。據《茶山鄉志》記載,李萬榮是深圳大鵬人,原是東莞張家玉的部下,跟隨張家玉抗清,張家玉戰死后,李萬榮回到大鵬。順治四年十月,李萬榮第一次帶人劫茶山寨。兩個月后,李萬榮再次洗劫了茶山寨。順治五年初,東莞發生饑荒,李萬榮第三次洗劫了茶山。順治十年,東莞再次出現大饑荒,李萬榮第四次洗劫了茶山。在茶山見人就殺,見東西就搶,見屋就燒。

 



附件:

相關附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新聞
主辦單位: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東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