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繁華的香芒中路,跨過清溪河,穿過一片窄街陋巷中密集的"握手樓",突然現出一片開闊之地,綠草茵茵,古榕參天,一座紅白相間,典雅別致的仿古建筑赫然屹立其中。其修葺完整、格局明晰,廊角飛檐,雕梁畫棟,與周邊的現代建筑形成強烈的反差。這就是座被列入最新東莞旅游地圖的鄉村古廟--龍嶺古廟。
龍嶺古廟位于清溪鎮上元村上官倉下角。興建于1859年,古廟長15.15米,寬6.33米,高11.15米,建筑格局為古代"人"字屋形,琉璃瓦,宮廷式建筑。由于早年的破壞,廟內僅存一塊碑文。據碑文敘述,西漢惠帝時,潮州潮陽縣河婆鄉人蔡氏兄弟共3人,老大供職韓邦國,老二供職在燕國,三弟在趙國。3人各自為其主,但手足之情深重。后因邦國之爭,三兄弟被迫倒戈相向,三人為避免手足相殘,淪落民間,其中蔡大王爺至該廟上,隱姓埋名,造福村民。
在清溪眾多廟宇中,龍嶺古廟是最具書香氣和文化氣息的一處。廟內的楹聯壁畫古色古香,都是出自民間藝術家之手,讓人嘆為觀止。在濃厚的民族風格當中,處處讓人感受到一股濃濃的書香氣息。
[cms-page-tar]
古廟并不奢華,但雕工精致,門樓上方有幾個遒勁的大字:龍嶺古廟。兩側有一幅楹聯:"鳳山垂古跡,龍嶺著靈威",為余氏后裔余榮韶(上元村余族九世,高才書生)所作,上元村退休教師余華龍的書法。上元村雕塑藝人余紹楨的后人,用秘制方法塑造門樓上的廟名及楹聯的字體,使其牢固、高低凹凸有致有立體感,重建至今25年,歷久猶新,用水沖刷更顯得發亮,永不褪色。
站在玄關前,立有兩柱,書有一幅楹聯曰:"廟踞龍頭水秀山清環福地,思覃嶺表潮先廣后沐鴻庥"。左右兩側有福德祠和門官祠,正廳"赫濯靈威"四字為香港著名書法家書寫。進入古廟,是寬敞的廳堂,朱紅色的石柱上刻有一幅楹聯曰:"跡著潮邦源流遠,恩承廣郡日月長",正面的閣內端坐有蔡大王爺雕塑像,金碧輝煌,栩栩如生。抬頭望,左右上方各有數個精雕細刻的微型八仙雕塑。
經歷了150多年風雨的洗禮,龍嶺古廟供奉的神是誰似乎對當地人來說已經不重要,而那些被忽略的傳統和文化,正以某種姿態一直靜靜佇立著,近在身邊,如果你愿意,它則完全是向人開放的,等你自己去探尋其中的歷史況味。那些深深駐扎在這塊土地上的客家人,一直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和生活著,變遷中,他們的生活總在一些特定的日子里回到原點,然后各自散發開來。這些廟宇代表著他們的根駐扎所在。(記者 羅瑜 高全博)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