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
ico
ico
日韩欧美综合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進東莞 > 文化東莞 > 風土人情
5·19中國旅游日來啦!去不了遠方,就來行走老莞城吧!
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      2023-05-19 14:32:55  來源: 東莞陽光網
【字體:

  東莞陽光網5月19日訊    5·19中國旅游日來啦!誰說沒有小長假去不了旅游?跟著小編一起去“行走老莞城”吧!

  路線:東莞人民公園---東莞縣博物館舊址---明倫堂財產信條碑亭---謳歌亭---象塔街歷史文化街區---中共東莞特別支部機關舊址---興賢里歷史文化街區---迎恩門---容庚故居---中興路大西路歷史文化街區

  東莞人民公園

  東莞人民公園始建于1912年,是我國最早的公園之一。開辟初期只有盂山、砵山,因有石如盂故稱盂山公園。如今人民公園總面積23公頃,其中山嶺面積8公頃,湖泊面積4公頃,平地面積11公頃。園內有缽山、盂山、元寶山、平山和曉湖、蓮塘等,并有東莞第一個公共圖書館、第一個博物圖書館,是一個集生態休閑、康體健身、愛國主義教育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公園,是游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東莞縣博物館舊址

  東莞縣博物館舊址位于東莞人民公園內,東莞縣博物館前身是東莞知名人士鄧紀望創建于1929年的東莞博物圖書館,于1931年竣工。博物部分由明倫堂撥款購置。該館座西北向東南,兩層磚瓦水泥結構,建筑面積686平方米,館名由當時廣州市長劉紀文題書。該館是當時廣東省內幾所藏品較多的博物圖書館之一。

  明倫堂財產信條碑亭

  明倫堂財產信條碑亭建于1937年,坐西北向東南,面寬6米,進深6米,高6米。碑亭為磚石結構,水泥平頂,由八條羅馬柱承重,兩側各有一條麻石凳,陶制花紋圖案地磚。亭前有麻石石獅一對。亭內正面墻體鑲嵌“東莞明倫堂財產保管確定信條碑記”1通,為青石陰刻,碑高1.85米,寬0.77米?!皷|莞明倫堂財產保管確定信條”是1936年時任明倫堂委員長的李揚敬訂立,并在公園筑此亭,希望“一邑公共之財產,乃可互相維持”。該碑為認識當時東莞公共事務活動,了解東莞歷史文化提供了一個實物參照。

  謳歌亭

  謳歌亭位于人民公園內盂山西角,建于1921年,坐東南向西北,面寬7.7米,進深6.5米,高7.8米。為磚瓦結構的四角方亭,卷棚頂,綠琉璃瓦當、滴水。亭內正面墻體鑲嵌有尺寸、材料一樣的“謳歌亭記”和“告示”碑各1通,為麻石陰刻,碑高1.32米,寬0.49米。謳歌亭是為了紀念時任東莞縣長黃春林為民做好事而建,對研究民國東莞歷史有一定史料價值。2008年,公園管理所對其按原樣進行了修復,并在亭中設置石桌凳供游客休息。

  象塔街歷史文化街區

  象塔街,位于莞城內,是東莞縣城內歷史最悠久的街巷之一。象塔街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范圍西至新芬路,北至萬壽路,東至寺前街,南至東正路??偯娣e約為16154平方米。東西長約182,南北最寬處約為137,內有文物建筑45,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14座。象塔街附近的街區,同時也是名人望族薈萃之地。亭頭陳氏、南街翟氏、縣后李氏、南街鄧氏都是東莞歷史上顯赫的宗族。該地名士輩出,文脈悠長,底蘊深厚。據不完全統計,該街區自古至今涌現進士15名、舉人22名以及一大批官宦學人。他們為政論學,對東莞乃至中國產生一定的影響。

  亭頭陳氏,因始遷祖陳儻曾于宋代聚居在東莞城南的“亭頭場”而得名,后世分居東莞各地,是東莞“八房陳”的始祖。據稱陳儻本是福建泉州同安人,曾任循州通判,于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遷入定居。其后人陳庚(1247-1315),編撰了首部《寶安志》;陳紀,咸淳十年(1274)進士,宋末元初廣東著名詞人。亭頭陳氏曾建有亭頭陳氏宗祠,坐落在今東莞賓館停車場靠近新華書店一側,抗戰期間毀于戰火。

  中共東莞特別支部機關舊址

  192511月,中共東莞支部改稱為中共東莞特別支部,屬中共廣東區委領導,此時有黨員10余人,多數人同時是共青團員,黨、團組織仍合在一起活動。中共東莞特支書記莫萃華,機關設在莞城寺前街12號。

  中共東莞特別支部成立后,根據中共廣東區委的指示,積極推動國民黨東莞縣黨部的改組,基本掌握了國民黨東莞縣黨部,在7名縣黨部執委中有5名是中共黨員,他們是組織部長袁昌善、農民部長莫萃華、工人部長陳兆魁、宣傳部長黃國器、青年婦女部長黃華東。黨部秘書葉史蘇也是共產黨員。共產黨員李本立、周棠、劉伯剛、張乾楚等人被選為各部干事。國民黨縣黨部的改組成功,標志著東莞革命統一戰線的鞏固,有力地促進了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和婦女運動的發展。

  興賢里歷史文化街區

  該街區毗鄰東莞運河,街區范圍北至北正路二巷,東至北正路,南至西正路,西至賜歸巷與興賢里七巷。街區西南為迎恩門城樓,東面為明清東莞縣城和人民公園。它見證了明朝至今東莞縣城街坊的發展與演變,是東莞古城歷史的一個縮影。

  至民國時,該街區基本成型。賜歸巷,因羅亨信(明代鎮守西北邊陲的重臣)而得名。相傳明景泰元年(1450),羅亨信任左副都御史,因舊病復發,本上書請求辭職歸里,但當他得知宦官善寧與外敵私自議和時,便派勇將設法將善寧捉拿,皇帝便賜璽書褒揚他“為國除患”。同年七月,羅亨信被召人京,叩首時,皇帝見他年老禿頂,便準他辭官,除賞賜錢物外,并賜給馬匹、船只回鄉。此后,羅亨信定居于今賜歸巷內。昔日巷口有紅石匾額,上有御書“賜俸榮歸”,故此巷得名“賜歸巷”。興賢里,原是郭氏聚居地,稱為郭家亭,后郭姓人漸少,陳姓人移居于此。登桂里,相傳清初該處是溫氏世代官宦的聚居地,故取名“登桂里”,取攀桂登進士,以科第入仕途之意。

  杏園位于市橋社區興賢里23號,建于民國時期。坐北向南,由杏園門樓、庭院、主屋組成。平面為長方形,總面闊22.4米,總進深8.15米。門樓青磚墻,兩面坡瓦頂,門頭匾額上有“杏園”二字。主體建筑原有并立兩棟,形式趨于一致,現以矮墻隔成兩戶。該建筑對研究民國時期的建筑文化有一定的價值。

  善馀堂,又稱譚屋,位于市橋社區北正路橫巷3號,為法國籍華人譚潤芝出資修建。1908年始建,1919年建成?,F存一棟主屋、一棟書房和一座圍墻。房屋坐西向東,主屋總體風格中西結合。

  迎恩門

  迎恩門位于東莞市莞城西正路,坐東向西,明洪武十七年(1384)由南海衛指揮常懿始建,又稱西城門,明、清兩代均有重修和擴建。原城墻與道家山、缽盂山、和陽(東)門、崇德(南)門、鎮海(北)門三座城門樓相連,城外有壕溝,形成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F僅存迎恩門城樓,城樓為重檐歇山頂,面寬36米,進深14米,高16米。首層為紅砂巖石建筑,是明洪武十七年(1384)建造。二層為1958年重修城樓建筑。1982年被公布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容庚故居

  容庚故居是容庚和弟弟容肇祖、妹妹容媛的出生地,三進深,是典型的“三間兩廊”式東莞清代住宅建筑,占地面積202.95平方米,2008年被公布為省級文保單位。建筑平面為三開間,分前、中、后三進,每進都是一個獨立的三間兩廊式單元,兩廊之間是一個小天井。

  容庚,東莞莞城人,原名肇庚,是我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倡導成立我國第一個考古學組織——考古學社,著有《金文編》、《商周彝器通考》等30余種著作,其中《金文編》為我國第一部??菩缘慕鹞拇笞值?;《商周彝器通考》被譽為商周彝器研究的奠基之作,為考古學者必不可少的工具書,這是容庚年輕時候的樣子,通過容庚生平事跡展,可以讓大家更好地了解東莞名人。

  中興路大西路歷史文化街區

  該歷史文化街區位于莞城西部,南面為傳統商住區,北面為珊洲河,西臨東江大道。東西長約840米,南北最寬處約為400米,東至光明路,西至中興路,南至振華路,北至珊洲街,含旨亭街、阮涌路、大西路、中山路、和平路、維新路等街巷??偨ㄖ娣e約為30萬平方米,其中歷史傳統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

  街區內歷史傳統建筑主要是騎樓建筑和傳統嶺南建筑。騎樓建筑,為民國時期建造,兩旁建筑并肩聯立而建,形成連續的騎樓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多是商住混合,二或三層磚木結構,建筑風格中西合璧,立面多三段式。

  中興路如今集中了莞城密集最高的批發門店,囊括了日雜用品、糧油、藥材、土特產等經營業態。這里不僅有很多老字號,而且可以尋覓到昔日商業繁榮的蹤影。中興路是昔日商貿交易集中地,這是區別于舊城其他街道的重要特征。

  約上你的親朋好友,隨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莞城游吧!



附件:

相關附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新聞
主辦單位: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東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