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
ico
ico
日韩欧美综合
當前位置: 首頁 > 走進東莞 > 文化東莞 > 風土人情
長安麥氏:全族遷出南雄只為避禍
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      2012-11-24 14:24:30  來源: 南方都市報
【字體:

在宗祠內,老人是在鞠躬,還是在緬懷先祖的赫赫戰功?

  源志

  長安麥氏源自隋文帝賜姓

  麥姓來源復雜。在《麥氏族譜》(2001年版)記載中,麥氏得姓有六種說法:一源自隋文帝賜姓;二源自韓姓;三源自何姓;四源自麥丘復姓改單姓麥氏;五源自麴姓去匊改麥氏;六源自回族等其他方式。由于眾說紛紜,族譜均以帝賜姓為準。在長安咸西新編的族譜中,也承認始祖為麥鐵杖,即隋文帝所賜姓麥的饒豐。麥鐵杖始居廣東南雄縣百順鄉;其十五世孫麥三壁生有五子,宋時,因避“胡妃之禍”,五子遷居珠江三角洲;其中,長子麥必榮于南宋時期遷居東莞靖崗(今長安烏沙橋東);麥必榮后裔麥澤遷往長安咸西開基。

  今志

  長安麥姓人口約有5000人

  麥姓是中文一個人口不多的姓氏,在宋版中《百家姓》里沒有將其列入,但在廣東卻是一個重要的姓氏。自麥必榮于南宋末年入莞后,經過近800多年的發展,他大兒子麥有登有后裔分布在東莞萬江滘聯麥村、石龍黃家山麥村、茶山牛過朗麥屋、長安廈崗村等地;二兒子麥有成有后裔分布在東莞長安咸西與增田、企石鐵崗等地方。其中,咸西村戶籍人口1200多人,九成以上都是姓麥的;增田大約有1000多人姓麥;廈崗也有2000多人。長安姓麥人口大約有5000人。

[cms-page-tar]

麥氏族譜。

  鉤沉

  麥鐵杖 嶺南麥氏始祖

  《麥氏族譜》載,麥鐵杖,名饒豐,號鐵杖,南雄縣百順鄉人。他的父親叫曾唯,配妻梁氏。夫妻為人樂善好施,但直到中年才喜獲貴子。據說梁氏生鐵杖前曾經夜夢星光滿堂,飛入懷中,因而得孕。鐵杖生于558年,長大后,膂力過人,好使鐵杖,故時人稱之為號。曾被推薦給陳朝皇帝,陳亡后,為隋朝出力,其間得到楊素賞識,屢立戰功,官至右屯衛大將軍。后出征遼東,戰死沙場,封宿國公,授光祿大夫,謚武烈,歸葬家鄉,葬于嶺南南雄縣百順大水逕沖天鳳山,墓碑刻上“隋宿國公麥鐵杖之墓”等字樣。后代曾建鐵杖樓以紀念,皇帝賜額“柱國擎天”。傳說楊素向皇帝表奏鐵杖功勞時,皇帝問鐵杖要封什么官好。他回答:“我家境貧窮,但經常練武消耗太大,求得一飽足矣?!被实坌Φ溃骸拔也坏o你吃飽,同時賜你姓麥,并封你為開府儀同三司?!逼浜笕艘虻没实圪n姓而姓麥。

  姓氏之旅

  長安麥氏始祖出自南粵

  在長安咸西,麥氏大宗祠橫額沒有了,遠遠望去,還以為是一座廟宇。走進一看,才發現一塊藍色的小牌子,上面寫著:第一批(1996年)鎮級文物保護,咸西麥氏大宗祠。原來這就是麥氏的總祠堂了。不過聽老人家說里面祖先靈位沒有了,蘊含著家族足跡的古聯也沒有了?,F在是咸西的業余曲藝社。大門是鎖著的,但門口一副殘破的對聯卻表明了他們麥氏的起源:“宿國永流……”

  聯中所說的宿國,指的并不是春秋時齊恒公封賜的麥丘之地———麥氏最早得姓者源于復姓麥丘改單姓,而是麥饒豐?;蛘吒油ㄋc說,是麥鐵杖。據咸西村中老人介紹,鐵杖死后葬于嶺南南雄縣百順大水逕沖天鳳山,墓碑刻有“隋宿國公麥鐵杖之墓”等字樣。聯中所指之“宿國”原是麥鐵杖封號“宿國公”。

  鐵杖原來并不姓麥,據傳他父親曾唯姓何,但也僅是傳說而已。正所謂人如其名,饒豐得名鐵杖并在后來遠揚蓋過原名,自有他的道理。在咸西《麥氏族譜》記載中,饒豐原為陳朝人,膂力過人,好使鐵杖,故被人稱之鐵杖———在如今咸西村中大多年青一代都知道鐵杖公。陳亡后,他被楊素賞識,屢立戰功,官至右屯衛大將軍。當然,最值得驕傲的還是隋文帝給他賜了“麥”姓。據說是在給他封官時他說希望能吃飽,皇帝就賜了他姓麥。

  一千多年過去了,短命的隋皇朝兩世而亡,鐵杖廷上聽封的光榮與沙場戰死的壯烈都隨風而去。但全國人數并不多的麥姓,在廣東卻進入了前十名,因為鐵杖是廣東南雄人。全國麥姓來源多達六種,咸西麥氏族人就承認了源自麥鐵杖。這是在我目前所尋找過的姓氏之中,僅有的一次得姓始祖源自廣東———假如不算之前得姓始祖源自東莞本土的香氏的話。

[cms-page-tar]

沒有橫額的麥氏大宗祠。

  宋時因避“胡妃之禍”入莞

  雖然麥氏大宗祠門沒有被鎖著,但在里面能找到什么呢?來到旁邊的麥守常公祠,進去一看還保留著青磚、紅砂巖等材質的原汁原味,但除此之外,麥鐵杖之后的痕跡蕩然無存。編了五年的新族譜還沒有印出來,我只能在老人們滄桑的大手指引下在手抄的文字上尋找這段被省略的歷程。

  因為咸西舊譜在“文革”中已經被毀,所以在他們同宗兄弟小欖的《麥氏族譜》上,記載的是他們麥氏從南雄遷出時間是在南宋咸淳九年(1273)。經過對比,這個時間亟待論證。但不變的是因為“胡妃之禍”。這不僅僅是麥氏遷出南雄的原因,也是我之前尋找過的羅氏、謝氏等姓氏繼續南遷的原因。正如東莞史學泰斗楊寶霖所言:“由南雄南遷東莞的氏族,唐則無聞,明則少見,多者為兩宋,一家一族地零星遷入,在宋318年間,時時有之。但有組織、大規模的97家33姓的集體南遷,卻屬僅見,影響最大?!?

  麥鐵杖的第十五世孫麥三壁生有必榮、必秀、必達、必端、必雄五個兒子,史稱“五必”。他們從南雄出發,乘竹筏漂抵中山邊陲,并于該地立村,名為古海(今中山黃圃)。但是古海狹僻,若同擠在一起終非上策。于是,他們五兄弟一商量后,決定必秀去南(海)順(德),必端徙番禺,必達留古海,必雄返回南雄,而必榮則往東莞靖崗(今長安烏沙)。

  開基烏沙后人卻散居他村

  麥必榮應該是早在南宋時期就來到東莞了。族譜中有記載他來的時間是在1278年,但如果從南雄遷出來的時間都不是準確的,那來東莞的時間自然也無法確定了。不過他的落腳點雖然在烏沙,但詢問當地老人,均說烏沙目前主要人口并不是姓麥的了。我便打消了前去探個究竟的念頭。不過從族譜的世系中看到,經過近800年的繁衍,麥必榮后裔遍布東莞、深圳、香港等地。僅就東莞來說,長安、石龍、企石、茶山、萬江等地均有他的后人。而在長安,也有咸西、增田、廈崗等多個村落。

  在東莞的麥氏,都是麥必榮兩個兒子麥有登和麥有成的后人,不過幾乎都是從第五世才開始遷居各處。雖然在族譜中沒有說明原因,但應該是人口繁衍增多,正常的遷徙。不過企石鐵崗的麥氏卻有點偶然的成分。這支麥氏來自長安咸西麥氏仲栗之后。

  話說麥必榮小兒子麥有成的曾孫麥澤搬到咸西住后,生了仲昂、仲栗和仲堅三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在梅州當官。二兒子仲栗的妻子也是本村的李氏,與小叔子仲堅時有口角。李氏便把這事情告訴了她大哥,沒有想到這個舅老爺一氣之下,把仲堅給害了。后來大伙在問罪時,李氏便跪著說她知道錯了,只是沒有想到結果會這樣。一邊是親弟弟,一邊是自己的妻子。仲栗無奈之下跑去了惠州,重新娶了一個妻子黃氏,跟這個黃氏生的孩子五七郎便是如今企石鐵崗的開基始祖。兩地開基始祖還是爺孫關系。

[cms-page-tar]

  后世憶訪

  “我們都承認源自皇帝賜姓”

  ●受訪人:

  麥穗蕃:長安咸西麥氏后裔,長安《麥氏族譜》編寫者之一,70歲

  麥壽文:長安咸西麥氏后裔,長安《麥氏族譜》編寫者之一,71歲

  記者:你們麥氏來源眾多,最古老的源自麥丘以封地為姓?你們咸西這一支是屬于哪種來源?

  麥穗蕃:在族譜的記載中,我們都承認源自皇帝賜姓,得姓始祖為麥鐵杖,即麥饒豐。不過在村人的說法中,大家都說鐵杖公。據說當年他為隋朝出力,屢立戰功?;实墼谡摴π匈p時,問他要什么。鐵杖公就說他家境貧窮,只求一飽?;实郾銌査?,多少才能吃飽。鐵杖公還很老實地說,每天大概要吃三斗三升三合的麥子才行?;实勐牶?,便笑了。并說不但給他吃飽,還賜他姓麥。他的后人便跟著姓麥了。目前嶺南麥姓都是他后人。在全國,麥姓人數不多,但在廣東,人數在前十。這是因為我們的得姓始祖鐵杖本來就是廣東南雄百順鄉人。

  記者:那你們麥姓從南雄到東莞路線是怎么樣的?

  麥穗蕃:在南宋時,我們麥氏族人因為“胡妃之禍”,只能從南雄外遷。其中最大的必榮就來到了東莞靖崗,也就是現在長安烏沙橋東;他有有登和有成兩個兒子,目前東莞長安和茶山、萬江、石龍、企石等地的麥氏都是他們兩個人的后裔。我們咸西就是麥有成的曾孫麥澤的后裔,然后企石麥氏又是我們的后裔,但并不是從我們這里遷過去的。

  記者:為什么?

  麥穗蕃:當時我們咸西的開基始祖澤公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仲昂在外為官;二兒子仲栗和三兒子仲堅在咸西生活。據說,當時仲栗的妻子李氏與仲堅時有口角,李氏在回娘家時便把這事告訴了自己的大哥,結果這個舅老爺一氣之下過來無意把仲堅打死了。仲栗知道事情后,死的是自己的親弟弟,但一邊又是自己的妻子。無奈之下遠走惠州,另娶妻子黃氏,生了一個兒子,叫五七郎。五七郎從惠州遷居企石鐵崗,成了那邊麥氏的開基始祖。

  記者:在陳璉的著作中提到了咸西麥氏、咸西蔡氏、咸西李氏,為什么現在咸西只剩下了麥氏?

  麥穗蕃:其實是這樣的,從陳璉的記載中可知,李、蔡、麥三姓祖先原來應該都在“咸西”立村定居。但原“咸西村”在現在咸西與霄邊之間的上、下洋一帶。后因三姓人口的繁衍增加,必然要分別擇吉地另立村發展。按現在咸西、錦廈、霄邊仍是緊緊相連推斷,原來李、蔡、麥三姓的祖先實有兄弟之誼。在族譜中記載了,我麥氏二十一世祖仲栗公娶“本村”李氏為妻,從“本村”兩子可知,三姓原都是咸西村,后來才分成了霄邊和錦廈。

  記者:那既然原來咸西轄內有三個姓氏,你知道當年是哪個姓氏最早過來這里的嗎?

  麥壽文:這個就不好說了,因為現在沒有準確的記載。

  記者:你們新編的族譜資料從哪里來的?有沒有出過一些名人?

  麥壽文:只記得清代出過一個舉人,叫麥玉泉。因為小時候看過祠堂兩邊立的中舉石碑,但這個祖先一直等到60歲時,才獲得推薦到山東做知縣,但年事已高,也只好放棄了。至于族譜,以前是有舊族譜的,可惜“文革”時被燒毀了?,F在的族譜從2005年就開始修編了,只能通過查閱宗親的族譜和訪問一些老人家,不過線索還比較清晰,目前我們咸西麥氏已經傳了29代了。

[cms-page-tar]

  地理志

  麥有成后裔咸西麥氏

  咸西社區位于東莞市長安鎮中心,面積3.3平方公里,轄澤義、澤榮、澤仁、澤德、澤昌5個居民小組,戶籍人口1250人,幾乎都是姓麥的。據了解,自麥必榮于南宋末年入莞后,經過700多年的發展,他的二兒子麥有成有后裔分布在東莞長安咸西與增田、企石鐵崗等地方。咸西麥氏開基始祖為麥有成曾孫麥澤;長安增田麥姓開基始祖為麥有成孫子麥貴岐,目前大約有1000多人。

  麥有登后裔廈崗麥氏

  廈崗社區位于長安鎮西部,社區總面積9.3平方公里,分為四個居民小組,社區戶籍人口3143人,其中麥姓人口有2000多,為入莞始祖麥必榮大兒子麥有登曾孫麥康安后人。在東莞,麥有登一支后人還分居在萬江滘聯麥村、石龍黃家山麥村、茶山牛過朗麥屋等地。

  名人志

  麥必榮長安麥氏始祖,宋奉政大夫

  麥必榮,字尚仁,登宋崇寧癸未(即崇寧二年,1103)貢選,官至奉政大夫。妣范氏,生有兩個兒子:長子麥有登、次子麥有成。麥必榮為麥鐵杖十五世孫麥三壁長子,宋末,因避“胡妃之禍”,與其四個弟弟———必秀、必達、必端、必雄遷居珠江三角洲;后來他又遷居東莞靖崗(今長安烏沙橋東),為麥氏入莞始祖。

  麥澤 咸西麥氏開基始祖

  麥澤,麥有成孫子麥貴華的大兒子,長安咸西麥氏開基始祖。生有三子:仲昂、仲栗、仲堅。在咸西《麥氏族譜》中對其記載有限。

  麥玉泉 咸西清代舉人

  麥玉泉,又名小如,長安咸西人,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科第72名舉人。中舉后一直在家候音。直到60歲時,方接到赴任山東某縣知縣。因年事已高,麥玉泉最終沒有去。

  麥彥桐 熱心公益事業者

  麥彥桐,東莞人,廣東省鴻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熱衷公益事業,先后向企石鎮寶石中學、鐵崗村小學、廣東省清遠市清平小學、廣西河池地區貧困小學、廣東連平希望小學、江西修水希望小學等捐款逾150萬元;為企石鎮鐵崗村門診部、企石醫院和設立貧困醫療基金共捐款260多萬元;向市慈善會捐款200萬元;向健康促進委員會捐款200萬元……歷年累計捐款約2000萬元。先后被授予關愛婦孺發展博愛人士、“三現代”教育熱心公益的先進個人、東莞市十大“農村黨員創業標兵”等。

[cms-page-tar]

  軼聞志

  “麥”在地“鯉(李)”近水

  目前長安咸西為麥氏聚居地,霄邊為蔡氏聚居地,錦廈為李氏聚居地。據了解,當年霄邊與錦廈都屬于咸西。明朝人陳璉在《琴軒集》中曾記載:咸西麥氏、咸西蔡氏、咸西李氏。話說當年,三家人先后來到了咸西,其中李姓人口多點,在村中勢力比較大點。后來李氏族人請了一個風水先生來看地。這個先生說李氏應該住在靠水的地方,“李”與鯉魚“鯉”諧音。所以李姓族人就跟麥姓族人說,他們李氏要住在靠珠江口的那一邊,而麥剛好離水遠一點點 為 好 。因 此 ,大 家 都 依 著“麥”在地“李”近水的原則住了下來。

  歷史解疑

  何謂“胡妃之禍”?

  宋度宗咸淳八年,胡妃得罪了皇帝,逃出京城臨安,為商人黃貯萬所得,攜歸南雄珠璣巷。后商人知她是貴妃,不敢收留,復令逃出,為強暴欺凌而死。胡妃出走不久,皇帝思念她,密令兵部尚書張英貴查訪。南雄人訛傳因胡妃已死,朝廷將加罪于珠璣巷。故珠璣巷居民紛紛南逃,散居于南方海濱各地。歷史上稱為“胡妃之禍”。

  歷史存疑

  麥氏南遷時間為咸淳九年有疑

  在《麥氏族譜》記載中,麥鐵杖十五世孫麥三壁的五個兒子因避“胡妃之禍”,于咸淳九年(1273)遷居珠江三角洲。但另外又有記載:“麥必榮(麥三壁長子),字尚仁,登宋崇寧癸未(即崇寧二年,1103)貢選,官至奉政大夫;麥必秀,字尚義,登宋政和丙申(政和六年,1116)鄉貢”。崇寧二年與咸淳九年相距170年;政和六年也與咸淳九年相距157年。假如麥必榮與麥必秀鄉貢之年為20歲,如果咸淳九年南遷,則麥必榮已190歲,麥必秀170歲了,有可能嗎?

  據東莞史學泰斗楊寶霖研究認為,由南雄南遷東莞的氏族,唐則無聞,明則少見,多者為兩宋,一家一族地零星遷入,在宋318年間,時時有之。但有組織、大規模的97家33姓的集體南遷,卻屬僅見,影響最大。因此,對此次南遷事件在《東莞英村羅氏族譜》、《番禺市橋謝氏族譜》等多家族譜中均有記載,咸淳九年南遷之說必誤,陳樂素老前輩分析時代背景之后,以為“時在南宋末年,比較近實”。筆者以為作“紹興元年”則合理。據《廣東通志》(明黃佐【嘉靖】)卷十一《選舉表》(上)記載,麥必秀七世孫麥雷奮已在咸淳元年登進士第。若在紹興元年南遷,則麥必榮為48歲,麥必秀為35歲。時在壯年,正可遠行。

[cms-page-tar]

  讀者反饋

  姚、游兩姓后人詢問

  讀者姚錦桕(原東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現居企石鎮)來信:我是你們《東莞氏志》的忠實讀者,每期都收藏了。這個欄目非常好,深受莞籍父老鄉親的歡迎。姓氏的尋找把大家帶去尋找東莞人文環境的軌跡。你們為東莞的文明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想請問下,我們的姚姓有沒有采寫計劃?很希望能通過你們的報道獲知姚氏的歷史。

  讀者游先生來信:請問東莞游氏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你們有沒有采寫的計劃?

  南都記者回復:姚和游兩個姓氏本來都不在我們的采寫計劃中,但如果能尋找到相關的人或者資料,我們都可以把相關姓氏增加到計劃中來。所以希望姚氏家族和游氏家族的后人踴躍提供線索。



附件:

相關附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新聞
主辦單位: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東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