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江龍舟節的宏大場面 本報資料圖片
萬江境內江河如網,“萬江”之名正由此來。從明朝天順八年(1464年)立村,萬江迄今已有550年歷史。
萬江有三多:河多、橋多、地名多。東莞水道、厚街水道、大汾北水道等10條重要水道流經萬江;萬江橋、曲海橋、金泰橋等大大小小的橋梁280座;拔蛟窩、流涌尾、水蛇涌等地名多達81個,個個都有來歷。
每年端午,水鄉鎮鎮劃龍舟,其中萬江龍舟被稱為“東莞龍舟第一景”。從清乾隆二年(1737年)五月初一開始劃龍舟算起,迄今200多年,萬江人固守“五月初一”劃龍舟的傳統。去年,萬江龍舟成功申報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聲名遠播。
萬江曾有疍家人聚居
今年75歲的譚漢新是萬江有名的“老掌故”。童年時代的他住在三界坊村,那時他家門前的河道上住的都是疍家人。
萬江的得名,正是與浮家泛宅的疍家人有關。譚漢新說,明朝天順年間,萬江聚集了很多疍家人,他們在水上生活,船泊于陸地岸邊,如同租用別人的地方居住,因此萬江最早的名字叫“疍家租”。到了清雍正八年(1730年),岸上的居民人數超過一萬家,萬江改稱“萬家洲”。清嘉慶二年(1797年),鑒于萬江基本上形成了“租住”的疍家人與岸上居民共同居住的局面,萬江地名改為“萬家租”。沒多久,根據河涌密布這一地理特點,萬江有被命名為“萬江租”,此后習稱為萬江,直到今天。
譚漢新說,新中國建立后,東莞縣政府將散布在萬江、虎門、沙田的疍家人組織起來,成立“東莞縣漁業公社”,下設漁業大隊。一直居住在萬江三界坊、村頭坊的疍家人,編為“萬江漁業大隊”,后改為“忠東漁業大隊”,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才遷往虎門鎮。
[cms-page-tar]
橋梁多堪稱“東莞之最”
據史料記載,萬江早在南宋時期就有人在岸上居住。
譚漢新說,最早來萬江定居的人有幾路,其中一路是一些官員眷戀東莞的秀麗山川,任職期滿后未回原籍而定居萬江。南宋時東莞有個官員叫尹烈,江西人,任職東莞知縣期滿后,就定居在萬江永安坊。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官員們都認為自己是智者,依水而居也許能寄托他們未竟的理想?!弊T漢新說,東莞水道、厚街水道、大汾北水道等10條水道都流經萬江,水是萬江的靈魂。
不過,水也給居民出行帶來了不便,明朝立村后萬江開始建橋通路,連步橋、青云橋、種德橋都建于明朝。1949年以來,萬江先后修建木橋、水泥橋280座,堪稱“東莞之最”。
萬江如今仍在建橋?!笆濉逼陂g,萬江將緊扣“水”做文章,統籌汾溪河、東莞水道、東江南支流等沿岸的用地開發和環境優化,以市、街道重點工程為依托,構建具有水鄉特色的濱水新城。其中,連接華南MALL與南城的跨江大橋,將大大加強萬江與主城區的聯系。
賽龍舟已有270年歷史
“初一景,萬江租;初二景,西塘尾;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边@首東莞本地居民耳熟能詳的民謠,是東莞龍舟文化的生動寫照。東莞水鄉鎮鎮賽龍舟,萬江賽龍舟更是公認的“第一景”。
譚漢新說,萬江賽龍舟是從清乾隆二年(1737年)開始的,迄今已有270年歷史。萬江賽龍舟與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時間選擇上。其他鎮去年可能選五月初一,今年可能是五月初二,時間并不固定,但萬江賽龍舟總是定在五月初一。
去年,“萬江賽龍舟”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萬江賽龍舟由此聲名遠播。
■地名故事
萬江地名全市最多
據1987年出版的《廣東省東莞市地名志》記載,萬江有地名81個,為全市最多。
最“自戀”地名:拔蛟窩。1368年立村,初名“白鳩窩”。清末東莞名士陳伯陶返鄉,認為“白鳩”與“拔蛟”同音,自己做了大官,這里又是自己的開源之地,故建議改為“拔蛟窩”。
最“迷信”地名:水蛇涌。1660年立村,初名金龍涌。傳說有白發老翁經過,說金龍數十年得一子,而水蛇一胎就數十條,易名“水蛇涌”可保人丁興旺。
最“烏龍”地名:小享。明洪武九年(1376年)立村。立村典禮時,按例要放三炮,不料三門重炮只響了兩門,一門成了啞炮,少了一響,“少響”又被誤稱為“小享”,小享也就成了村名。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