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開行政區劃_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頁面,本頁面是由15個視窗區共計15個區域組成,操作幫助請按Alt加問號鍵。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 首頁 > 街鎮 > 中國東莞中堂鎮欄目 > 要聞 > 圖片新聞
祝賀!中堂一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晉升“國家級”
  • 2025-03-21 15:13
  • 來源: 本網
  • 【字體:    打印
  • 分享到:

  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正式發布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942人),廣東共有58人入選,東莞有4人,其中中堂鎮的馮沛朝師傅,以“龍舟制作技藝”名列其中。此前,馮沛朝是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能力水平,保護和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和旅游部組織開展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經推薦申報、材料復核、專家初評、社會公示、評審委員會審議等程序,確定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942人)。根據《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新入選省級或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實行一次性獎勵,市財政獎勵金額為國家級20萬元、省級10萬元。

  馮沛朝,1956年出生于龍舟造船世家,父親馮懷女(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65年至1970年,馮沛朝一邊讀小學,一邊跟隨父親游走于各村,協助造船,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對造船工作有了認識,學習原理并懂得木船、農艇的手工制作基礎,對日后自己建立造船廠和龍舟制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作為馮家的第五代傳承人,馮沛朝自小隨爺爺馮桃和父親馮懷女下鄉造舟艇,小學畢業后專心隨父親為珠三角周邊各村制作龍舟。50余年的鉆研打磨,馮沛朝繼承了父親及家族世代造船的經驗技藝,并對龍舟相關的傳統民俗和儀式有深厚的了解。他制作的龍舟工藝精細,船型線條流暢,船頭破水好,船尾消水好,很受歡迎。由于其制作的龍舟吃水淺、扒水快,深受人們的追捧喜愛,其龍舟遠銷周邊市鎮,馳名他鄉。

  從選料、做底骨、釘蝴蝶底、反底起水、釘轉水旁、做花旁、做大旁、安龍腸、上桐油灰到安龍頭龍尾,馮沛朝獨立執尺,掌握了100多道完整工序,貫穿其中的彈墨斗線更是其“絕活”,技術嫻熟,力度得當,彈線勻速,筆直而準確,如今在中堂的龍舟制作中鮮少有人掌握。馮沛朝所做龍舟一直保留著傳統的味道,不改傳統工藝流程、不改尺寸、不改原材料。中堂的“大頭龍”其主要特點為:1.是典型傳統龍舟,即“大頭龍”。龍骨是由1條大杉合制成,總長為26米,龍腸分為三節用坤甸木做,龍頭用人工雕刻而成。2.所做龍舟重量較輕,吃水淺,速度快。3.所做龍舟材料一般為松木或杉木。4.龍舟結構簡單,適應于比賽和便于維護。5.龍舟線條流暢,造型優美。6.龍頭高翹,船身狹長。7.龍骨只需一塊長木。馮沛朝制作的龍舟也是各鄉鎮里質量最好的,木料上乘,不偷工減料,每一個工序都一絲不茍,并且其制作的龍舟在尺寸與設計上進行改良,3塊旁板使得船體吃水淺,行進快,年年都能在龍舟競渡上奪魁。

  從少年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師傅,馮沛朝制作了500多條大龍舟,培養了10多名優秀的龍舟制作技術骨干,制作的龍舟所獲大小獎項不計其數。他所制作的龍舟銷往增城、中山、惠州、香港等地,為水鄉文脈的延續貢獻了重要力量。

  隨著非遺保護和傳播意識的普及,馮沛朝又積極投入到龍舟文化的活態傳承中。自2010年起,他延用傳統大頭龍的制作工序,制作等比例縮小的精美龍舟工藝品,廣受群眾喜愛;同時促進文旅融合,線下參加非遺墟市,線上開展直播和公開課,廣泛推動了項目的社會傳播。


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_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