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開行政區劃_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頁面,本頁面是由15個視窗區共計15個區域組成,操作幫助請按Alt加問號鍵。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 首頁 > 街鎮 > 中國東莞中堂鎮欄目 > 概況 > 行政區劃
湛翠村
  • 2018-10-15 02:13
  • 來源: 本站
  • 【字體:    打印
  • 分享到:

湛翠村位于中堂鎮東部,莞城西北部11公里,東鄰三涌、南鄰鳳沖,西鄰袁家涌,北至“小北?!?,西距107國道4公里,鎮中潢公路、市北王公路貫穿東西。全村總面積1.7平方公里,2019年底,轄下8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670人(其中袁姓村民約占總人口的59%,張、劉、李、曹等四姓氏人口,均各約占10%,還有黎、陳姓共30余人),外來人口915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南宋建炎元年(1127),曹氏、王氏族人為避荒亂,先后從南雄珠璣巷南遷,定居此地。村邊有大河由觀音廟通至牛牯洲(今屬高埗保安圍),河水清澈,岸上樹竹蔥蘢,先人遂于宋孝宗年間(1163-1164)改村名為湛翠。元至順年間(約1330),袁氏族人袁德進由袁家涌西亭坊遷于湛翠涌口坊(即聯隊)。洪武年間(1368-1398)王氏族人遷徙,不知去向,留下地名王屋基。明宣德初年(1426)袁氏第十一代孫袁密(號素庵),由袁家涌西隅坊遷至湛翠東隅坊(原名墩厚坊,又名蒼前坊)定居。劉氏族人于清康熙元年(1662)由峽口柳頭村遷入。張氏原居莞邑博夏,清乾隆年間(1736-1795),族人到湛翠收取田租,見此地風景優美,隨后攜家眷定居村西,后稱張屋坊。之后新田村李氏歸湛翠管轄,形成曹、劉、袁、張、李五姓定居于一河兩岸之局面。

民國37年(1948)湛翠屬第六區永寧鄉第十一保,1950年10月27日成立中堂新四區,湛翠屬新寧鄉。1950年成立農會。1952年成立三湛鄉,實行全面土地改革運動(土改)。1953年成立生產互助組(即初級社)。1954年10月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改為高級社。1957年開始大躍進,提出千斤產、萬斤薯口號,實行農田密植。1958年成立中堂人民公社第七營(袁家涌、鳳沖、湛翠)即中堂人民公社三聯營。1958年底成立中堂人民公社湛翠大隊。1966年全國開展“文化大革命”。1967年成立中堂人民公社湛翠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撤銷革命委員會,改為中堂公社湛翠大隊。1983年初實行分田到戶。1984年9月成立中堂區湛翠鄉人民政府,1987年湛翠鄉改為湛翠管理區,1999年成立中堂鎮湛翠村委會(主任實行民選)。2014年1月成立黨工委。

二、經濟狀況

  湛翠村以農業為主,1958年湛翠隸屬中堂公社第七營,轄三個連、九個排。同年底撤銷營連排,改稱為湛翠大隊,轄九個生產小隊。1970年第6與第7生產小隊合并,成為聯隊。1978年統計,湛翠大隊轄8個生產小隊,共399戶1704人,有耕地面積1551畝,當年糧食種植面積1277畝,年畝產803公斤(雜優水稻),總產量1025噸;全大隊有耕牛58頭,飼養生豬1235頭,水產品9.85噸。改革開放以來,湛翠村大力改善投資環境,招商引資,發展外向型工業,農產品產量逐年減少,到2008年,全村耕地面積銳減至891畝,糧食產量166噸,農業產值165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30686萬元的1.5%。

  1956年湛翠村建起一座紅磚土窯,年產150萬塊紅磚。1963年湛翠建起第一間電站,開始用電機碾米逐步普及用電照明。1965年成立湛翠醫療站,利用觀音廟作為醫療站點。1970年,湛翠村開始發展手工業,成立麻綆廠,從廣州運舊繩回來,洗、拆后梳、紡成麻綆,再運回廣州。1974年建起第一座糖寮。1974年辦起湛翠草織廠,與東莞工藝公司掛鉤,至1978年結束。1974年辦起湛翠榨油廠,1990年結束。1974年辦起湛翠酒廠,至2006年結束。1975年辦起湛翠竹器廠與東莞土出公司掛鉤,至1978年結束。1975年把各生產小隊的魚塘統一歸大隊所有,成立湛翠魚塘組,同年成立湛翠建筑隊,至1983年結束。1977年開展開溝改土運動,把湛翠圍內牛屎涌、城貝涌、九涌、洲丫涌、大海等河涌填塞,改造成良田。新開由東至西,由南至北的現在兩條河涌。建有拱橋9座。當時水泥、鋼筋、經費緊缺,只能用紅磚結構建成。到2000年全部拆遷,建成現在的水泥鋼筋結構平橋。1978年成立湛翠水運隊,有機船8艘,共200多噸位,主要載運紅磚到太平礦出公司,賺取運費,至1983年全部結束。1977年,村建起紅磚輪窯1座,1980年興建第二座紅磚輪窯,1997年拆遷。1980年引進外資,辦起第一間湛翠制衣廠。1983年引進外資辦起永興制衣廠。1987年,村集體與茶山橫江村合資興建茶中造紙廠,廠址設在茶山鎮橫江村,各占50%股份,到2006年中旬全面結束。湛翠水泥廠于1988年興建,2002年停產,湛翠造紙廠(即同力紙廠)于1988年興建,聯興造紙廠于1993年興建,東聯造紙廠于1994年興建。

  近年來湛翠村“兩委”干部想方設法發展經濟,增加村的收入。2010年湛翠村利用市幫扶欠發達村的無息貸款300萬元,與中堂村合作各出資一半,以650萬元購入位于我村南潢路旁的一幢工業廠房。2012年12月利用市優質項目補助345萬元入股中堂鎮供水廠。2014年9月10日利用市優質項目補助173萬元投入信托計劃(2018年轉投中堂潤泰實業),提高村的收益。2017年5月3日利用市扶貧創收項目補助資金720.3萬元入股中堂鎮供水廠。

三、教育、文體

1932年,經袁煦祈提議牽頭,蔣光鼐(當時蔣帶部分同僚駐湛翠近半年)斡旋,由東莞明倫堂撥資興辦袁家涌崇德小學湛翠分校(袁煦祈為名譽校長),抗戰開始后停辦。1950年湛翠小學開辦,但五、六年級要到三涌小學就讀,該校于1960年升為完全小學。1968年湛翠中學(聯中)開辦,與小學同一校園,同一校長管理。湛翠中學在1983~1990年期間辦學成績斐然,不少外鄉子弟慕名入讀。到2002年9月,湛翠中學停辦,學生絕大部分轉到中堂中學就讀。1984年村實施升學獎勵措施:湛翠籍學生考上東莞中學和東莞師范學校的每年獎100元,考上大專和本科的每年獎300元,直到畢業為止(當年教師月薪在50~70元間)。此措施獎勵范圍后有所擴大,覆蓋專、本科、縣(市)重點中學和中專。1987年村投資100萬元建成湛翠學校新校園(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2000年投入30萬元對學校進行全面綠化、美化,使學校獲東莞市綠化委員會頒發的“園林式單位”稱號。2006年在湛翠學校原址改建成中堂鎮第三小學,從2007年2月開始使用,占地面積32816平方米,約49.2畝,可供2800多師生使用。

四、特色村建設

2013年湛翠村被市定名特色村建設,市投資1724萬元把道路、橋梁、欄桿全面升級。工程分為三個標段招標,于2013年底開始建設。特色村建設主要建有牌樓、清風亭、噴泉小公園、觀音廟、森林公園、一河兩岸欄桿,村前道路全面改鋪瀝青,使村容村貌全面升級,并于2014年底交付使用。

  五、農民公寓建設

  為解決村民住房難的問題,2015年底,我村以自籌資金的形式,公開招標,由承建商帶資建設農民公寓。公寓共兩幢,每幢17層,規劃總面積是11042.6平方,占地面積3346平方,其中建筑面積是33127平方,容積率為3.00。于2017年竣工并交付村民使用。

  六、水閘的建設

  為進一步解決內河涌的水質問題,2017年建設湛翠水閘和新開河涌,于2019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水閘連通新開河涌及村內各條內河涌,大大改善了內河涌的水質問題。2019年,我村以“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為整治目標,嚴格落實“河長制”工作,先后清理門前涌、湛翠涌、城貝涌、張屋涌的淤泥和漂浮物等,同時安排工作人員每天對內河涌進行實地巡察,并完成每周情況報告與制定臺賬,確保內河涌整治取得決定性成效。

http://www.sangco.com.cn/attachment/cmsfile/zhongtang/xzcjs/201505/daofile/05717img237077original.png

?


http://www.sangco.com.cn/attachment/cmsfile/zhongtang/xzcjs/201505/daofile/05510img237078original.png

?


http://www.sangco.com.cn/attachment/cmsfile/zhongtang/xzcjs/201505/daofile/05285img237080original.png

2022年3月18日

?

?

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_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