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開行政區劃_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頁面,本頁面是由15個視窗區共計15個區域組成,操作幫助請按Alt加問號鍵。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 首頁 > 街鎮 > 中國東莞中堂鎮欄目 > 概況 > 行政區劃
槎滘村
  • 2018-10-12 06:43
  • 來源: 本站
  • 【字體:    打印
  • 分享到:

  一、概況

  槎滘村位于中堂鎮西部,距鎮政府約3公里,面積7.8平方公里,北臨東江干流,與增城新塘隔東江相望,南與下蘆村和馬瀝村隔倒運海水道相望,西與麻涌鎮歐涌村接壤,東面隔橫涌海水道與東向村和斗朗村相望。約始建于南宋寧宗慶元年間(約1195年),由南遷移民及順德漁戶入遷聚居而形成。建村時村莊涌滘環繞,河水碧潔,每當陽光或月色映照時,河面常泛銀光,故立村時取名“艮滘”(“艮”字在當地使用相傳中,音、義均與“銀”同,而與字、詞典中的“艮”有別)。后次第改名茶滘和槎滘。

  二、歷史沿革

  槎滘村位于水網平原地帶,平均海拔僅三兩米。明、清時期屬東莞縣中堂司。民國37年(1948)屬東莞縣第六區永寧鄉第二十七保至第三十一保。1950年屬東莞縣第八區槎滘鄉。1953年屬東莞縣十五區槎滘鄉。1958年屬東莞縣中堂人民公社槎滘大隊。1959年12月-1961年劃入麻涌公社,1962年改回隸屬中堂公社。1983年屬東莞縣中堂區槎滘鄉。1987年,屬東莞市中堂鎮槎滘管理區。1998年屬東莞市中堂鎮槎滘村至今。

  三、姓氏源流

  槎滘村世居村民有黎、羅、陳、黃、周、伍、鄧、劉、謝、麥、盧、倫、鐘、郭、吳等共15姓,其中以黎、羅、陳三姓為主。黎氏因遭受迫害于1195年由南雄遷入,同時期陳氏從順德遷來打魚落戶,羅氏于1250年由南雄珠璣巷遷入。

  四、古村新貌

  槎滘村傳統經營以種植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黃麻、甘蔗、香蕉、番薯等。改革開放初期,村中有紅磚、水泥等工副業。進入二十世紀90年代后,傳統農、副業逐漸衰退?,F時經營行業涉及造紙、制衣、紡織 、塑膠等,占全村工農業的85 %。2015年,槎滘村共有企業22家,私人個體工商戶233 家,集體廠配套設施面積86910 平方米,經營總收入3122 萬元,減少3%;集體總資產3.8億元,減少 6.4%;凈資產2.8億元,增長1.64%;資產負債率25.77%,減少5.93%?,F時,槎滘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

  槎滘村特色農產品有參薯、香蕉等,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魚鮑等。

  槎滘村交通方便,市道中麻公路貫村南部,村道貫村南北。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1988年通自來水,20世紀60年代初通電,20世紀50年代初通電話,2000年初通網絡。

  槎滘村公共設施齊全,有籃球場11個,文化廣場1個,江濱公園1個,老人活動中心1個,農家書屋和電子閱覽室1個,藏書12000冊。

  五、傳統建筑

  1、傳統民居

  槎滘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現存約12座。代表性民居有青磚瓦房,占地面積有720平方米。傳統民居已空置,沒有人居住。

  2、現存宗祠

  槎滘村現存宗祠有黎氏祠堂、陳氏大宗祠、羅氏宗祠、月釣黎公祠、仰直黎公祠、耕云黎公祠。

 ?。?)黎氏祠堂  始建于明嘉靖丁亥年(1527),占地面積約588平方米。楊寶霖語這家祠堂有一個最大的特點:東莞鄉村的祠堂絕大多數門前兩邊各有一個包臺,但槎滘祠堂就沒有包臺,前面是平的。黎氏祠堂于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進行重建。

  在重建的過程中,西側相連的兩座舊祠全部拆去,連同東側的一座舊祠地基,共留下三座舊祠地基,待有條件時,再另議重建。

  重建后黎氏祠堂的全貌是:前進仍是九拱一字排開,中進和后進獨建黎氏祠堂,其余地面連成一個相通的大院,或裁花木,或砌上地板。

  (2) 陳氏大宗祠

  陳氏大宗祠始建于1866年,三開間三進兩廊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積約337平方米,一進博古脊,二、三進龍舟脊,封檐板等木構架雕刻較為精致。2012年8月13日,被東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東莞市不可移動文物”。

  (3)羅氏宗祠

  羅氏宗祠始建于清代,占地約418平方米,三開間三進兩廊合院式布局,抬梁式硬山頂磚木結構,一進博古脊,灰雕精致,二、三進龍丹脊,封檐板等木構架雕刻精美。民國丁卯年(1927)重建。

  (4) 月釣黎公祠

  月釣黎公祠始建于1903年,占地面積約222平方米,三開間兩進兩廊合院式布局。硬山頂,抬梁式梁架,封檐板等木構架雕刻精美。1941年曾在此祠內開辦祟本小學,并成為當時中共槎滘鄉黨組織的所在地及地下活動點。

  (5)仰直黎公祠

  仰直黎公祠始建于明代,占地面積75平方米,單間兩進合院式布局,磚木結構。一進博古脊,二進龍舟脊,硬山頂,抬梁式梁架。

  (6)耕云黎公祠

  耕云黎公祠始建于清末,占地面積約260平方米,三開間三進兩廊合院式布局。一進博古脊,二、三進龍舟脊,硬山頂,抬梁式梁架。首進保存有山水、花草壁畫。

  3、重要碑刻、楹聯、匾額

  (1) 重要碑刻

  槎滘村重要碑刻有《茶滘黎氏族譜序》石碑,黎氏祠堂落成之際,由邑人李希說(莞城人,明進士,南京戶部主事)手書并雕刻成碑,連碑座立于祠堂之內。后經歷了數百年之自然侵蝕,又經歷“文革”期間人為破壞,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此碑字跡已大多模糊不清,現存于黎氏祠堂西南邊角的簡易辦公室內。

  (2)楹聯

  槎滘村代表性楹聯有:“京兆長興族   豫章永盛宗”,作于明代,現存于黎氏祠堂正門前。

  (3) 匾額

  槎滘村代表性匾額有“垂光堂”,書于明代,為湛若水(增城新塘人,明進士,歷任南京吏、禮、兵三部尚書)手書,現存于黎氏祠堂中進大堂。

  六 、族譜家訓

  《黎氏族譜》于嘉慶丁卯年(1807)纂修,民國丁卯年(1927)重修。槎滘村于2009年1月制定槎滘村《村規民約》,作為村民共同遵守的準則。

  七、信仰

  1、民間信仰

  槎滘村有座涌池庵,始建于清代,二十一世紀初重建。村民一般在春節、中秋等節日到庵堂上香。

  八、主要歷史事件

  1、1936年1月16日,位于槎滘村南蓮花凼邊的東莞糖廠建成投產,該糖廠是陳濟棠集團興辦的廣東六大糖廠之一,引進捷克設備,設計日榨蔗能力為1000噸。

  2、1938年10月31日(農歷九月初九),槎滘村民上墳祭祖,隔江新塘四望崗的日軍發炮,炸死、炸傷村民各1人。

  3、1958年7月,在人民公社成立前夕,惠陽地委主持一次東江兩岸大評比,參評的主要是東莞縣和增城縣,東莞縣以中堂區的槎滘高級社為代表,增城縣以新塘區的甘涌高級社為代表。生產大評比告一段落,惠陽地委給雙方都頒發一面錦旗,以示嘉獎和鼓勵。

  4、1964年槎滘村辦起中堂地區第一座紅磚輪窯,被林若譽為“東江第一窯”。  

  5、1992年7月,槎滘村黨支部組織人手編寫?槎滘村志?,歷時兩月稿成,約6萬字,村自行編印,內部發行。該志為中堂地區史來第一部村志,雖篇幅較少,但較真實記敘了不少村中往事。


  九、掌故傳說

  1、改村名

  相傳明朝期間,兵部尚書湛若水到艮滘探婿,品茶時偶然打破了茶杯,便隨口而言“茶滘”,于是村人改村名艮滘為“茶滘”。其后兵荒馬亂,民不聊生,村民認為“茶”字不利,遂合議改“茶”為“槎”,“槎滘”一名于是沿用至今。

  2、“槎滘參薯”

  傳說清末槎滘村洪村口(土名)蓮花凼邊,有一塊約70平方米的土地,地上種出的一種薯與眾不同,蒸煑煲燴俱佳,入口松化,甘香軟滑,餐后齒頰留香。更神奇的是這種薯挖出來或不經心折斷,只要把斷口照原狀按緊接駁,斷口很快消失,整條薯象沒有折斷過一樣,完整如初。鄉人給這薯起了一個動聽的名字:參薯,意思是此薯堪比參芪。后來,這塊土地受江水沖刷,漸漸消失,鄉人便移植到別的土地上。移植后的參薯,雖然失去了可接駁如初的神奇功能,其他的優質特點,仍還基本保持。此后數十年中,槎滘這一名優特產,馳名省港澳,在廣州肉菜市場上擺賣,檔主特別標明“槎滘參薯”品牌。

  3、蓮花凼

  相傳清代末年,槎滘鄉東南角的三條河道(橫涌海、中堂水道、倒運海)交匯地方的水面上,出現了一朵石蓮花,離出水面約1米,遠看就像真蓮花一樣,玲瓏剔透,蔥翠欲滴。那朵石蓮花,早上有朝霞映照時,鮮紅艷麗,中午陽光暴曬時,花瓣會羞垂,傍晚花瓣又會重張,月夜下則顯得冰清玉潔,一天24小時內,會隨著陽光、月光的不同,呈各種不同的顏色,因此人們也就把這一大片水面稱作蓮花凼。自從出現了石蓮花,這“蓮花凼”也神得出奇:每當凼里的水成泡狀濺起,風暴或洪水就會到來,水的泡狀越大,風雨就越大,十分靈驗。當地百姓把這石蓮花視為神花,無人敢對它褻瀆,當地農婦和四鄰村落善男信女,每逢農歷初一、十五,都向蓮花焚香膜拜。民國21年(1932),民國政府在這里興建東莞糖廠,曾聘請外國人當工程師,石蓮花被一英國工程師毀去。石蓮花被毀后,蓮花凼的水再也不會預兆天氣,而“蓮花凼”一名,一直相傳下來。

  十、主要人物

  陳廷鋒 ,生卒年不詳,宋末進士。

  黎念葵(1567~不詳),明隆慶年間進士。

  黎時 ,生卒年不詳,明隆慶乙榜進士。

  黎玉華,生卒年不詳,明嘉靖甲子舉人。         

  黎噓之,生卒年不詳,明天啟甲子舉人。

  黎光龍,生卒年不詳,明天啟丁卯舉人。

  黎惠中,生卒年不詳,清宣統己酉舉人。

  黎同(1894~1930),又名乃同,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職至團長、順德縣公安局長、西江統領(相當于旅長)。在粵桂軍閥爭斗中被殺。

  黎善余(1902~1963),又名黎福慶,花名崩口慶。中堂淪陷期間,任日偽聯防大隊長,擁有武裝隊伍200多人,在中堂、麻涌所占據的地盤中,每造每畝勒收禾花谷50斤,有中堂土皇帝之稱。后逃往香港。

  黎  浩(1903~1944),中堂淪陷初期,是黎福慶的副手,后來在黎福慶隊伍中拉出一部分武裝力量,另招一部分散兵,投奔國軍劉棠團,任第三營營長,民國33年(1944)秋,在中堂墟看粵劇散場時被刺殺。

  黎 云(1916~2010),槎滘第一任支部書記,1944年參加東江縱隊,后隨東縱北撤,先后三渡黃河,參加華東三大戰役。1948年11月參加淮海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萬山水警區科長,轉業后調任廣西靈山縣檀墟中學任黨支部書記。

  黎秉衡(1928~  ),原廣州暨南大學骨科主任醫師。1964年,完成我國(也是世界)首例斷腳再植手術,創立高墊胸俯臥位推拿醫術。從醫30余年間,經手治療病傷18000余例,名馳省、港、澳。

  溫  池 (1944~   ),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高胡演奏家,原東莞縣粵劇團副團長、廣東省曲藝協會第五屆副主席。先后創作了《徘徊》(獲廣東省樂曲創作一等獎)、《水鄉組曲》(《水鄉行》、《水鄉樂》、《水鄉戀》、《水鄉情》)和《盼》等作品。

  羅治偉(1950~   ),祖籍槎滘村四坊(新涌),小學初期就讀槎滘小學, 1974年由香港移民瓦努阿圖共和國。1998年,被委任為瓦國駐北京名譽領事。1999年,奉命在北京建立瓦國駐北京名譽領事館,并常駐北京。2005年,任瓦努阿圖共和圖首任駐中國特命全權大使。

  黎達潮(1966~  ),廣東機械學院管理工程系本科畢業,曾任中堂鎮委副書記、鎮長、東莞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市委秘書長,現職東莞市交通運輸局長。

  尹錦壽(1914~1943),東江縱隊戰士,1943年冬在東莞大嶺山作戰犧牲。

  黎錫培(1922~1944),東江縱隊戰士,1944年5月在東莞黃江作戰犧牲。

  黎容燈(1920~1950),  革命烈士,1946年參加地下工作,1950年在東莞中堂槎滘北街被土匪殺害,犧牲前是中堂槎滘一坊村干部。

2022年3月17日

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_中國東莞中堂街道欄目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