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蘆村位于莞域西北部,在中堂鎮墟西南方約3.5千米處,東面隔河是東向村,西面是馬瀝村,南面隔河是望牛墩鎮官橋涌村,北面與東莞糖廠和槎滘隔河相望,下馬四公路貫通全村。1959年特大洪水災后,在東丫(土名)筑大圍;1960年成立新民大隊 (包括下蘆、馬瀝、四鄉);1961年新民大隊“分家",成立下蘆大隊。全村總面積1.2平方公里,轄下6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370多人,外來人口600多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下蘆村立村于清高宗乾初(約1736年),當年吳、張、何、胡、楊五大姓氏的祖先在此立村,取村名為“廈村”。隨著生活改善,原來居住的草棚開始逐步改建為磚房,并取名“夏廬”。到乾三十四年(1769年),有錢的村民損資建宗廟,合議改村名為“新寧梓”(又名新溪),意思是居住在安寧的新家鄉。再到后來,因地形似葫蘆,便改村名為下蘆并沿用至今。村民中有吳、張、胡等共12個姓氏。
二、經濟狀況
下蘆村的糧食作物主要是水稻,經済作物以香蕉為主。1978年村建成第一座建材廠(紅磚輪窯);1988年建下蘆粉廠,日產能力8噸;1992年村建成15000平方米廠房;1993年建下蘆水泥廠和建材三廠。2002年全村企業及個體戶總數為27個,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鴻業造紙廠”(1992年投產,占地50多畝)和“威亮洗滌有限公司”(1998年開業,占地面積150畝)。
2014年度村集體經濟保持健康持續發展,經濟實力進一步增。2014年度經營收入442萬元比2013年的414萬元增長6.76%,經營性支出185萬元,2014年經營純收入257萬元,純收入比2013年的194萬元增長32.47%。2014年非經營性收入127萬元,非經營性支出共359萬元。2014年收支結余25萬元。資產負債方面:2014年總資產3870萬元比去年增加439萬元,增加12.8%;總負債1543萬元較去年增加82萬元,增加5.61%。
2015年度經營收入465萬元,經營性支出164萬元,經營純收入301萬元,非經營性支出共387萬元,其中:公益福利費284萬元。
2016年度經營收入449萬元,經營性支出131萬元,經營純收入318萬元,非經營性支出共350萬元,其中:公益福利費245萬元。
2017年度經營收入465萬元,經營性支出131萬元,經營純收入334萬元,非經營性支出共326萬元,其中:公益福利費216萬元。
2018年度經營收入526萬元,經營性支出94萬元,經營純收入432萬元,非經營性支出共374萬元,其中:公益福利費260萬元。
2019年度經營收入570萬元,經營性支出111萬元,經營純收入459萬元,非經營性支出共441萬元,其中:公益福利費324萬元。資產負債方面:2019年總資產5985萬元與2018年對比增加81萬元,增加1.37%;2019年總負債1556萬元與2018年對比下降105萬元,下降6.32%。
三、教育、文體
下蘆村民國期間有私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下蘆小學于1950年開辦,1988年村撥款125萬元重修學校。下蘆小學后改建為下蘆村委會,于2019年獲批改作中堂鎮第四幼兒園?,F下蘆村小學生到中堂鎮第二小學讀書,有專門的校車接送。
下蘆村聯合各界力量等集資金,投入4萬元完善村警務室的建設;投入8萬元整治村內的綠化和環衛環境;投入30萬元重修農貿市場、道路修整;投入40萬元,新建文化廣場、搭建舞臺與兒童樂園。近年來,下蘆村加大投資力度,進一步改善村內治安和生活環境;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給群眾營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生活環境:投入52萬元建設兒童樂園及燈光球場;投入47萬元建設休閑公園;投入83萬元建設橋梁、河岸棧道和種植樹木;投資83萬元建設主干次道路;投資8萬元建設沿岸護欄,保障群眾的生命安全。
在鎮委、鎮政府的扶持和領導下,下蘆村積極開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榮。2012年被選為林業生態文明村;2017年被評為“東莞市文明村(社區)”、“全國首批綠色村莊”等稱號。
2022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