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瀝村位于東莞市的西北角,隸屬中堂鎮,常住人口2065人,新莞人700多人,總面積1.89平方公里,其中:住宅區0.33平方公里,工業區0.3平方公里,耕地區0.61平方公里,水面面積0.65平方公里,南與望牛墩隔中堂水道相望,北與麻涌、槎窖隔潢涌海相望,東鄰下蘆村,西鄰四鄉村,馬瀝村是典型的水鄉河網地帶,轄區內河道縱橫交錯,地勢較低,土地肥沃,是一條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村莊。
馬瀝是一個獨立的中心村,建村大約在1872年前,馬瀝原名為漕溪(有漕溪學社石匾為證),后因村的地貌似一駿馬在東江邊臥槽瀝水,故取名馬瀝村至今,馬瀝村共有15姓氏(以男丁算),其中,以梁姓和徐姓最大,建有梁氏和徐氏宗祠。早期,在改革開放之前,馬瀝村以盛產香蕉、水稻著稱,另外還從事家庭作坊式的經營,主要產品為稻草蒲團。
馬瀝村位于中堂鎮西南部,是東江支流的一塊沖積地,緊靠東江出???,地勢較低,屬東莞西北部水鄉平原,地勢開闊,地形平坦,地面標高多在1.5米至3米之間,馬瀝村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溫差振幅小,季風明顯,年均氣溫為21.9℃,極端最高溫37.9℃,最低溫1℃,年平均降雨量為1687㎜,雨季4至9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的86%,平均每年有暴雨天氣2.9天。
改革開放以后,馬瀝村改善投資環境,筑巢引鳳,吸引“ 三來一補”企業和“三資”企業來村落戶;村里的建材工業也得到很快發展。1993年,興建5座紅磚輪窖。至2002年,尚保留3座。2008年,全部磚廠停產并被拆除。1994年,村興建水泥廠1家,于2000年拆除。1992年,村建立占地面積10多平方米的“馬瀝工業區”。2019年,全村企業及個體戶總數為74家,其中工業企業25家,村本級資產總額為13296萬元,村級可支配收入1784萬元。
馬瀝村群眾文化活動底蘊深厚。馬瀝村的龍舟、籃球、游泳等活動相當活躍。2001年,馬瀝村獲第五屆市運會龍舟賽第四名、鎮龍舟賽第二名;2002年,獲第一屆石龍杯龍舟賽第六名、鎮龍舟賽第二名;2003年,奪得第二屆石龍杯龍舟賽傳統龍第二名;2004年,奪得中堂鎮龍舟賽第一名;2005年,東莞國際龍舟邀請賽分別奪得傳統龍和標準龍雙冠軍;2006年,奪得中堂龍舟賽第一名和首屆全國龍舟之鄉龍舟爭霸賽250米冠軍;2006年8月,馬瀝村龍舟隊代表國家出征加拿大,奪得世界龍舟俱樂部錦標賽2000米第三名;2007年9月,在南海九江舉行第二屆全國龍舟之鄉爭霸賽中,馬瀝村龍舟隊奪得250米和1000米直道競速第二名,500米第三名的好成績;2008年6月,奪得中堂鎮龍舟錦標賽甲級組第一名,實現“三連冠”;2010年第二名;2012年鎮龍舟錦標賽第四名,2015年鎮龍舟錦標賽第三名。 籃球運動一直在鎮的前三名之列。我村籍蹼泳運動員陳小平獲得多項世界賽冠軍并三破世界紀錄,2003年廣東省貢獻獎。2004年獲廣東省突出貢獻獎。2005年獲廣東省貢獻獎。2005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榮譽獎章。2005年獲國際級運動健將。2006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榮譽獎章。2016年我村籍學生梁兆殷全省文科前10名,被清華大學錄取。
2005年11月,被評為市“村名自治先進村”。2007年,被評為市“無‘黑網吧’”達標村。2007年7月,被評為市“固本強基工程市級示范點”;同年12月,被評為市“文化建設達標村”。2008年1月,被評為市“文明村”;3月,被評為“市衛生村”;4月,被評為市“科普社區”;2011年3月被評為“東莞市環境優美社區” ,12月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2017年12月被評為“東莞市文明標兵村”。
近年來我村以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嚴格按照農村城市化的要求和上級政府的部署,堅持黨組織帶村、主導產業強村、發展教育興村、生態家園建村的發展方略,通過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和資金投入狠抓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社會管理和農村環境建設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我村深刻認識到:綠化美化環境是提高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為了加快綠化步伐,建設生態綠鄉,近年來,我村大搞綠化,遍植樹木花草,見縫插綠,把一塊塊閑置地改建成綠化悠閑小公園;大力宣傳綠化,提高村民綠化意識,積極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建立了“義務植樹登記卡”,義務植樹盡責率達95%,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我村綠地面積達41.5公頃,綠地率為34.1%,綠化覆蓋總面積50.32公頃,綠化覆蓋率達38.6%。全村有大小公園、廣場3個,面積6.45公頃,道路可綠化總里程1.24公里,綠化里程達1.13公里,綠化率95.6%。
202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