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涌村位于中堂鎮中部,東、西、南分別與湛翠、吳家涌和鶴田村相鄰,北臨東江與增城大墩村隔江斜相對望,江岸線長2千米,東西走向的北王公路和南潢公路分別在村的南北面貫穿而過,西距107國道2千米,全村面積為3.98平方公里。袁家涌村轄南汴、西隅、北汴、西亭、一甲、新村、新灣、大墩屯8個村民小組,至2019年底,戶籍人口1740戶,共6093人(其中袁姓4700多人,呂姓500多人,其余莫、毛、李、黎、陳、洪等姓800多人),外來人口4000多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袁家涌立村初叫沙亭鄉。據《袁家涌袁氏大司馬族譜》記敘,袁家涌袁氏始祖叫袁臻,號澤庵,江西籍,宋光祿大夫大司馬,配何氏生二子弘道和弘德,于1127年棄官攜眷遷居南雄。相傳南宋一胡姓王妃因得罪皇帝而化名逃走至南雄,被一鹽商收納為妾,后被一仆人上告,受理的官府怕犯“知情不報罪”便借口有人作亂而派兵大肆捕殺,胡妃走投無路投井自盡(南雄古道邊元代所建“胡妃井”尚存)。為避官兵捉殺,南雄珠璣巷百姓因此而出逃的有33姓共97戶人家,袁臻亦因此南下至東莞阮涌。袁臻的次子弘德,字懿文,官至宋貴州團練副使,配安氏,生有6子,長子袁玧生于1190年左右。袁玧,字廷玉,宋奉政大夫,配夏氏,生一子后,約于宋寧宗嘉定年間(1208年~1224年)遷到沙亭鄉定居。
在袁玧遷來之前數十年,沙亭鄉已有蔡、馬等姓,村民散居于蔡屋基、榕樹基、上墩一帶,以此推算,袁家涌應于南宋光宗紹熙年間(約1190年)已立村。袁玧定居后子孫繁衍迅速,村中袁姓人口比例逐漸大增,沙亭鄉便改名為袁家涌。
二、經濟狀況
袁家涌村在20世紀60年代建有土磚廠2間,碾米機1條、服務站(打鐵、斗木)和衛生站各一個,解決群眾生產、生活所需。70年代辦起玻璃廠、農科站、麻線廠、油廠、糖廠、塑料廠等。1976年建成村第一座輪窯,淘汰了土窯,1978年建成第二間輪窯,村收益年純利近30萬元,集體經濟日益壯大。1979年建成全鎮第一間自來水廠,改善了村民的飲水衛生條件。1979年興建全鎮第一間水泥廠,后又建有紙袋、飲料廠等,全年總收入約40~50萬元。
1983年落實聯產承包責任制,村的磚廠、水泥廠及其他企業全面實行承包制。1987年袁家涌村玩具廠建成投產。隨著民營企業迅速發展,1994年水泥二廠、水泥三廠、再豐紙廠、祥興紙廠相繼建成,村委會均占有股份,經濟效益逐年增加,1994年村總收入達400多萬元。
2001年投資建成夾板廠,2002年,袁家涌有造紙業、紙箱加工業、制衣業、五金加工業等企業88間,工業總產值為7560萬元,村本級資產總額為4394萬元,農村人口年均每人收入從1980年的400元/人增至2006年8000多元/人。
2003年淘汰水泥廠,營造北海仔造紙產業園,并建有建航紙廠、摩托車廠、順盈鋼貿公司、管樁廠、硅油廠等民營企業。2004年村委會引進建成金源鋼材市場,總面積為266600平方米,成為袁家涌村的龍頭企業,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300多萬元收入。袁家涌村為了使金源鋼材市場提升檔次,不斷做大做強,于2010年由廣州華記和廣州寶能兩家鋼材龍頭企業共同承包管理經營,每年為村集體帶來集體收入400多萬元。轉型后,金源鋼材交易市場的經營模式從低檔次的鋼材加工工序向鋼材銷售貿易轉變,完全符合中堂鎮委鎮政府“以產業升級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同時,2013年東莞市寶能鋼貿公司建成運營,年產值超10億元。
隨著袁鶴大道、規劃一路和湛鳳路的建成,袁家涌村周邊道路暢通,我村的工業發展將有著極大的潛力,集體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2019年村集體資產12345萬元,經營收入1176萬元,經營純收入680萬元。2019年我村在中堂鎮委、鎮政府的帶領下和領導下,緊緊圍繞“智能 創新 生態”這一戰略部署,成功引進東莞市制糖廠有限公司、東莞市環保新能源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福創科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三個重點項目,總投資約35億元,總占地面積262畝,選址袁家涌新村、一甲、北汴村民小組地塊。三、教育、文體
袁家涌第一所小學“崇德學?!保ㄋ搅ⅲ┯诿駠?8年(1929年)創辦,抗戰開始后停辦。1950年“新寧鄉小學”(完?。╅_辦,鶴田、鳳沖和吳家涌的小學高年級學生亦到此就讀,這種狀況延續了十多年,1958年改名為“袁家涌小學”。1968年袁家涌聯辦中學開辦,與小學同一校園、同一校長、同一個領導班子管理。因校園過于窄小,活動空間不多,于2002年村投資并發動村民捐資共243萬元(其中袁運南1人捐資50萬)建成了新校區?!霸矣繉W?!薄斑\南教學樓”由黎桂康題寫。2006年由于全鎮實行聯合辦學,袁家涌學校命名為“中堂鎮第四小學”,由袁家涌、吳家涌、鶴田三個村聯辦,外村學生實行校車接送;另外,中堂鎮實驗中學又坐落于我村新灣,兩所學校師資雄厚,設備齊全,環境優美,將為教育培養下一代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新中國成立后,袁家涌村有文娛組,改革開放后,村民對粵劇更為熱情,自行組織粵曲演唱隊。目前已成立西亭、西隅、新灣等3個曲藝隊,平時隊員相聚一起自彈自唱,自娛其樂,或邀請或客串,樂韻悠揚,經年不歇,在春節等大型節假日自發組織編排粵曲節目進行表演,為村民營造更濃厚的節日氣氛。另外,我村有籃球場9個,其中燈光球場9個,每年春節都組織村內大型籃球賽,活躍群眾的籃球熱情;村內又有龍舟10條,在農歷五月為村民劃龍舟“趁景”提供方便,同時組織村民參加每屆中堂鎮龍舟比賽,在2012年中堂鎮男子甲組龍舟賽中我村獲得了第二名的優秀成績。
四、文物古跡
袁家涌有座福慶橋,建于1800年(嘉慶五年),位于村西南河面上,由鄉紳袁泰來(南汴坊顫軒祖后第十九世祖)倡議,村民捐款集資營造(見陳伯陶主編東莞志卷二十第八面)。福慶橋為三孔石橋,長21米,寬2.8米,孔徑中間5米,兩側4米,整座橋是用麻石鑲砌,橋面鋪砌長條麻石,中央部位每條麻石寬70厘米,厚65厘米,長5.5米。漲潮期間橋底離水面2.2米?!案c橋”三字雕刻在橋欄外面正中,一邊用楷書,另一邊用篆書。內面兩邊各雕刻著騰龍、麒麟、祥云等吉祥物,結構合理、造型優美。當時曾有鄉民稱贊說“縱有茶山東岳廟,不如袁家福慶橋”。
當時,福慶橋是連接吳家涌、東泊、新舊鶴田各村的交通紐帶。適逢過年過節,村中大戲登場、戲船、小艇,戲迷、親友簇擁而至;橋下河水清澈,岸上綠樹成蔭,“千株翠竹迎歸鳥,幾家農舍冒炊煙”,和諧水鄉的大自然景觀與鄉民的熱鬧氣氛相映成趣,如入丹青。200多年過去了,雖然福慶橋四周的環境不斷在改變,但福慶橋依然屹立在袁家涌村內,是中堂鎮現存最古老的石橋。
202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