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村位于莞城西北11千米處,東面與中堂村相鄰,南面、西面與東向村相鄰,北面與斗朗村相鄰。2014年村總面積0.7平方千米,轄下仁壽坊、洪門坊、集橋坊和友仁坊四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131人,外來人口5300多人。是廣東省衛生村、東莞市文明村和革命老區。
一村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中麻公路由東至西橫貫于中麻路商業區,商業區內醫療、幼兒園、學校、購物商場、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社會管理規范,治安狀況良好,具有發展經濟、文化的良好條件,可通過中堂鎮新興路、中興路、振興路通往107國道,是中堂鎮中心區商貿和第三產業最興旺之村。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南宋考宗隆興元年(1163年),福建莆田人陳哲庵拜四品奉義大夫佐侍郎,官游至東莞,在村的北角定居下來并定村名為小東向,十世陳脈川于元代文宗天歷二年(1328年)立宗考哲庵祠(即現在陳氏宗祠)。陳氏占全村人口總數99.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小東向改稱一村。
二、經濟狀況
村主要收入來源是廠租及鋪租,有中新廣場商業圈,轄區內民營企業及個體戶總數為527個,2019年村本級資產總額為11818萬元,總收入1894萬元,純收入1743萬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一村村1980年全村鋪設了自來水管,1990年拆舊木橋建水泥橋6座,鋪了8米寬的水泥大道600米,1996年興建了涼亭4座、老人康樂中心、燈光球場、文化中心和中心演藝臺,2001年重建陳氏宗祠,2005年將村內所有街道、小巷全部水泥硬底化,2000年實行專人定時、定點上門回收村民日常生活垃圾,2012年投資650萬元建設了本村中堂角健身娛樂休閑公園,公園內建有燈光籃球場、燈光羽毛球場、燈光網球場,健身路一套及各種觀光樹木33種600多棵。
一村村在1999年成立了村業余曲藝隊,2006年11月13日村曲藝隊代表鎮參加東莞市首屆“粵劇小戲”比賽,獲銀獎和組織獎,2007年10月23日代表鎮參加“東莞市第三屆老年文化藝術節”粵曲比賽,獲銅獎,2011年11月代表鎮參加東莞市第五屆老人文化節粵曲比賽獲銀獎、樂器比賽獲銅獎。
1964年村在仁壽坊興建了一村小學,1991年一村小學撤銷,村民子女到中心小學就讀,從1992年開始,對每學期期末考試在本年級中取得前三名的學生分別獎勵500~300元,從1995年開始,實施升學獎勵方案,對村民子弟每年在高考中考上大專、本科的,一次性獎勵5000元/人;考上全國十大重點大學的,一次性獎勵20000元/人,60歲退休村民每月補貼50元,70歲每月補貼100元,80歲每月補貼150元,90歲每月補貼350元,100歲以上每月補貼1000元。
202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