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涌位于中堂鎮中部,總面積3.4平方千米,距鎮政府3.5千米,距離107國道1.2千米,省道S120北潢路段從村北經過,村南有市道南潢公路穿過。東接袁家涌村,南接舊鶴田村,西鄰東滘灣和寧坊村,北臨東江干流與增城大墩村隔江相望。實際耕地面積900畝,轄9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2957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北宋名臣居厚(1038~1114年),字重本,號敦老,江蘇無錫縣梅里村人,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官居光祿大夫。后來居厚見宋徽宗不理朝政,多次力諫無效,便辭官歸故里,然后攜全家遷到廣東省南雄,是吳氏入粵始祖。居厚生有七個兒子,北宋末年由于金遼南侵,兄弟7人由南雄遷至廣州合同場。之后,居厚第五子最公(號十九君),字潛軒,娶黎氏,生二子啟明和啟存,約于南宋高宗(趙構)紹興十八年(1157年)由合同場遷至此地,定村名為吳家涌并在此建祠堂。
二、經濟狀況
吳家涌自古以來一直以農業生產為主,經濟收入很低。新中國成立以后,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糧食生產逐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改革開放后,不斷改善投資環境,發展外向型工業,興辦過紅轉廠、水泥廠,到2000年合資興辦造紙廠至2015年按市要求引退。2019年熱電聯產項目正式動工,極大地增加了村組收入,提升周邊土地價值,強化發展動力。目前經濟收入以物業出租,經營農貿市場等為主,2019年總收入2092萬元。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吳家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有私塾2間,1950年吳家涌小學開辦,但只有四年級,高年級學生則要步行至袁家涌小學上學。到1962年,吳家涌小學建立,校址在吳家涌祠堂,小學生不用出村念書。1986年,村投資125萬元建成新校園,占地面積5834平方米,建筑面積3080平方米,1969年吳家涌曾辦過聯中,到1983年撤去,小學生畢業后到中堂中學上學,為方便學生上學。村于2002年撥款36萬元購置校車2部,早、午、晚負責接送,2008年9月轉到中堂實驗中學上學。2006年全鎮實行聯合辦學,吳家涌小學與周邊幾條村小學合拼成中堂鎮第四小學,該項目我村共投資559萬元。從1998年至今,每年對考取重點高中及本科的優秀學生頒發獎學金。2013年設立道德講堂,加強對青少年道德教育。2019年成立了吳家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組織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活動,引導村民投身文明實踐與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增強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助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常態化開展,為鄉村振興“塑形”“鑄魂”。
目前,我村建設了新村古樹公園、板橋公園、中心公園以及各村小組建有籃球場等休閑娛樂設施,每年在春節期間舉行男子籃球聯賽、男女混合拔河賽、粵曲,廣場舞表演等文體活動。2009年完善圖書室的圖書電子閱覽配置,圖書室藏書量達5800多冊。2010年“吳家涌曲藝社”正式掛牌成立,給曲藝愛好者搭建一個良好的曲藝交流平臺。2013年成立吳家涌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該中心是中堂鎮首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致力于“打造具有水鄉特色的互助共融綜合性服務平臺。
2014年5月,由鎮公用事業服務中心進行環衛統籌,建立健全清掃保潔制度,加強道路、廣場等公共場所衛生管理;做好村內河道、綠化、古樹的保護,抓好小公園建設,提升了宜居環境;加強社會綜合治理,研究可行方案,在重點地方加裝視頻監控,提升了安居環境。
2019年,吳家涌吳氏大宗祠重建工程按時按質高標準竣工,并于11月2日,舉行了隆重的重光志慶,全村村民、宗親世好、兄弟貴賓歡聚一堂,以賀族內盛事。
2022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