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沖村位于中堂鎮東南部,與萬江街道滘聯村隔河相望,相鄰自然村有湛翠村、鶴田村和袁家涌村,距鎮政府約5千米,面積1.2平方千米。鳳沖村為一級經濟,下轄不設村民小組,2019年末戶籍人口1700多人,流動人口約1000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鳳沖村于清圣祖康熙年間(約1650年)立村,村陳氏始祖因逃荒從博羅縣遷來定居,還有蘇、葉、祁等姓,其中陳姓人口占96%以上。傳說有居民曾見有鳳凰飛,故立村時取名“鳳翀”(翀:向上直飛),后改“鳳沖”。
清朝中后期屬東莞縣中堂司。民國前期、中期屬第六區;民國37年(1948年),屬第六區永寧鄉第十五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10月27日成立中堂新四區,鳳沖屬十四區新寧鄉;1953年,屬中堂區三聯鄉,實行全面土地改革運動(土改);1958年成立中堂人民公社第七營(袁家涌、鳳沖、湛翠)即中堂人民公社三聯營,同年,成立中堂人民公社鳳沖大隊;1983年實行分田到戶,成立中堂區鳳沖鄉;1987年改為中堂鎮鳳沖管理區;1999年起至今,為中堂鎮鳳沖村。
二、經濟狀況
鳳沖村傳統農業經濟以種植水稻為主,盛產荔枝、龍眼、冬瓜、粉葛、甘蔗等。改革開放初期,有紅磚生產、碾米等工農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傳統農業逐步衰退,1996年起逐步引進毛織、制衣、電子、塑料等工業。近年來在市、鎮的大力支持下,在東莞日報社、長安咸西社區、厚街赤嶺社區的幫扶下,鳳沖村通過資金入股鎮優質企業,收取固定回報,不斷壯大集體經濟。
三、文化資源
鳳沖村文化底蘊深厚,鄉賢陳伯陶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高中探花,是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歷任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修等職。其一生著述甚豐,有等身之高,其中以《東莞縣志》最負盛名,東莞志書,以此為最,遠出鄰縣志書之上。得到主編《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的王云五高度贊譽,是研究東莞歷史的主要參考書。村前路有兩處建筑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陳氏宗祠、勝起家祠(陳伯陶故居),東莞市政府并以此作為《陳伯陶史跡陳列館》和《東莞歷史人文傳承基地》。
中堂鎮鳳沖村委會
2022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