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鄉村位于莞城西北部,在中堂鎮墟西南方 6 千米處,是中堂鎮境域最西邊的一個村。四鄉村三面環水,東北面與馬瀝村接壤,西南面與麻涌鎮東太村和新基村隔河相望,南面與望牛墩鎮福安村、朱平沙村隔河相對,轄下有泗涌、東涌、西涌、西華 4 個村民小組,轄區面積4.2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586人,外來人口約600人。
一、經濟社會
目前我村還是以農業為主,村內大部分土地為農保地。農業方面:2015年前以種植香蕉為主,2015年10月后由鎮政府對村內約1200畝土地進行統籌,目前主要由農辦牽頭管理種植水稻,未統籌的耕地仍以種植香蕉為主,另有村民種植花卉,經營花場園林。工業方面:自2002年拆除紅磚窯后,我村經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十幾年間分別引入十多間企業,其中四間為規上企業,目前這些企業均持續經營中;村內有三小場所27間,其中12間商鋪為村的出租物業,均在出租狀態;四鄉村今年積極推動項目招商,配合鎮相關部門順利完成“原奧威斯”地塊統籌,加快產業結構改革,力促村內經濟發展,實現經濟增收。截至2019年12月份,我村組兩級集體經營總收入約971萬元,其中土地出租收入410萬元,鋪租收入31萬元,投資收益481萬元,其他收入17萬元,經營總收入與去年同期對比增加184萬元,同比增幅23.4%,總支出184萬,實現純收787萬元,同比增幅24.3%。
二、自然和人文資源
四鄉村因由泗涌、東涌、西涌和西華4 條自然村組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定村名為“四鄉”并沿用至今。泗涌自然村開村始祖郭德尚(字佐君)原居南沙(今高埗鎮草墩村),于清朝乾隆 18 年( 1735 年)提議遷移并成行,擇今地定居,定村名為泗涌。當年同遷的有 24 人,后因強鄰侵襲及遭遇臺風、洪水等自然災害,同來者都退回南沙定居,唯有佐君堅持不走固守家園 20 余年,之后其子郭樸齋再次組合十多戶村鄰到泗涌,重整村舍,墾土農耕,村莊得以不斷擴大,于 1839 年,村人建郭氏宗祠。 2019年有戶籍人口163戶 526 人。
東涌自然村于清康熙年間立村,有近300年歷史。立村前此地有馬瀝村人居住,為方便耕作,到此建房定居的人多起來,形成村莊,并取村名東涌,定居村民以彭、梁、蕭、黃等姓為早,后陸續有梁、袁、吳、張等姓氏村民從附近遷來,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初期,全村已有 10 多個姓氏。2019年有戶籍人口 290戶916 人。
西涌自然村于清乾隆年間(約 1735 年)立村。自郭氏在泗涌立村后,立村較早的馬瀝村梁氏族人為防止郭族發展擴大地域,便派出部分梁氏族人到馬瀝洲西南端定居,后來其他姓氏也陸續從附近遷來,便形成村莊,取名西涌。民國后期由于社會黑暗,爭權霸地,矛盾激化,終于 1947 年暴發了宗派大械斗(俗稱西涌崩圍),當時人心惶惶,紛紛外出投親靠友,至使村中人煙稀少,一片荒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村民才返鄉重整家園。2019年戶籍人口 296戶991人。
西華村立村于清朝乾隆年間(約 1738 年),立村時僅馮、黎兩家,共 10 多人,馮氏從莞城遷來,黎氏從麻涌東浦村遷來,因當時兩家所建房屋均西向,所以取村名西華。 1740 年李氏一族 70 多人從增城遷來, 1742 年周氏從常平周屋廈遷來,并認定一片風水好地,買地十畝建戶落戶,后人稱此片地方為“周家村”?!拔饔勘绹笔录杏行〔糠治饔咳肆魅?。 2019 年戶籍人口有 355 戶 1101人。
每個村小組均有讓村民祈福的祠堂,其中以泗涌郭氏宗祠較為出名。郭氏宗祠始建于1839年,距今有181年的歷史,是我鎮6大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于1995年進行重修,經重修后文物整體保存較好。
三、鄉村用地及基礎設施
1、土地情況:耕地面積2600畝,其中300畝為水塘;工業用地691畝,其中有300多畝已于2002年后陸續招商引資,引入企業實施生產經營項目,余下300多畝也于今年被鎮政府完成統籌,目前正在等待相關項目開展建設。
2、基礎設施方面:村內道路已實現基本硬底化,我村目前有兩個休閑小公園,5個籃球場,并配套有體育路徑,方便村民開展健身活動。于2018年年初,我村開始建設美麗鄉村項目工程,通過規劃,有計劃地打造特色鄉村,至2019年底,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已全部完成,四個村小組內的河堤景觀護欄、涼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長廊均已投入使用。
四、公共服務方面
1、四鄉村在 1949 年前有私塾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各自然村自辦小學,于 1957 年集中到四鄉大隊開辦四鄉小學,于 1994 年村集資 55 萬元進行重修,在2005年我鎮實行聯合辦學,大樓空置三年后,于2008年我村通過集資重修,改建為四鄉村委會辦公大樓,延用至今。目前村內設綜合服務中心、警務室、維穩工作站、網格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明實踐站等,工作日按正常工作時間開放,為群眾提供相關政務服務。
2、村內設有社區衛生站,方便群眾就近就醫。
五、人居環境
四鄉村村內綠化率高,空氣清新,村民房前屋后隨處可見樹木,供電設施管網齊全,網絡普及率達100%;村內設有垃圾中轉站,垃圾回收壓縮后通過清運公司拉至垃圾焚燒場進行處理;供水方面由鎮自來水公司集中供水,并有整套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不會直接排放到河涌里,保證我村河涌少受污染,水質較好,日常也有專人負責打撈河面漂浮物,河涌整治情況較為理想。
六、鄉村風貌
(1)我村采經其他村并結合本村實際制定了符合我村實情的村規民約,定期開展道德講堂及普法講座教育,提升我村村民的思想品質及行為準則,讓村民遵紀守法,敬老愛幼,保持良好的村風。(2)村內設有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文化配套設施完善(包括宣傳欄、圖書室、電子閱覽室、老人活動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綜合活動室等)。每月均定期放映一期教育電影,每季度開展一場普法講座、更新一期普法宣傳欄目,每年最少舉辦一場戶外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并積極配合鎮宣傳教育文體局,定期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做好相關宣傳教育工作,有效促進群眾精神文明建設。(3)我村群眾喜愛粵曲,村內有成立曲藝社,群眾自發定期開展粵曲交流活動,還發掘了村內一些民間樂手。
202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