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朗社區,位于莞城西北約13千米處,中堂鎮西北部,距離鎮政府3公里,東與東泊村相鄰,南與東向相接,西隔東江支流(橫涌海水道)與槎滘村相望,北臨東江與增城坭紫相對。2020年社區總面積2.56平方公里,戶籍人口2901多人,外來人口7000多人。
一、村名及立村沿革
斗朗立村于元成宗(鐵穆耳)元貞年間(1295年左右),霍姓村祖從山西太原遷入。村東北面的水界就是東江,西傍東江支流(橫涌海水道),這里江面寬闊,江邊多是沖積灘涂,故初名“斗蓢”(“蓢”指沼澤地或灘涂,多用于地名),在康熙年間的東莞志書輿圖中,仍沿用初名。約于清朝中后期才改作“斗朗”并沿用至今。黎姓村民于1489年因經商由潢涌遷入,其后陳、簡、劉、呂等姓均在晚清和民國時期遷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東莞縣第四區新寧鄉。1953年屬東莞縣十五區東斗鄉。1958年,屬東莞縣中堂人民公社斗朗大隊。1983年,屬東莞縣中堂區斗朗鄉。1987年,屬東莞市中堂鎮斗朗管理區。1998年,屬東莞市中堂鎮斗朗村。2004年,屬東莞市中堂鎮斗朗社區到今。
二、經濟狀況
上世紀50年代期間,斗朗建有紅磚土窯1間,生產紅磚和“階磚板”(傳統的地板磚)。1977年村興建了1座紅磚輪窯,輪窯生產至1997年停產。1994年村投資2540萬元興建斗朗水泥廠,年產水泥8.8萬噸,于2004年停產。為了改善投資環境,村投資400萬元于1994年建成長1.2千米、寬53米的“斗朗工業大道”,在槎滘工業園投資200萬元完善“三通一平”,并新建一批工業廠房,如投資677萬元建農批倉庫,年增收60多萬元;投資槎滘工業廠房520萬元,年增收94萬元等。截止2020年6月,該社區經營總收入548萬元,經營總支出397萬元,經營利潤151萬元,非經營性收入59萬元,總資產8805萬元,總負債970萬元,資產負債率為11.02%。斗朗社區黨工委現配備委員6名,其中黨工委書記1名,副書記1名,副主任1名;黨工委下設3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21名。
三、教育、文體及其他
1949年前,斗朗社區有私塾小學1間,1950年斗朗小學開辦,教學樓是原偽警備中隊長霍灼祺的洋樓,教師也住在里面。1968年村興建新的斗朗小學,新校占地2800平方米,1988年擴建,擴建后建筑面積為1076平方米,總投資為35萬元,于2003年新選址建校占地面積10303平方米,投資資金額612萬元,2006年實行聯合辦學,該項目計劃投資434萬元,社區安裝視頻監控系統,對轄區內治安實行全天監控,改善社會治安問題,投入100多萬元建“大塘公園”、“祠堂休閑公園”及老人活動中心,改善村容村貌,群眾休閑活動有了好去處。每年農歷五月初二,是斗朗龍舟景,斗朗社區民間技藝有龍舟制作,形成于</customStartDate><customContent>清末。當年一斗朗籍船匠在南洋漂泊多年后返鄉操業,他吸收了越南、泰國等地的造船優點,把龍舟窄身、減重,大大加快了競渡船速。民國期間,斗朗有“拉鞋線”和“剃頭刀”(真名已不可考)二人,造龍舟快又好,故得此名。斗朗的龍舟制造業歷史長達200多年,為東莞之最。
2008年6月,龍舟制作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霍灼興也于2008年4月獲“廣東省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稱號。
斗朗社區是廣東省革命老區,其中,霍錫熊烈士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一個突出典范。1947年1月26日,霍錫熊同志在惠陽蘆河鄉富美村苦戰中光榮犧牲。為緬懷霍錫熊等4位烈士,富美村群眾在村后背山修建了一座紀念碑。直到1987年4月,中堂鎮人民政府為紀念霍錫熊烈士犧牲40周年,把烈士的骸骨從惠陽縣富美村移葬到他的家鄉斗朗村渡頭。2018年,在鎮委鎮政府及斗朗社區的大力支持下,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提供一個更好的德育教育平臺,投入160多萬經費,將烈士紀念碑進行搬遷置于濱河東路,建設一個占地面積4402平方米的革命烈士霍錫熊廣場。
2018年,斗朗社區公共設施齊全,轄區內共有三間幼兒園,分別:華樂幼兒園、泰興幼兒園、富盈幼兒園;籃球場4個,龍舟廣場1個,燈光舞臺1個,公園1個,老人活動中心1個,體育健身徑1條。圖書室和電子閱覽室各1間,共藏書3000多冊。
社區榮譽
2000年5月,斗朗村被東莞市評為革命老區村。
2010年9月,被廣東省民政廳評為“六好”平安和諧社區。
2017年12月,被東莞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評為東莞市文明社區。
2017年12月,被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評為廣東省宜居社區(四星級)
2022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