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謝崗鎮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一盤棋”思維謀劃,以山水城市融合發展為核心,在規劃藍圖中預留充足的藍綠空間,同時,因土地開發強度低,有良好的生態基礎,加上市里資金和政策支持,謝崗鎮成為全市最有條件建設海綿城市的鎮。在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謝崗鎮更是將海綿元素融入到銀山濕地公園和粵海大道的建設當中,使其成為公園類和道路類項目“范本”。
沁潤城市“綠肺”
濕地公園作為城市的“綠肺”,對改變水質,調節城市氣候起到了重要作用,作為海綿城市概念中不可或缺的細分領域,城市濕地公園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走進銀山濕地公園,只見銀山濕地分布著大小形狀各異的淺灘,鶯飛鳥鳴,鷺鳥在碧野田間相依相傍。幾叢蘆葦,田角菜花,滿目蔥蘢,綠竹隱池塘,碧水浮鴨鵝。
據了解,銀山濕地公園總面積105.06公頃,濕地率達65.86%,項目以“生態修復、水質凈化、海綿城市、小鳥天堂”為建設目標,建成為恢復自然生態、濕地保育涵養、科普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閑旅游的市級濕地公園。
據謝崗鎮農林水務局局長夏劍明介紹,銀山濕地公園作為打造全域海綿城市的重要載體,總投資約9800萬元,充分運用“滲、滯、蓄、凈、用、排”的海綿城市理念,庫塘清淤、水系連通、水生態修復等措施,提高水源涵養和水質凈化能力,打造成一塊可以蓄水防洪除澇的天然“海綿”,沁潤了城市“綠肺”。
暢通城市“血脈”
大雨過后,道路積水總是讓人頭痛與煩心,可雨后的粵海大道路面看上去是那么的清爽干凈,而這份清爽,源于海綿城市的建設實施。
粵海大道在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道路范圍內“海綿體”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讓地塊像海綿一樣適應下墊面和環境變化,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據了解,粵海大道項目總投資12.9億元,其中約3000萬元為海綿措施。綠化帶設置了滲井及溢流雨水口,并在雨水口周邊設置濾網和鵝卵石過濾,將富余的雨水排入雨水系統,同時非機動車道、人行道透水鋪裝和中央綠化帶等增加雨水滲透措施,滲透后的雨水排入河道或者補給地下水,降低地面徑流量,減少內澇風險,讓城市“血脈”更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