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村,一派秀麗迷人的自然田園風光、山清水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坐擁崖山森林公園,環抱窯貝塘、麻湖塘等一批自然景點,其中的崖山摩崖石刻、崖山譚仙圣廟、羅氏宗祠、淡軒羅公祠、明清古民居群等歷史文化古跡,聞名遐邇。
黎村是謝崗鎮土地資源最大的村,有耕地面積4000多畝、魚塘3500多畝。改革開放以來,黎村堅持以發展經濟為第一要務,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先后建立蔬菜種植、魚塘養殖基地,發展特色農業,同時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發展工業。目前,已建成黎村站工業園,面積達600多畝,入園企業160多家。歡迎各界人士到黎村投資興業和旅游度假!
位置 黎村位于謝崗鎮東部,東、北與惠州瀝林鎮交界,西、西南與謝崗鎮大厚、大龍村相連,南、東南與謝崗鎮南面、窯山村接壤。
境域面積 黎村東起與惠州瀝林交界始,西至大龍大厚,東西寬約3公里;南從南面始,北至惠陽交界處,南北長約3.9公里,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占謝崗鎮總面積的12.43%。
建置隸屬 明代,黎村屬東莞縣歸城鄉。清初屬歸城鄉第五都,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京山司第五都。民國期間,屬第三區大同鄉。1949年3月劃屬惠陽縣廣大鄉。1950年下半年改歸東莞縣第七區,設為黎村鄉。1953年7月,黎村鄉從第七區劃出,歸屬第九區管轄。1957年12月,屬橋頭區謝崗大鄉。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管轄,黎村設為生產大隊。1961年6月,屬謝崗人民公社管轄。1983年8月屬謝崗區管轄,撤銷生產大隊,改設為黎村鄉。1986年11月屬謝崗鎮管轄,黎村鄉改稱管理區。1999年7月撤區建村,改稱黎村村民委員會,下轄嚇園、新屋、石頭圍、上村、黎村5個自然村,設22個村民小組。至2024年8月未變。
立村沿革 黎村建立于元代,最早由黎氏族人居住。宋朝,羅氏先祖從江西南昌經廣東南雄珠璣巷輾轉遷東莞鐵崗墩巷,再遷塘廈石譚鋪,又遷羅村,最后于元朝初期落戶黎村。
姓氏人口 遷入黎村最早的是黎氏,后羅、楊、莫、簡、何、謝等姓氏相繼遷入。至2015年,村內戶籍人口共有姓氏76個,包括嫁過來的媳婦在內。其中羅姓人數最多為2985人,其次是黃姓171人,其余姓氏以人數排序分別是謝、楊、莫、張等。
20世紀50年代初,黎村約有人口3600人。之后,受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部分人外出謀生或外逃香港,人口有所減少。至1982年,黎村有人口2982人。2022年,戶籍人口上升為4539人,其中男2269人,女2270人。其間,隨工商業發展,外來人口大量涌入黎村務工或經商。黎村有外來人口5000多人。
民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黎村聚落民房多為泥磚瓦面平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房多改為紅磚混土結構。20世紀80年代,民房多改建為一、二層的樓房。2000年以來,村民多將舊房改造為三、四層的樓宇,除自用外,大部分出租給外來人員居住或開商店之用。其間,部分村民在謝崗新區或鄰近的樟木頭、常平鎮購房居住,舊屋部分租給外來人員,祖屋一般荒廢。
農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黎村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甘蔗、黃麻、蔬菜、荔枝、龍眼等。長時期以來,由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農作物產量很低。加之水澇干旱,形成十年九不收。20世紀50年代初,全村有耕地面積6000余畝,畝產兩造年均不足100公斤。之后,通過興修水利,推廣良種,進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生產結構調整,糧食產量雖有所提高,但受“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影響,人們生活質量改善幅度不大。1980年冬,謝崗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激發了農民發展生產的積極性,糧食產量大增,年均畝產提高到800公斤。2002年,黎村有水田2539畝,旱地157畝,果園438畝,魚塘1025畝,菜場1200畝。2005年以來,隨謝崗鎮工商業發展,村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至2022年,全村種植水稻面積280畝,糧食產量總產11.2萬公斤。有魚塘2800畝,年產2800噸。
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黎村有碾米、煮糖、磚瓦等加工業。1953年,黎村高級農業社建立大型碾米加工廠,對外開展加工業務,每天加工大米約7000公斤,并運銷到外地。該加工廠于1990年停產。其間,黎村生產大隊還辦有釀酒、榨糖、磚瓦等小型加工廠,主要是自產自銷。1986年,村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加工廠—黎村毛織廠,由香港商人投資,有工人30余人。翌年,又引進第二家毛織廠。20世紀90年代末期,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并建成黎村工業園,園區面積達600多畝,相繼引進企業40多家。2002年,全村有外資企業10家、民營企業4家、廠房面積12萬平方米,其中集體建廠房6間,面積3.5萬平方米,外商建廠房8座,面積8500平方米。主要產品有毛衣、塑料、紙箱、玩具、五金、電子等。2012年,廣東粵海裝備技術產業園項目落戶謝崗,征用黎村土地4100多畝。截至2022年8月,全村共有工業企業162家,主要產品有毛織、塑料制品、玻璃制品、五金制品、工藝品、機械、電子、燈飾、紙箱等。
商業 清末,黎村是潼湖一帶的經濟和文化中心。由于水陸交通方便,黎村已形成圩市,是博羅、東莞兩縣交界處的物資集散地。尤其是黎村圩的牛行、豬仔行遠近聞名。民國期間,墟市興旺,上市的商品主要有鐵器、蔬菜、蔗糖、棉花、布匹、藥材、食鹽、煤油、生煙、谷米、火柴等日用品。每逢農歷初一、四、七是圩日,惠州斜下、鎮隆、淡水,東莞石龍、橋頭、常平等地的農民和小販都往黎村“趁圩”(趕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實行公私合營,小攤販被取消,商業經營由供銷社包攬經營。20世紀60年代,一度取消墟市,村內設立代銷店銷售日常生活用品和部分生產資料。改革開放后,商業經濟逐步恢復。1991年,黎村建立第一家農貿市場。1996年建立第二個農貿市場,有大小攤檔80余個。其間,隨外來務工人員的增多,村內開始出現小吃店、雜貨店、成衣店以致大型商場、酒店等。2002年,全村商業網點有百貨、日雜、五金、照相、理發、醫藥、銀行、電信、農貿市場和投影場。至2022年,全村有大型超市1家,各類店鋪近百家。
人民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于生產力低下,人民生活處于半饑半飽狀態。1952年進行土地改革,農民分得了土地,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0世紀60年代,由于受“左”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當時每個勞動力工分分值最高僅0.5元左右,最低為0.08元;人均分配口糧年約300斤左右。改革開放后,集體經濟收入大幅提高。2021年底,村組兩級集體總資產達到約7.6018億元。2021年,村經濟總收入6197萬元,人均年收入13653元。村民生活隨之發生較大變化,住房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人均不足9平方米,提高到2022年的25平方米,出行亦由過去的自行車、摩托車、改換為小汽車。
教育 清代,黎村有私塾4間。民國期間,20世紀20年代建有新群小學??箲鹌陂g,東莞中學搬往黎村,以新群小學作校舍,時間大約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黎村小學改為公辦。改革開放以來,黎村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完善教學設施。2015年,由市、鎮投資200余萬元建成一所占地面積60畝,設施完善的新校舍。在校學生400多人,設12個教學班。從2010年至2021年,黎村相繼有400名學生考入大學,其中本科生184人,??粕?06人。
文化體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黎村有粵劇班1個,人數近20人,配有樂器和服裝,可演出很多整套劇目,經常受鄰近村、鎮以及惠陽等地邀請演出。有舞獅隊1個,武術館2個。另龍舟2條,每年農歷五月初五于潼湖、麻湖塘比賽。20世紀50年代,舞獅、龍舟、武術均取消,粵劇班則一直到60年代初解散。
“文化大革命”中,黎村建立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下設6個片隊宣傳組。70年代初解散。1978年,恢復建立粵劇班,兩年后解散。之后,隨村民生活的改善,群眾的文化體育事業有了較大發展。到2022年,村內有圖書室1個,展覽室、文化娛樂室、老人文化活動中心1個。
文物古跡 在黎村舊圍有建于明末的古民居,分布在淡軒羅公祠的左、右后方,現存較完好的100多間。另外,村南崖山還有崖山摩崖石刻、崖山譚仙圣廟、村內有羅氏宗祠、勝滿羅公祠等遺跡。1993年6月,崖山嶺被列為市級森林公園。1999年8月,發動各界人士捐資重建譚仙圣廟,并增建鴻興亭、觀音廟、飛云閣、八角亭等景點。羅氏宗祠于2021年被評為市級文物。
電話:0769-877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