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街鎮 / 中國東莞謝崗鎮欄目 / 魅力謝崗 / 行政區劃

大龍村

發布日期:2022-08-17 16:08:02 來源:本網
【字體: 打印

  大龍村坐落于謝崗鎮的東部,南部主要為山區,北部為平地水田,山清水秀,風光旖旎。下轄有8個村民小組:長江頭、井水龍、大墩一、大墩二、新圍仔、五和井、榕樹嶺、黃毛嶺。以前大龍村最先建立的自然村是“大墩”和“井水龍”,村民把這兩個名字合并,所以大龍村就謂之“大龍”,是謝崗鎮為數不多的“客家村”。

  大龍村道路網四通八達,莞惠公路、廣梅汕尾鐵路、莞惠高速從西向東貫穿全村,正在興建的莞惠輕軌、銀豐公路也使全村的交通環境更加便利。

  大龍村集體經濟來源主要以工、商業為主,形成以農業、生態共存互補的一個局面。

  在促進集體經濟發展的同時,大龍村也注重加強農村管理,改善轄區人居環境,加快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大龍村還堅持大力發展精神文明及文化建設,致力提高村民綜合素質,使得村民道德意識提高,村風民俗文明,促進了全村的健康文明發展,大龍文化大樓、大龍文化廣場、五和井老人活動中心、五和井公園等基礎設施都已相繼落成和投入使用。另外,村民的生活保障制度和措施也得到了保護和落實,包括集體股份分紅、老人金、醫療保險、養老制度、義務教育、考大學獎勵等等,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病有所醫,人人安居樂業。

  當前,大龍乘著謝崗鎮打造成為現代化綠色城鎮的東風,經濟發展得到提高,村容村貌不斷得到美化、亮化,城市基礎設施日益健全,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改善。


  位置 大龍村位于謝崗鎮東部,東與黎村、南面相連,西與大厚村接壤,南與樟木頭林場、南面村山頭毗鄰,北與黎村、大厚村相隔,莞惠公路、廣梅汕尾鐵路、莞惠高速、莞惠輕軌、銀豐路從西向東貫穿全村,鄰近甬莞高速謝崗收費站,交通便利,環境優越。

  境域面積 大龍村地貌以南面的山地為主,北面的丘陵為輔,從東起由黎村交界始,西至黃豆排山頭,東西寬約5公里;南從上窩山頭始,北至大厚湖,南北長約8公里,轄區面積約5.9平方公里,占謝崗鎮總面積的5.7%,已開發利用面積約1.67平方公里,離鎮中心區約4公里。 

  建置隸屬 清代,大龍村屬東莞縣京山司第五都。民國時期,屬第三區大同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七區大山鄉,1953年7月屬第九區大山鄉,1957年12月屬橋頭區謝崗大鄉。1958年10月屬樟木頭人民公社大龍生產大隊,下設4個生產小隊。1959年10月,大龍、大厚、南面組建崖山農場,隸屬廣東省農墾廳管轄。1962年底農場解散,恢復設立大龍生產大隊,隸屬謝崗人民公社管轄。1983年10月,大龍生產大隊改稱為大龍鄉,下設8個生產隊,屬謝崗區管轄。1987年大龍鄉改稱為大龍管理區,下轄8個村民小組,屬謝崗鎮政府管轄。1999年7月撤區建村,大龍管理區改稱為大龍村村民委員會,下設8個村民小組,至2024年8月未變。

  立村沿革 清咸豐年間,何姓、張姓分別從惠州市惠城區瀝林鎮遷謝崗,最早立村是“大墩”和“井水龍”,后村民將這兩個地名合并,首尾各取1字,名為“大龍”。

  姓氏人口 遷入大龍村最早的是何氏,后張、溫、羅等姓氏相繼遷入。至2021年,村內戶籍人口共有姓氏66個,包括嫁過來的媳婦在內。其中張姓人數最多,為約260人,其次是何姓218人,其余姓氏以人數排序分別是溫、羅、林、鄧、黃、陳、謝、李等。

  20世紀50年代初,大龍村約有500人。之后,受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部分人外出謀生或外逃香港,人口有所減少。2008年,大龍村有950人。2021年,戶籍人口戶數402戶,總戶籍人口上升為1233人,其中男602人,女631人;其間,隨工商業發展,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大龍務工或經商。至2021年,大龍村有外來人口約1萬人。

  民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大龍聚落民房多為泥磚瓦面平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房多改為紅磚混土結構。20世紀80年代,民房多改建為一、二層的樓房。2000年以來,村民多將舊房改造為三、四層或者五層的樓宇,除自用外,大部分出租給外來人員居住或開設商店之用。其間,部分村民在謝崗新區或鄰近的樟木頭、常平鎮購房居住,舊屋全部租給外來人員。

  農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大龍村以農業經濟為主,主要農產品有水稻、甘蔗、黃麻、蔬菜、荔枝、龍眼等。長時期以來,由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農作物產量很低。加之水澇干旱,十年九不收。1957年,高級農業社時,全村有耕地面積2000余畝,畝產兩造年均不足100公斤。之后,通過興修水利,推廣良種,進行耕作制度改革以及生產結構調整,糧食產量雖有所提高,但受“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影響,人們生活質量改善幅度不大。1980年冬,謝崗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糧食產量大增,年均畝產提高到400公斤。1982年,大龍有水田1000多畝,旱地約800畝,果園面積5481畝,菜地300畝。2005年以來,隨謝崗鎮工商業發展,村耕地面積大量減少。至2021年底,全村有耕地面積300多畝,糧食產量總產150噸。有魚塘400畝,年產10噸。有果園面積5481畝,年產水果120噸。

  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大龍有部分村民利用農閑時間搞竹編或制作木制器具,除自用外,多余部分拿到市場售賣,再換回生活用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龍村主要以家庭手工業為主,有竹器、木器、制衣、釀酒等行業。20世紀60年代,隊辦企業主要有加工廠、鋸木廠(木材廠)、糖廠、磚窯廠等,主要是自產自銷。80年代,隊辦企業有炮竹廠、茶(葉)場、種植銷售山草藥材(國藥收購)等。1985年,村引進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合發電子廠,由香港商人溫啟耀投資。90年代,大龍村一方面扶持民營企業,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龍村集體經濟來源主要以工、商業為主,形成以農業、生態共存互補的一個局面。大龍林地面積達到5500畝,主要以種植荔枝、龍眼、香蕉等果樹為主。2021年,大龍村下轄工廠企業共有127家,廠房面積約50萬平方米,其中集體建廠8間,面積約26000平方米;私人建廠約50間,廠房面積約47.4萬平方米。主要產品有:家具、塑膠、電子、五金等。

  商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大龍村民購買生產、生活用品主要到黎村、謝崗圩市。1959年3月,大龍村組建大龍國營農場,設立代銷站,主要經營生產、生活用品和飲食材料。改革開放后,國家對商業實行開放搞好政策,村內開始出現私人經營的商店。20世紀90年代,村投資建立農貿市場1個。2007年,在大龍新村重建大型農貿市場1個。原舊市場經改建裝修后出租給外來人員經商。之后,大龍村陸續出現規模較大的飯店、商場、公司等。到2021年,大龍村有私營及個體工商戶110戶,從業人員300余人,年商品零售額600多萬元。

  人民生活 20世紀50年代,大龍村民收入很低,人年均不足百元。60年代,大龍各生產隊勞動日工分分值約0.7元,人年均收入約250元。改革開放后,隨大龍工業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11年,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為230萬元。2021年,村組兩級經營性總收入為1319.6萬元 

  教育 民國時期,大龍村有私塾1間。1963年,大龍生產大隊籌資建立1所小學,學生100名左右。1990年,大龍管理區在小學旁建成新大龍小學,為二層教學樓,學校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設有籃球場等體育設施。2008年,謝崗鎮實行聯合小學,大龍學生集中到謝崗鎮中心小學就讀。大龍小學校舍改建成大龍村委會辦公樓。于2015年設立了“助學獎學金”,對戶籍學生在中考、高考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的給予一定獎勵,至今共獎勵了63名學生。

  文化體育 大龍村于2008、2010年投資200多萬元建立大龍文化廣場、五和井文化廣場,設有小型燈光舞臺、籃球場、健身路徑等。兩個文化廣場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到2021年,村內設有圖書室、電子閱覽室、文化娛樂室、老人文化活動中心等功能室。

  文物古跡 先秦古墓群:2005年,修建潮(潮州)莞(東莞)高速公路謝崗段時,在大龍與大厚村之間的小山嶺發現全國罕見的先秦古墓群,出土文物有夾砂陶壺、直口扁腹圈足壺和陶土碎片、石器等。

  著名人物 大龍村有曾任東江縱隊第二支隊第二大隊惠南武工隊隊長的張國強(張先);有烈士溫茂芳等。

  榮譽 2010年1月,大龍村被東莞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東莞市衛生村”稱號;2020年1月,大龍村被授予“東莞市文明標兵村”稱號2010年4月,大龍村被東莞市人民政府授予“東莞市市容環境優美村”稱號。2010年12月,大龍村被東莞市人民政府授予“東莞市科普社區”稱號。2012年3月,大龍村被東莞市體育局“東莞市先進體育村”稱號;2012年12月,大龍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2013年12月,大龍村被東莞市環境保護局“東莞市生態村”稱號。2015年11月,大龍村被東莞市婦女聯合會授予“東莞市兒童友好社區”稱號。2017年12月,大龍村被授予“東莞市文明村”稱號。2018年11月,大龍村被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授予“廣東省健康促進示范村”稱號。2020年被評為“東莞市文明標兵村(社區)”,2023年被評為“東莞市美麗圩鎮建設攻堅行動示范圩鎮”。

  電話:0769-87761106

相關文件:

相關文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