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寒冷,是各類化學性職業中毒高發季節,易發生有機溶劑、慢性職業病中毒等危害事件。在生產過程中,不做好防范,會給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工作埋下隱患。
這些行業易發職業中毒
化工、冶金、制藥等行業用人單位及電子、皮革、玩具、工藝品、家具制造等使用有機溶劑的用人單位,職業中毒事故易發。
當車間通風不暢、有毒有害物質聚積時,會對作業人員的健康構成危害,引發職業中毒。
冬春季職業中毒為何高發?
為防風御寒,部分用人單位往往會關閉門窗,甚至關閉通風設施設備,致使室內空氣不流通,導致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升高;
冬春季氣溫度較低,勞動者作業后洗澡、洗手和洗衣服的頻率低,有毒物質通過污染皮膚和衣物進入人體。
職業中毒如何防范?
1. 消除毒物
從生產工藝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質,優先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技術和無毒或低毒的原材料,消除或減少化學職業性有害因素,按照“無毒取代低毒,低毒取代高毒”的原則選用有機溶劑。因工藝需要必須使用高毒原料時,強化局部密閉或通風排毒并經凈化處理等措施,實施特殊管理。
2. 降低毒物濃度
首先,對作業中能夠產生有毒物質的作業,原則上應盡可能地實現密閉生產,避免有毒物質逸散到其它工作場所,最大限度地減少勞動者接觸毒物的機會。
其次,對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的工作場所,采用局部通風排毒系統,將毒物排出,最常用的為局部抽出式通風,包括排毒柜、排毒罩及槽邊吸風等。要定期對通風排毒設施進行檢修維護,確保這些設施設備始終處于正常運轉狀態。
另外,還要加強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定期或不定期的監測和檢測,并安裝報警裝置,確保有毒有害物質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要求。
3. 工藝、建筑布局應符合職業衛生要求
生產布局要合理,符合有害與無害作業分開的原則。有毒作業崗位與無毒作業崗位必須做到有效隔離,以免有毒物質逸散,從而產生疊加影響,有害物質發生源應布置在下風側。
4. 加強職業衛生管理
用人單位應當通過嚴格的職業衛生管理,從嚴從細落實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從而消除因職業衛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規章制度執行不嚴格、職業病防護設施設備維修不及時以及勞動者違章操作等造成的職業性化學中毒風險。
5. 加強勞動者職業衛生培訓
用人單位應當制定切實可行的職業衛生培訓計劃,加強對勞動者的職業健康培訓,特別要注意加強冬春季職業病危害防護知識的培訓。同時,主動履行職業病危害告知義務,以提高勞動者的職業病防護意識和預防能力。
6. 加強接害勞動者個體防護
用人單位必須為勞動者提供與勞動者所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防護相適應的個人職業病防護用品,并保證所提供的職業病防護用品符合職業衛生標準要求。同時,勞動者也要加強個體防護,正確配戴呼吸防護器、防護帽、防護眼鏡、防護面罩、防護服和皮膚防護用品等。
7. 加強職業健康檢查
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用人單位應當按規定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職業禁忌或職業性損害,并及時安排疑似職業病患者進行診斷、治療。
8. 合理設置洗浴設施、應急救援設備和急救用品
用人單位應當根據車間衛生分級,為勞動者提供洗浴設施,并督促勞動者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換衣物、勤洗澡,預防有毒物質經過皮膚、消化道進入人體引起中毒。對可能產生有毒物質的工作場所,應當根據有毒品物質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點,配備急救用品,設置應急救援設備。發現勞動者有不適情況時,應及時將其送醫療機構診治并上報相關部門。
9. 禁止職業病危害違法轉移
用人單位不得將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轉移給不具備職業病防護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同時,不具備職業病防護條件的單位和個人不得接受產生職業病危害的作業。
10. 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故后,應立即搶救并報告
當發生或者可能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故時,用人單位應當立即啟動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根據造成中毒的化學毒物的理化特性和危害特點,科學采取應急救援和控制措施,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并按規定及時向屬地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事故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