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烈士丨紅心向黨灑熱血,永“志”不忘照汗青——蔡如平
字體大?。? 、、 發布日期:2021-10-08 信息來源:本網

  蔡如平(1888-1948),原名祖蔭,字錫蕃,號葛民,東莞縣長安霄邊村人。1923年,蔡如平在廣州帽廠打工,結識彭湃、阮嘯仙等共產黨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后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初國共第一次合作,國民黨中央農民部部長廖仲愷委任他為特派委員;3月,回鄉開展農運。翌年成立霄邊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隊。1925年5月,成立東莞縣農協會,任執行委員長,同年秋調省農協工作。1926年1月,中共廣東區委建立工委、農委、婦委、青委等,任農委委員,分管中區農運工作;5月1日,被選為省農協常務委員;同年冬,任北江地委委員兼省農協北江辦事處主任。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廣東國民黨軍警大肆搜捕共產黨人和工農運動負責人。是時,蔡如平已回東莞任縣委負責人,期間因患肺病被秘密送普濟醫院治療。抱病出院后到常平周屋廈秘密組建工農武裝。1927年8月,建起農村三個大隊、城鎮三個小隊,自制各種武器,武裝反擊國民黨大屠殺。10月15日,被選為中共廣東省委候補委員。11月,為響應武裝暴動,蔡如平組織農民自衛軍800多人,成立“東寶工農革命軍總指揮部”,擔任總指揮,計劃配合廣州起義。在得知廣州起義失敗后,取消攻城計劃,各路農軍返回原地。因此被認為是軍事投機分子,于1928年5月10日,被解除一切職務和給予留黨察看處分。后來,中共中央糾正省委這一錯誤決定。1928年冬,黨組織安排他到香港躲避國民黨搜捕。后轉移新加坡和緬甸,靠說書和賣字畫為生。后又回到香港在華南實驗小學和長沙書院任教。

  1941年12月12日,日軍占領香港,蔡如平回鄉組織成立“青年抗日大同盟”,配合東江縱隊打擊日軍。1943年6月,霄邊建立民主政權,蔡如平當選為鄉長;后歷任新五區區長、東寶督導處東寶農會主席等職。

  抗戰勝利后,蔡如平在香港就醫期間,大力幫助香港青年回內地參加解放事業。1948年秋,蔡如平肺病加重,醫治無效,溘然謝世,終年60歲。


東莞市民政局 版權所有  技術支持:開普云  ICP證號:粵ICP備05047851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545號
地址:東莞市莞城區匯峰路一號匯峰中心H座4、5樓  電話:0769-22832510  郵箱:dgmzj@dg.gov.cn  郵編:523001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