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全力抓創新、穩龍頭,以參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牽引、加快完善全鏈條創新體系,緊緊扭住龍頭企業和重點產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聚焦重點領域全面加強產業招商,加大力度引進培育創新人才和現代產業工人,加快推動產業高端化發展。
——摘自市委書記梁維東在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上的講話
11月2日,院士峰會將第三次在東莞舉行。超百位重磅嘉賓齊聚松山湖科學城,展開高端對話,探討世界科技前沿課題。院士助力,原始創新的引擎在巍峨山下點燃。
今年5月,東莞先進陶瓷和復合材料研究院正式揭牌,致力于先進陶瓷與復合材料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這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工廠”新型模式的成果。
近兩年來,華為開發者大會接連兩次在東莞舉行。龍頭企業加速技術創新、集聚創新要素,東莞科技創新的氛圍日益濃厚……
近年來,東莞積極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大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加快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四大創新體系”,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關鍵進步,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助力科技創新能級加速躍升。
1 原始創新
布局建設大科學裝置,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截至今年9月,中國散裂中子源第五輪申報課題有140多項,在疫情影響之下,仍然是申報最多的一次,但還是供不應求。國際用戶、港澳臺用戶的數量有所增加?!敝袊茖W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俊榮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原始創新漸入佳境。5月,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用戶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黃明欣教授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Making ultrastrong steel tough by grain-boundary delamination》的論文,展示了黃明欣團隊在“高強高韌變形分配鋼”(D&P鋼)的研發上取得的重要進展,這也是中國散裂中子源首個在《Science》上發表的用戶實驗成果。
首個產業化項目裝置落地。8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成功研制我國首臺自主研發加速器硼中子俘獲治療實驗裝置,為我國醫用BNCT治療裝置整機國產化和產業化奠定了技術基礎,這將為我國腫瘤治療帶來技術性革新。
在束流功率方面,中國散裂中子源從2018年9月運行束流功率為20kW,到2019年1月提高到50kW,再到2019年10月提高到80kW,直至目前束流功率達到了100kW的設計指標。中國散裂中子源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半達到設計指標,再次跑出“中國速度”。
毗鄰松山湖科學城不遠處,數十臺工程機械正在忙碌施工,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項目建設加緊推進。這一平臺將為南方先進光源的前期預研和工程建設提供關鍵支撐。
南方光源全稱“南方先進光源”(SAPS),是繼中國首臺散裂中子源之后,計劃在東莞布局建設的又一重要的國家大科學裝置,未來將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和產業升級提供重要支撐。
自2018年8月通過國家驗收后,中國散裂中子源圍繞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共完成四輪用戶實驗,支持國內外科研與工業界的課題220多項(含國外和港澳課題20余項),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成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資源環境和新能源等多學科的先進、功能強大的科研平臺,助推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建設。
未來3年,中國散裂中子源與東莞理工學院、南方科技大學、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中山大學、工信部電子五所等合作建設的8臺譜儀將陸續建成,遠期將擴展至20臺譜儀。
9月25日,市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審議通過《關于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的若干意見》,為松山湖科學城的發展指明前進的路線。
“今天打造松山湖科學城的意義,不亞于當年開始建設松山湖。打造好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也就是打造好松山湖科學城,使之成為引領東莞高質量發展、為省和國家作出更大貢獻的高地,意義非凡?!笔形饕I導表示。
2 串珠成鏈
構建“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4大創新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邁上新臺階
今年5月,東莞先進陶瓷和復合材料研究院正式揭牌,致力于先進陶瓷與復合材料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和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搭建技術和市場之間的橋梁,推動先進陶瓷與復合材料產業發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化基地。
這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創新樣工廠”新型模式的成果之一。
該研究院成立以來,在新型材料、新產品研發以及成果產業化、市場化等方面都取得重大成果。截至今年6月,研究院已在4個領域取得國際領先水平,有6個已成熟、可產業化的項目,旗下有8家產業化公司成立,有27項已申報國家專利,并與各行業的34家龍頭企業簽署了合作協議,與100余家客戶達成了應用約定,取得了最大通信設備制造商等10萬片的單晶銅訂單,兩個月內就收到了300萬元的訂單……
這是東莞產業化落地的一個典型樣本。今年8月,東莞再添一家新型研發機構,達到34家之多。8月4日,浙江工業大學廣東群欣研究院在松山湖高新區成立。未來,該新型研發機構將聚焦機器人與智能裝備、新材料技術、數字經濟與工業物聯網、新能源與動力控制等6大領域。
“研究院將發揮高??蒲袃瀯?,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和高校技術成果轉化,幫助莞企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項問題,致力于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發展?!闭憬I大學廣東群欣研究院院長鮑官軍表示。
同在8月,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項目正式完成封頂。逸動科技、臥安科技、恩茁科技、海柔創新均將在此發展。
近兩年來,東莞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發展。今年7月,東莞召開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配套政策新聞發布會,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 全面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實施意見》,作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政策體系的“1”,構建起“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4大創新體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邁上新臺階。
根據政策,東莞將主要圍繞“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要求,聚焦瓶頸問題,有所側重,串珠成鏈,聚焦發力。
企業既是市場經濟的細胞,也構成了科技創新的主體。當前,我市正在全力突破科技創新瓶頸,加快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公司于去年成立,一年多來,我們申請專利已經接近100項。公司走自主研發的發展路線?!睆V東弓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莫卓亞表示,作為國內最早從事人工智能垃圾分選企業之一,去年該公司不斷投入研發力量,公司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垃圾分選設備的研發和產業化項目”獲得了東莞市女性創新創業大賽總冠軍。
截至今年6月,東莞全市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6217家、1957家,均居全省地級市第一;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占比分別提高1.9個和3.3個百分點,達54.2%和42.2%;智能手機產量4.06億臺,增長11.9%;73家企業入圍廣東制造業500強;81家企業實現三年倍增。
今年,東莞科技創新立下了更大的目標: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更多的百億級、千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大力培育新興產業,著力培育創新企業,打造新興產業集群;構建“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百強創新型企業”梯隊,培育一批在科創板或者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打造一批行業隱形冠軍。
3 院士助力
搭建院士專家、高校院所、企業、產業園區溝通交流平臺,東莞科技創新的氛圍持續升溫
科技創新,院士助力。即將于11月2日在東莞召開的2020粵港澳院士峰會暨第六屆廣東院士聯合會年會(以下簡稱“院士峰會”)成為科技界關注的一件盛事。
而在院士齊聚東莞展開對生物醫藥領域的探討之前,多部門已經深入走訪了50多家有一定規模實力、有較強研發能力的優秀民營企業,組織邀請涉及領域的院士專家點對點地進行“把脈會診”,推動院企聯合攻關。目前,有10個合作項目就具體的合作協議在磋商中。
院士專家學者“點燃”了東莞科技創新的氛圍。
據廣東院士聯合會、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秘書長盧育輝介紹,2020院士峰會還策劃了伙伴之夜,將組織邀請參與院士峰會的領導、院士專家、知名企業家及相關機構代表出席,搭建院士專家、高校院所、機構、企業、基金、產業園區溝通交流平臺。
這是東莞科技創新氛圍持續升溫的生動縮影。
10月27日,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第十期科技Corner如期舉行。本次活動聚焦腦機接口技術這一前沿科技。
自去年11月以來,在松山湖港澳青年創業基地里,科技創新交流活動幾乎每天都在上演。這里不設任何限制,感興趣的朋友都可以現場聆聽大咖對于前沿科技的最新見解。
來到臨深片區的鳳崗,2020第五屆企業創新生態圈大會將于11月4日在天安數碼城舉行。全球知名科技企業領袖、知名經濟學家論道數字經濟的產業未來。每年一屆,助力東莞科技創新氛圍持續升溫。
從流水線的生產車間到科技創新的論壇紛紛舉行,東莞科技創新的氛圍持續升溫。一次活動,可能引發一個創業者的靈感,一次活動也可能只是廣博一下見聞。但依托中國散裂中子源的源頭創新強力引擎,立足東莞雄厚的制造業基礎,當科技創新的氛圍持續升溫,在不遠的未來,將有望催生出一個極具想象力的蓬勃發展態勢。
4 科創藍圖
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創新能級加速躍升,為“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匯聚起磅礴動力
回溯東莞科技創新的發展路徑,“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深圳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如今,東莞科技創新再添政策“利好”——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吹響改革新號角,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將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
同在9月,東莞審議通過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推動南部各鎮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則是多年來莞深合作的落地實施,標志著深莞合作邁入新階段。
《意見》的出臺,讓莞深兩地關系更為緊密。東莞市委常委會會議提出,要從戰略層面謀劃與深圳的合作,積極做好頂層設計,加快開展深入系統研究,謀劃一批具體項目并加快推動落地;突出規劃層面的互通交流,形成常態化的對接機制,主動學習借鑒先進理念,提升東莞規劃的前瞻性。
力爭到2025年,南部各鎮高水平對接和融入深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建設,經濟質量、城市品質和社會治理明顯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成為深莞深度融合發展的樣板和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高地,建設深莞深度融合發展先鋒、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品質提升標桿、共建共治共享典范。
毗鄰廣深的“左右逢源”,面海而“生”的外向型特征,粵港澳大灣區特色合作平臺等定位“加持”效應持續擴大……立足未來,3年前設立的濱海灣新區成為引領東莞未來30年發展的新引擎,成為東莞繪就創新藍圖的又一新的增長極。
同時,東莞正在加緊謀劃建設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和大灣區大學兩所高校,將有效改變東莞人才架構。
在銀瓶合作創新區,18座“元寶式”的建筑拔地而起,目前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已經入駐。同時,粵福電子加速技術應用項目也將動工建設。
在松山湖高新區,中國散裂中子源加速器順利完成暑假檢修工作和機器研究工作,開始新一輪打靶供束運行,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期、南方先進光源研究測試平臺加快推進,一個同領域的大科學裝置也正在申報……于今年年初面積擴容至90.52平方公里的松山湖科學城漸漸成形。
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東莞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核心載體,松山湖科學城未來承載著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等四大定位。未來,松山湖科學城將成為東莞科技創新發展的重大引擎之一,為東莞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最強動能,開啟東莞科技創新的能級躍升階段,助力“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
記者手記
科技創新引領城市蝶變之路
近兩年來,隨著中國散裂中子源這一大科學裝置“虹吸”效應的持續顯現,東莞科技創新的氛圍明顯濃厚了許多。
“若干年后,在松山湖畔,偶遇世界級的科學家將不會是意外?!敝袊茖W院院士、中國散裂中子源工程總指揮陳和生對于科技創新的未來充滿期許。
不再是意外的原因還在于,南方先進光源等一批大科學裝置的加速建設;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和大灣區大學的落地推進。
此外,在濱海灣新區,這一引領東莞未來三十年發展的戰略支撐,交通路網架構已經拉開框架,眾多龍頭企業搶先進駐。絕佳的區位優勢,高標準、高規格的謀劃,多項政策紅利的加持,濱海灣新區將成為東莞科技創新的又一戰略高地。
當今時代,科技創新已然成為關乎城市未來發展的最重要因素。在東莞,從東莞制造邁向東莞智造,從機器轟鳴的流水線車間到原始創新的大科學裝置……東莞這座城,正在科技創新的磅礴偉力之下,發生著日新月異的顯著變化。這一變化,既是東莞面向未來開啟蝶變之路的開始,也將成為東莞走向未來,“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的最強動力。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