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給東莞市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下稱“平臺”)出一份年度報告,會是怎樣的?
這個自2022年正式上線的平臺“腦容量”爆棚,現已全面實現自然資源數據的統一匯聚、管理、發布、展示和應用支撐,將地區自然資源行業數據管理得井井有條,既能保障自然資源業務的科學高效開展,也可促進跨行業跨部門的數據應用支撐。
哪些數據最受歡迎,哪些數據調用最多?一起來查收這份特別的專屬年度報告。
海量數據匯聚 2024年度超10萬人次使用
該平臺已成為不少部門、單位工作中的 “得力助手”。
截至2024年12月底,平臺訪問總次數超過21萬次。2024年度平臺使用總次數超過10萬次,日平均活動用戶數約550人,總活躍用戶數1827人。
平臺的二維一張圖堪稱“數據寶藏庫”,現已上線五大類數據,包括公共基礎、專業基礎、業務管理、專題數據、公共政務,包含約1900個數據目錄、380個數據服務、200個離線申請目錄。
平臺還同步在廣東省數據資源“一網共享”平臺上線發布了241個數據目錄,真正實現了數據的跨行業統一共享。
動態更新不停歇 2024年度更新發布84項數據服務
保持動態更新,是該平臺的“常規動作”。
2024年,平臺更新入庫最新遙感影像、2023年變更調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土地庫、土地征收成片開發、低效用地、河湖管理總圖、城市更新前期研究等14項公共基礎、現狀、規劃和專題數據,涉及80多個圖層。
同時,業務空間數據如控制性詳細規劃、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項目許可證、工業保護紅線等也隨業務實時動態更新入庫。
在數據服務方面,平臺2024年度更新發布數據服務84項。2024年在廣東省數據資源“一網共享”平臺更新發布171個目錄,包括庫表、服務接口和地圖服務,讓平臺的服務更加精準、高效。
多行業部門共享 開放380多項數據服務申請調用
是誰在使用這些數據?
平臺有效服務于自然資源日常業務審批和各類專題專項應用,支撐業務審批、開發利用、空間規劃、耕地保護、拓空間、城市更新、“兩違”執法等專項工作,發揮了數據要素的重要支撐作用。
在跨行業領域,該平臺也大顯身手。除上述市、功能區及鎮街的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規劃管理部門外,其他跨行業的市政府單位、功能區及32個鎮街政府部門也是平臺熱門用戶?,F已為全市各部門開放380多項自然資源和地理信息數據服務申請調用,為政數、住建、城管等多個部門和第三方支撐單位提供了260多項數據服務對接、210多項離線數據,為空天地一體化感知基礎服務平臺、CIM 平臺等行業應用平臺提供數據調用。
平臺還向市文廣旅體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工信局等部門開放,直接使用平臺“一張圖”進行瀏覽查詢。
數據支撐作用彰顯 重大工程項目的“幕后英雄”
這一低調的“數據大腦”,正變得不可或缺。
2024年,平臺向各部門提供離線數據450多次,提供在線數據服務530多項,圖層服務調用共計8785萬多次。
歷年航空影像、控制性詳細規劃、土地供應、永久基本農田等數據成為調用頻率最高的“明星數據”,充分展現了平臺數據的價值。
在數據服務申請方面,2024年度平臺共授權數據服務申請344項,辦理離線數據分發292次。其中2023年度變更調查數據(包括標準口徑和基礎庫)數據最受歡迎,被提供了108次,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保障。
你可能沒有看到過這個平臺,但是它的支撐作用與每個市民密切相關。
從東莞市污水專項規劃到東莞市城中村改造專項規劃,從東莞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二期建設規劃到東莞市城管局新增建筑物核查,從東莞市公安局警務智圖系統建設到京港澳高速公路(東莞段)項目用地報批……各有關部門的重點工作都有該平臺的身影。
數據力量正在彰顯。平臺利用廣東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東莞市節點,成功接收快糾影像數據21期,有力輔助“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空間布局專題地圖制作、全市清地行動、智慧耕地動態監測等專項工作開展。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