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部
ico
ico
日韩欧美综合
當前位置: 首頁 > 數據發布 > 數據解讀
“四良”促“三增” 東莞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中國東莞政府門戶網站      2025-01-14 11:48:30  來源: 東莞市農業農村局
【字體:

  近年來,東莞市統籌推進“良田、良技、良種、良策”集成融合,因地制宜培育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有效激發糧食生產新動能,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成功實現東莞糧食播種面積、總產量和單產“三增”,其中播種面積和總產量連續7年增長,交出了一份高產高質高效的“成績單”。

  

  2024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達到4.15萬畝,同比增長22.4%,超出省下達任務1.32萬畝;糧食總產量預計1.45萬噸,同比增長29.8%,超出省下達任務0.49萬噸;糧食平均畝產349.9公斤/畝,同比增長6.0%。

  建良田 培沃土

  深入挖掘種糧土地潛力,加快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積極改良耕地地力,持續筑牢糧食增產基礎。

  一是抓好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推動增發國債改造提升建設項目和中央預算內投資年度建設項目實施,統籌常平、鳳崗等12個鎮5331畝建設項目,獲國債資金支持1060萬元;企石鎮500畝建設項目獲中央資金補助86萬元。

  

  二是抓好耕地地力改造提升。深入推進科學施肥增效,推廣應用秸稈還田、側深施肥、種植綠肥、輪作休耕等改良措施面積約4.6萬畝次,占糧食播種面積超過100%。加快化肥減量“三新”技術集成應用,在石碣、厚街、高埗、中堂等鎮開展水稻專用配方肥及無人機施肥等機械施肥模式示范。連續3年在糧食主產鎮開展“冬種綠肥+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等技術綜合示范,積極推廣紫云英、苕子、油菜等綠肥品種,結合應用輕簡化種植技術,既不影響明春早造種植,又實現化肥減量、耕地地力提升。

  

  推良技 提裝備

  積極推動新技術、新裝備集成應用替代傳統種植模式,以農業科技賦能糧食生產,不斷激活糧食單產提升活力。

  一是強化技術推廣。印發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方案、重大病蟲害防控工作通知,組建6個市級指導服務組、組織農技“輕騎兵” 深入田間地頭提供全程技術指導服務;抓實病蟲害監測與預報,在全市建設88個糧食作物病蟲害監測點,發布農作物病蟲情報10期;完成1萬畝水稻病蟲無人機全程病蟲害統防統治。全年重大病蟲害總體危害損失率約為3%,無出現病蟲為害引發的絕收情況。

  

  二是強化以賽促產。建立3個水稻高產區和1個大豆高產區,率先在全省組織開展早稻高產競賽,有4個鎮街涌現出畝產超過500公斤(干谷)的高產田塊,其中最高達571.4公斤/畝。結合省下達的單產提升項目要求,以晚造水稻單產提升為目標,確定12個實施主體,推廣應用高產優質、抗逆性強、抗倒伏的水稻品種,集成推廣集中育秧、機械插秧、側深施肥、一噴多促、機收減損等技術,實施單產提升技術措施約0.58萬畝次,2024年全市水稻平均畝產375.2公斤/畝,同比增長1.8%。

  

  三是強化裝備提升。全年落實中央、市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04.6萬元,補貼農業機械921臺。早、晚稻種植期間,全市共投入拖拉機、插秧機、谷物收割機、植保無人機、灌溉機械等各類農機約930臺,耕種收機械化率93.3%。牢固樹立“減損就是增產”意識,舉辦水稻機手減損技能大比武,推廣普及水稻機收減損措施,提升農機機械化水平。

  

  引良種 優結構

  推進種業振興行動,積極引進、試驗和推廣糧食作物新品種,全市糧食作物良種率達到98%以上。

  一是引進優質品種。加強與國家植物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農科院水稻所等科研單位交流合作,舉辦航天良種展示會,共引進各類水稻、甜玉米等糧食作物品種(組合)54個,推廣華航香銀針1000多畝。

  

  二是強化示范推廣。在東城、高埗、石排、茶山、厚街、中堂、麻涌、洪梅等8個鎮街設立品種試驗示范點,篩選出華航85號、廣晶絲苗等一批適合在東莞推廣應用的優良新品種。結合春耕生產現場會、糧食單產提升暨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現場觀摩會等,現場集中推廣展示糧食生產良種、良法、良機。

  

  三是保障生產供給。全市儲備水稻應急種子2.5萬斤,用于發生嚴重自然災害或者重大突發事件時,滿足糧食生產需要。市農科中心麻涌基地積極繁育優質水稻種子,全年提供2.78萬斤水稻種子供本地農業企業、種植戶用于大田種植,保障糧食生產用種安全。

  施良策 強服務

  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各項強化惠農政策,聚力做好耕種管收全環節服務,全方位支持糧食生產。

  一是落實種糧補貼政策。按東莞市種糧補貼標準,對種植水稻、大豆、玉米、馬鈴薯以及雙季稻種植獎補對象發放市級種糧補助,市財政安排預算共1969.4萬元,比上年增加18.5%,惠及農戶約1150戶次,有效穩定種糧預期,提升種糧積極性。

  

  二是推動農業社會化服務。持續抓好抓實農業生產托管服務,著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激發農民種植熱情。目前東莞市共有入庫社會化服務組織25家、專職工作人員260人、專業服務設備239臺。茶山、石排、橫瀝等28個鎮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托管工作,全年實施水稻等農作物全程生產托管面積約1.53萬畝。

  

  三是落實農業防災減災措施和農業保險兜底。針對臺風、暴雨等天氣影響,及時通過“農信通”發布預警信息,組織糧食生產指導服務組、農技“特派員”、農技“輕騎兵”等,通過科技下鄉、田頭指導、線上咨詢等方式,做好災后復產技術指導服務,派出農技農科人員588人次,服務種植戶等1300多人次。推動落實糧食作物政策性農業保險,2024年水稻、玉米險種投保面積約2.70萬畝,保費約100.77萬元,合計賠款約199.97萬元,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

  




附件:

相關附件
媒體報道
音頻視頻
文件
部門解讀
圖解類
新聞發布會
訪談
其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文章關鍵詞:
分享到:
 
相關新聞
主辦單位: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  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東莞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