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改革速遞
扎實推進100項重點改革任務;前三季度企業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省第二;2019年以來收儲土地超過2萬畝為重大項目提供產業用地……近日,廣東省委深改委會議聽取了東莞建設廣東省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情況匯報。
2019年7月,廣東省委深改委同意東莞建設廣東省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近一年多來,東莞把實驗區建設作為牽引各領域改革的集成工程,用足用好省第一批28項支持事項,系統出臺72份配套改革政策,扎實推進100項重點改革任務。今年以來,該市努力克服疫情等不利影響,前三季度經濟增長實現由負轉正,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更優的向好態勢。
推動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過去一年多來,東莞深化科技、要素、貿易等領域體制機制改革,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不斷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在科技體制改革方面,東莞舉全市之力攜手深圳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與中科院共建松山湖科學城,加快謀劃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進光源等大科學裝置建設工作。按照國際創新規律賦予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科研立項、技術線路調整、科研成果處置等方面充分自主權,集聚了包括12名院士在內的一批高端人才,支持以“研究院+公司+項目”的新型模式開展科技成果產業化,構建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轉化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同時,東莞出臺創新型企業培育辦法,建立“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百強創新企業”梯隊培育機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206家,前三季度企業PCT國際專利申請量位居全省第二。
在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方面,東莞加快推動資源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聚、政策措施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招商力量向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加強,實施企業規模效益“倍增計劃”升級版,統籌資源支持406家重點企業做大做強,前三季度這批企業規上工業增加值逆勢增長10.9%,成為全市工業穩增長調結構的有力支撐。
在構建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方面,東莞全力支持企業開拓國內市場,實施出口產品轉內銷便利化改革,建立內銷審批快速通道,拓寬電子商務銷售渠道,前三季度外資企業內銷總額超過3300億元,全市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4100億元,同比增長10.8%。
推進土地收儲保障項目用地
上周,東莞舉行城市更新項目現場考察暨集中開工活動,一系列重磅城市更新項目現場集中簽約、開工,五大開工項目面積近1200畝,達產后產值預計達210億元。
這是東莞以改革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的集中體現。今年以來,該市以功能區統籌改革為帶動,以鎮村工業園改造提升為主戰場,探索多種土地收儲整備路徑,為制造業發展提供高品質、低成本的產業用地。
一方面,東莞以強化功能區統籌為抓手深入推進市直管鎮體制改革,以松山湖高新區及周邊9鎮和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5鎮為試點,下放168項市級事權,最大限度激發基層發展活力。
另一方面,東莞創新建立“基礎補償+增值共享”的土地收儲補償機制,在規定補償費用的基礎上,增加土地入市增值收益,全面激發鎮村參與土地統籌的積極性。2019年以來收儲土地超過2萬畝,為240多個重大項目提供了大批產業用地。
與此同時,東莞創新鎮村工業園改造提升機制,強力實施“工改工”三年行動計劃,建立“工改工”與“工改居商”掛鉤聯動機制,鼓勵以產業用房、物業置換方式合理降低拆賠比,創新村集體聯合運營商改造、單一主體掛牌招商等改造模式,著力增強市場和集體兩大改造動力。
項目供地落地跑出“東莞新速度”
塘廈鎮瑞勤科技智能終端項目,從簽約到用地摘牌僅用時2個半月,控規微調僅用時8天,重大項目供地落地跑出了“東莞新速度”。
今年以來,東莞全面推進投資松綁改革,按下項目投資建設“快進鍵”,先后出臺投資松綁30條、提升項目審批效率25條等改革舉措,最大限度釋放投資潛力。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620億元,同比增長9.1%,其中制造業投資大幅增長21.4%。
具體來說,一方面,東莞通過優化重大項目投資統籌機制,分層級、多途徑打通重大項目投資梗阻,前三季度重大項目完成投資同比增長40%;另一方面,優化產業項目用地供給機制,率先劃定420平方公里工業用地保護紅線,推行規劃用地“多審合一、多證合一”改革,創新控規微調“容差審批”機制,實現審批時限提速80%;同時深化建設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現建設工程項目辦理事項壓縮50%以上,政府投資項目審批流程縮短至53天,社會投資項目縮短至43天,在完成省目標要求基礎上再壓縮47%和28%。
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也是東莞塑造營商環境新優勢的重中之重。比如,以實施“十百千萬百萬”人才工程為抓手,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擴大下放職稱評審權,開展企業技能等級認定試點,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