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打開行政區劃_中國東莞石排街道欄目頁面,本頁面是由15個視窗區共計15個區域組成,操作幫助請按Alt加問號鍵。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中國東莞石排街道欄目”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繼續訪問放棄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 首頁 > 街鎮 > 中國東莞石排鎮欄目 > 概況 > 文物景觀
塘尾村古建筑群
  • 2020-08-12 10:51
  • 來源: 本站
  • 【字體:    打印
  • 分享到:

塘尾古建筑群位于石排鎮塘尾村舊圍內,圍前一大兩小三口池塘,分別代表蟹殼與兩只蟹鉗,圍面黃泥井和南門頭井代表兩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護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畝良田。古村占地面積39565平方米,以古圍墻為界,村口水塘為中心空間,依自然山勢緩坡而建,內部建筑物和交通依靠巷道組織,“七縱四橫”的巷道成井字形網狀的村落布局?,F保存明清時期祠堂21座,古民居268座,古井15眼,書室19座,圍門4座,譙樓17座,水塘6口。塘尾古村保留了完整的村落格局,傳統的文化生態和環境風貌保存較完好,使塘尾成為廣東珠江三角洲地區規模較大、原生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村落之一。


塘尾村現存古建筑多為明清時期所建,其中明代及明代以前的建筑有14座,清代建筑248座,以清代晚期的建筑保存最為完好。祠堂一般是古村落的核心建筑,民居圍繞祠堂形成組團式布局。在塘尾村現存的21座祠堂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氏宗祠、景通公祠、梅菴公祠、守善堂、蘭苑公祠、七房廳與墩睦堂等。


李氏宗祠:堂號追遠,是塘尾村中現存年代最早、規模最大的祠堂,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分別于清咸豐八年(1858)重修中進,民國25年(1936年)重修后堂,1999年全面整修。民國20年(1931年)辟為追遠堂小學,民國21年(1932年)成立縣立第16小學,現為塘尾村史館,陳列展出塘尾古村歷史沿革、建筑風格、風土人情等方面的圖片和實物。李氏大宗祠位于村圍西北角,為五開間三進四合院式布局,采用抬梁與穿斗混合式建筑結構,占地面積777.9平方米。宗祠門外廣場有清光緒23年鄉試中舉第三名的舉人李衍廣所立旗桿夾。三進皆為鑊耳山墻,前進、中進為船形脊,后進為夔紋脊。中進懸掛“追遠”、“文魁”、“經元”牌匾,后進供奉塘尾李氏祖先牌位。

景通公祠:堂號光裕,始建于明代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重修。景通公諱智,字景通,為塘尾李氏第10世祖。公祠為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硬山頂,面闊9.5米,進深17.1米,占地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橫梁石雕工藝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風格和特色。人民公社時期,公祠成為生產隊辦公地,后進祠堂墻上仍清晰地保留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忠”字像和宣傳標語,是重要的“文革歷史文物。

梅菴公祠:堂號篤慶,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梅菴公諱二雪,字梅菴,為塘尾李氏第12世祖。公祠為三開間二進四合院落式布局,采用抬梁與穿斗混合式結構,面闊9.88米,進深14.3米,占地141.3平方米。頭門保留“一門兩塾”古制,門前兩邊有紅砂石砌包臺,祠堂檐下彩繪至今仍清晰可見,色彩鮮艷,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祠堂內保留有從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世祖的祖先牌位,為東莞地區罕見。后進左側為康王帥府神樓,供奉康王神像,故此處又稱為康帥府。塘尾村民每年農歷七月初一至初七,抬康王神像巡游全村,祈求康王保佑平安幸福,演化成一種獨具嶺南特色的民俗活動,稱“康王寶誕”,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

松石公祠與琴樂公祠:是家祠與家祠結合的典型代表。松石公祠堂號繹思,俗稱七房廳,建于明天啟年間(1621年-1628年)。松石公諱庭標,號松石,為塘尾李氏7房13世祖。琴樂公祠堂號敦睦,建于清咸豐年間(1851年-1862年)。琴樂公諱景光,字德潔,號琴樂,為松石公之子。松石公祠與琴樂公祠都是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中間有房門和天井相通,建筑總面闊為20.95米,進深為12.56米,其中松石公祠面闊10.31米,中間天井寬1.04米,琴樂公祠面闊9.6米。琴樂公祠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風格和特色。第二進梁架和左右廊采用博古梁架,區別于古村其他同類建筑,而且雕刻精美,用料考究,保存良好。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建筑布局、結構和各種構件保存基本完好。琴樂公祠于2006年重修。

敬如公祠:堂號永思,建于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5年)年,2006年重修。敬如公諱大相,字繩裔,號敬如,為塘尾李氏6房18世祖。敬如公祠是本地區典型的三間兩廊的型制,面闊9.7米,進深11.75米。該建筑干凈雅潔,內部梁架結構合理,保存完整,以其在空間組織等方面的巧妙手法而獨具特色——公祠右廊被處理成一個小庭院,內有水井、花壇及松樹落水管,四面墻上有花窗,八邊形的門洞與中心天井連通,空間精致有趣,靈活生動,與同類祠堂建筑嚴謹肅穆的造型布局形成鮮明對比,也形成該祠堂的獨特之處。

葉一公祠:堂號紹德,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清宣統元年(1909年)重修,2006年再次重修。葉一公諱科,字貞乾,號葉一,塘尾李氏6房19世祖。祠堂為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面闊10.5米,進深16.6米,頭門為灰塑博古脊,前設小院,二進為灰塑船形脊。梁架采用普通瓜柱梁架,只在梁頭、雀替部分作重點裝飾,是古村典型的祠堂形式。


蘭苑公祠:堂號誦芬,始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塵苑公諱玄璋,字蘭苑,為塘尾李氏4房14世祖。公祠面闊11.9米,進深13.3米,面積154.4米,為四間兩廊兩天井一配房布局,凹斗大門。該祠堂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充分反映塘尾古村的建筑風格和特色,內部梁架結構合理,用料考究,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紅砂巖墀頭特色突出,建筑布局、結構和各種構件保存基本完好。

思我公祠:堂號并德,建于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思我公諱灼英,字杰叔,號思我,為塘尾李氏4房21世祖。公祠保存完整,面闊10.28米,進深12.24米,硬山屋頂,三開間兩進結構,梁架為廣府地區清代典型瓜柱抬梁形式,木結構構件主要用材為坤甸木,選材上乘,結構堅實。梁頭、斗拱、封檐板木雕工藝精湛。公祠于2006年重修。

民居與書室、祠堂與書室相結合是塘尾古村落的一大特色。塘尾自建村以來學風興盛,明清兩代共有舉人2名,秀才42名,通過考試選拔的貢生2名,還有眾多的國學生(監生)。自明至清,先后建有書房30間,家塾3間。塘尾李氏遵循著南方人一貫的低調,縱然家境殷實,卻并不張揚。他們以雅、文、清高和超脫的心態構思來營建各自的家祠和書房。這些建筑外表雖不奢華,真正精致之處卻藏而不露?,F存的19間書房,其布局、裝飾均有不同,以大書房(亮德書房)、樂平書房、惠宗書房、卓卿家塾、寶卿家塾、渭川公家塾最為典型。


李惠宗書屋:是民居與書房相結合的代表,主人李惠宗為清末民國年間塘尾大商人。建筑由書室、住宅、門樓組成,面闊17.25米,進深16.35米,占地面積242平方米,于2006年重修。書室為單間兩進內天井形式,中西合璧。頭門平屋面設上人平臺,二進為兩層,二層與頭門天臺用架空側廊連接。書房中的天花、欄板、隔扇屏風雕刻精美。西洋式的門窗做工精細。內天井花窗兩側“聊借好花行樂事,且將閑地養余年”灰塑對聯,透出主人雅閑的心態。住宅為三間兩廊三合院,內部防盜措施設計巧妙,內墻周邊有竹編防盜網,與屋面密集的檁條及趟門組成完成的防護體系。


亮德書房:由塘尾4房李禮佳建造,年代大致為二十世紀初,書房面闊10.55米,進深11.29米,是本地區典型的三間兩廊的型制。右側廊開門通天井,正房兩次間設閣樓,天井正面墻及左側墻設綠琉璃花窗,花窗兩側有灰塑及對聯,花窗兩側設側門通冷巷。該建筑精致小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內部梁架結構合理,用料考究,內部的雕花門扇、封檐板、雀替、花罩雕刻精美,保存完整。建筑格局、結構和各種構件保存基本完好。書房于2006年重修。

樂平書房:具體建造年代不明,面寬15.97米,進深8.97米,占地面積143.25平方米。屬局部二層民居,正面開三條大門,建筑整體錯落有致,小巧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內部壁畫精美,彩畫、木雕、石雕甚多。二層樓保留了完整的一面木隔墻,墻上的門窗均有精美木雕,并題有一副對聯:“低看湖水天機暢,遠眺云山眼界寬”。李樂平為塘尾李氏4房裔派,在廣州和香港分別有利昌機械廠及船運公司。書房于2006年重修。

卓卿家塾:又稱守善堂,是家祠、家塾與民居結合的典型代表,為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建造的一體建筑,面闊15.19米,進深13.23米。家祠為三開間二進院落布局,民居為三間一邊廊建筑,家祠與民居各有獨立的外門出入,同時又設有側門相通。卓卿家塾原為卓卿公祠,堂號守善。卓卿公諱龍耀,字昭漢,號卓卿,為塘尾李氏3房24世祖。家塾裝飾精美,內部梁架采用精美的斗拱駝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封檐板、雀替、花罩、門窗雕刻精美。卓卿家塾于2006年重修。

寶卿家塾:是塘尾古村的三處家塾之一,早期為家祠與民居結合的建筑,面闊9.43米,進深8.61米。寶卿公祠堂號紹徽,寶卿公諱鈺,字銓江,號寶卿,清國學生(監生)。民國初年,寶卿之子祖璋(字澍仁,別字冀南,曾執掌云崗社學,創立追遠堂小學)擴建祖居,改家祠為書院?,F存東莞清末探花陳伯陶1919年題書的“寶卿家塾”匾額。

渭川公家塾:建于清光緒年間(1875年-1908年),原為塘尾李氏4房15世祖養中公祠,堂號友于。養中公諱尚錦,字文秀,號養中。到養中公后代第25世渭川公(諱宗璜,字顯廷,號渭川)時,改公祠為家塾,稱渭川公家塾。家塾面闊9.41米,進深10.16米,面積95.6平方米,為合院式布局。

塘尾古民居,具有濃郁的嶺南地方特色。在建筑結構上,充分考慮到南方炎熱多雨潮濕的氣候特征,采用三間兩廊的金字屋和三間一邊廊的明字屋布局,利于通風散濕;在建筑用材上,廣泛采用東莞紅砂巖和青磚,建筑多以紅砂巖做門、窗框和墻基,豆青色水磨青磚墻,形成獨特的建筑色澤搭配;在裝飾題材上,除采用中國傳統民間題材外,更多采用嶺南地區的瓜果等裝飾題材,夔紋、鑊耳、彩繪、灰塑、木雕、磚雕、石雕等,具有鮮明的廣府文化特色,是研究嶺南古建筑特別是廣府建筑的重要實例。



李鳳池民居:位于塘尾舊圍60號,是塘尾民居中建筑布局、結構和各種構件保存較完好的一間。李鳳池字康新,號潮煜,又號潮旭,塘尾李氏3房24世,候選府同知,是塘尾大商人,富甲一方又樂善好施。鳳池民居約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清光緒年間重修(1875年-1908年)。鳳池民居與書房相連,呈“L”型分布,面寬20.33米,進深18.48米,占地面積約282平方米。民居為兩進三間兩天井形式,次間設閣樓,二進內墻周邊設防盜木板,防盜木板與屋面密集的檁條及大門的防盜圓木組成完整的防護體系。書房為三間兩廊三合院形式,二層設上人平臺,室內外彩提裙窗分隔,既滿足住屋的私密性又利于讀書學習明亮開敞的空間。民居與書房各有獨立的外門出入,又在內部設一過道相通,使用方便。居住部分建筑保存較好,通往冷巷邊門卷蓬頂缺失,入口大門封檐板雕刻精美并保存完好,檐下灰塑損毀,挑檐梁頭雕刻精美完好,屏風門上和上部花窗殘缺,地面部分損壞。書房部分損壞較嚴重,但基本格局保存較好。

李子聰民居和書房:也是塘尾典型的民居,其具體建造年代不詳。民居面寬8.3米,進深9.7米,占地面積約80.51平方米,“明”字屋布局,凹斗門。子聰書房與民居隔巷相挨,面寬11.1米,進深5.4米,共兩層,占地面積約44.5平方米,形似炮樓。書房一層由頭門、配房及書室組成,二層中空,入口處上方設走廊連接書室與配房。民居與書房整體采用山墻擱檁形式,硬山屋頂,板瓦屋面。

圍墻和門樓: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的古圍墻,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圍墻環繞村落,全長860.8米,高約1-5米,寬約0.35米,紅砂巖墻基,青磚墻體,每隔4米有一附墻。圍墻開東、面、西、北四個圍門,以東門規模最大。圍門上各有題額:東門兩塊題額,一為“秀挹東南”,一模糊不清;西門為“□秀坊”;南門為“淳風里”;北門題額今已不在。門樓集交通、防御、祭祀于一體,均設有福德宮供村民上香祭拜。東門樓二層中設有關帝廟。圍墻還附設17座譙樓,加上村中的獨立譙樓、巷道門樓、圍門樓,共計28座,按照二十八星宿的名稱來命名。譙樓又稱炮樓,一般長寬各約4.5米,高約7米。圍墻上還開有瞭望與射擊用的瞭望孔108眼,暗合36天罡、72地煞之數。古村的圍墻、圍門和譙樓共同構成了完整的防御體系。


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網狀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7條直巷和東西走向的4條橫巷,有效構建了村內有利、便捷的交通系統。巷道由紅砂石鋪砌,寬2米左右,并有完整的明、暗排水渠,與村前水塘相連形成完善的污水排水系統。清末光緒年間,塘尾富紳李植宗改建部分紅石巷為花崗巖麻石巷,橫穿圍面。


古井:塘尾村內古井眾多,現存15眼,尚能使用的有11眼,分布于巷道旁或民居、家祠天井內。井壁用青磚砌筑,井沿用整塊紅砂巖挖空而成,至清末采用花崗巖石。其中黃泥井距今已有七八百年歷史,相傳塘尾李氏祖先遷居此地前就已有。黃泥井井壁用青磚砌筑,井沿用整塊紅石挖空而成,直徑約0.87米,高0.4米。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把明清時期的圍墻、炮樓、祠堂、書院、民居、古井、池塘、榕樹比較完好地保留下來,尤其是將古村落格局和圍前蟹形仿生布局完整地保留下來,全國較為少見,它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它保護的不僅是一批房子,而是保護一段歷史,保護的不僅是一個村子,而是保護一個時代,實為東莞的一大景觀。古建筑群布局合理,格調明朗,建筑工藝考究。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在古代規劃建設、建筑藝術、民俗風情、家族社區等方面,是研究南粵民居不可多得的藍本,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2002年7月,塘尾村明清古建筑群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8月12日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中國東莞石排街道欄目_中國東莞石排街道欄目
版權所有:東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承辦:東莞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網站標識碼 : 4419000098
備案號:粵ICP備19114884號?????? 粵公網安備 44190002000375號 ??????技術支持:開普云?????? 網站地圖??? 聯系我們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