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燕嶺古采石場遺址位于東江南岸丘陵中段,東江南岸丘陵東起石排鎮橫山村下寶潭自然村北,西至茶山鎮京山村,長約8公里,寬約0.3-0.5公里,海拔高度20-50米,NEE-SWW走向,組成巖石為第三紀棕紅色細砂質粉砂巖,間夾有少量梭角狀礫石,結構緊密,硬度大。遺址處于此丘陵石排鎮燕窩村至田邊村段,海拔40米以上,主峰高山城達51.8米。
據崇禎《東莞縣志》卷七《藝文》引明·陳子壯《石崗士民頌李公德政碑》記載:明思宗崇禎元年(一六二八年),東莞縣令李模就已明令禁止開采石崗紅石。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南海衛建設東莞城,現仍保存完好的西城門就已大量使用紅砂巖修筑。目前石排及東莞其他鎮(區)明清古建筑墻基、柱礎、石柱、門框、石雕、古井和巷道也廣泛采用紅石,至清中后期才開始使用花崗巖石。因此從就地取材因素考慮,燕嶺古采石場遺址的開采年代不會晚于明代初期。
燕嶺古采石場遺址在延綿1.475公里的范圍內均有人工開采痕跡,以“十八房間”、“補天石”為主要景觀遺存,面積達25000平方米。燕窩村西邊村小組西南的古采石場石壁上有清光緒十六年(1890)孫奭題書的摩崖石刻。
“十八房間”:位于田邊村和燕窩村交界處,是向山崗縱深鑿石形成的長方形石窟,類似建筑的房間,村民稱共有三層十八間,故名。石窟大者數十平方米,小者二十平方米左右,高度達20—30米,石壁多成直角陡立,纖石條痕清晰可見,附近還有采石遺存的石柱,石窟和石柱下部有積水淹沒。
“補天石”:位于“十八房間”附近,是采石遺存的石柱,比高約30米,為傾角30度的紅色砂巖層構成,間含少量小礫石,因膠結好形成上粗下細、成超90度陡立于石窟水面上的巨型石柱,民間傳說稱之為“補天石”,故名。
燕嶺摩崖石刻:位于燕窩村西邊村小組西南部采石場石壁上,為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東莞石龍富商孫奭贊頌燕嶺古采石場遺址風光的題詞和詩文:“文卿大雅,身廣體胖。結廬燕嶺,萬物靜觀。池魚逐荔,花鳥啼紅。千林明月,疊嶂清風。與人同興,佳景時逢。高山仰止,書贈銘峰。咸欽燕嶺大清光緒歲次庚寅閏二月谷旦子昌孫奭敬題并書?!蹦ρ率虨殛幙绦袝?其中“咸欽燕嶺”四個大字皆超過2平方米,“咸”字高2.10米,寬1.20米;“欽”字高1.80米,寬1.50米;“燕”字高2.05米,寬1.35米;“嶺”字高2.05米,寬1.20米。燕嶺古采石場遺址明、清時期大量開采,民國年間和新中國成立后仍繼續采石。1989年5月31日,燕嶺摩崖石刻被公布為東莞市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石排鎮人民政府發文禁止開采燕嶺紅石。2002年7月17日,燕嶺古采石場遺址被公布為廣東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202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