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全國各地都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在歷史上,珠三角水鄉由崇拜龍王而產生的祭祀、娛神、娛已的民俗活動源遠流長。因為龍主司水,因而居住在水鄉一帶的人民更加重視對龍的祭祀與崇拜。人們為避免水上蛟龍的侵害,也喜歡將船制作成龍的樣式,讓龍舟在江河上祭祀水神,祈求上天的保佑,逐漸形成了端午劃龍舟這一風俗。劃龍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友誼賽,稱為“趁景”,不設獎品,無需主辦單位組織,兩條或兩條以上的龍舟在江面上相遇,往往會自發地進行比賽,這種比賽沒有固定的時間、路線,聚散自由。另一種比賽形式是“放標”,即“賽龍奪景”,群眾稱為“斗標”、“斗大景”、“斗景尾”等。
而在廣東省的珠江三角洲一帶,則將端午節期間舉辦的劃龍舟這種民間娛樂活動稱為“龍舟景”。每年農歷五月初一以后,在指定水域邀集各村龍船前來“應景”。因不爭名次,只表演技巧,故稱“趁景”。而東莞在端午節期間(從農歷五月初一至二十),各鎮街特別是沿河地區都要連續舉行一系列各具特色的龍舟民俗文化活動,持續將近一個月時間,成為東莞最美的風景。
田寮村位于石排鎮西北部,瀕臨東江南岸,于清代雍正年間立村。因先民屬隔江相望的博羅縣圓洲鎮下南村陳姓村民,前來開荒墾田搭寮居住并定居,故得名田寮。田寮村“龍舟景”民俗已經有百年以上歷史,每逢農歷五月初六就舉行“龍船拜會”活動,田寮的龍舟與鄰近的東莞市石龍鎮、石碣鎮和惠州市博羅縣園洲鎮、石灣鎮的陳姓村鄉的龍舟一起,在東江河面競渡趁景,吃龍船飯,與親朋戚友歡聚一堂,場面非常熱烈。龍舟景活動中還有許多民俗活動相伴隨,其內容豐富多彩且饒有趣味,大多寓意祈福、吉祥。如新船下水要舉行祭祀(安裝龍頭),然后“采青”,龍舟出賽先“旺船”,對參景、參賽和到訪的龍舟,東道主必先“犒船”,受犒龍舟必“朝(回)頭”回禮,村景東道主慷慨好客招呼“龍船飯”,龍舟排號不沾“九”,饋贈“金豬”、各村群眾自發到江邊觀景,村舉辦百圍宴、包粽子、婦女兒童佩戴香包,插避邪的艾草等等,禮儀雙全,復雜有趣。新船下水、采青:大凡新龍舟下水,選定“好日”、“時辰”,下水后將龍舟劃至一個預定的地方,“跳頭”發出信號,全船即時停鼓閉口,鴉雀無聲,一人下船上岸采到的一把青草(故叫采青)迅速放進龍口之中(比喻搵到食),此時跳頭的人猛然高高地跳起,雙腳在舢板上全力一踏,全船顫動,頃刻間鞭炮爆響、鑼鼓齊鳴,劃手們亦隨著鑼、鼓節奏高呼號子,舉槳奮力齊劃,這聲勢響震四方,意寓得勝回巢。起船:每年農歷三月底四月初便“起船”,“起船”就是把龍舟從“龍床”(河的某一段河底,掩放龍舟之處)中挖上來,然后清洗淤泥,用幾條小船把龍舟托起(叫“晾水”,俗稱“確水”),然后用砂紙打磨,上油(一般用桐油,若是參賽前的“晾水”,水分干卻后還要加抹豬板油),近十年來,桐油和豬油都“不及格”了,干脆上光漆油,一次搞掂,省事且效果好。龍舟賽事完結之后,村民們又將龍舟送到河邊下沉用淤泥封存起來,避免日曬雨淋,俗稱封龍。在河底的龍床叫“水床”,近20年來,多已改革為“旱床”,旱床就是搭一個遮陽擋雨的窄長木棚,把龍舟用橫木離水托起,用船時可隨時把船放下?!昂荡病北取八病笔∈碌枚嗔?且更有利于延長杉木型龍舟的使用壽命。旺船:龍舟參賽,準備就緒后,停在村邊的河道上待命出發,最后的“程序”便是“旺船”:一村中巫師身穿長袍,從龍頭處下船,一手搖鈴,一手不時做各種手勢,口中念念有詞,從船頭走到船尾。到船尾后,是不能往回走的,這時船尾的人故意把龍舟弄到離岸邊較遠的地方,巫師要離船上岸,卻又“走投無路”只好連人帶鈴“撲通”一聲跳進水中,此時舟中劃手和岸邊觀看的小孩,有特別的滿足感,爆發出一陣歡笑聲,龍舟在歡笑聲和炮竹聲中起鼓開航。這種“旺船”儀式,在解放后多年仍有,到“文革”后自然取消了。指揮用物:跳頭的人手中必握一物,常見的是一短棍,長可盈尺,漆上大紅色彩或裹著紅綢,分外威武醒目。早年間,也常見跳頭者手執一把開叉(不擋風)葵扇,一放一收招搖輕松,別具情趣。若在晚間(“采青”有時會選在夜晚)則燃香一把,以香代棍,以保證指揮信號的傳達。雖說早已有手電筒,但龍舟夜航,未見有使用電筒者。徒手跳頭者有,但不多見。犒船:犒船分兩大類,一類是代表集體的,如景、節的東道主,對參賽、參景的來舟,以飲料、水果、香煙等送之,示尊重、友好及慰勞之意。另一類是私人犒船,大凡鄰村、鄰地的新龍船到某地,當地的親屬好友則以禮帖、布料(常用的是6~7尺),水果、香煙、排炮(炮竹)等物送上;可食之物,全船受用,布料則歸受賀的親戚好友(布料上有紅紙字條寫明)。有些村的新龍舟下水,不管人家是否邀請,自行劃到別村巡游,人家不犒不好,這種行為被稱為“勒食”,解放前“勒食”之舉偶有聞之。不管何種情況,受犒之船,跳頭者均需雙手接犒,犒禮收畢,跳頭的即指揮龍舟起航,視水道允許(長短不拘),行一段距離后即掉過頭來兜一個圈,再經受禮之地,對岸上之人雙手作揖,這禮式叫“朝頭”。受犒后如若不“朝頭”,被視為極端無禮,人皆恨之。若是重犒或交情甚篤者,龍舟則作三“朝頭”,以示感激禮厚情深。龍船飯:龍船飯在龍舟活動的日子里,大行其道,老幼咸宜。龍船飯用料是大米(粘、糯米有之),魷魚、蝦米、冬菇、豆角等,飯、料先各自做好,然后拌在一起,既有營養,口味又佳。在物質匱乏年代,不少劃手還想方設法拿一些剩余的龍船飯回家給小孩或家人吃,既有吉祥之意,更實際的是充肚子。不排“九”:每個龍舟景節,東道主對前來參景的龍舟均按報到先后順序給予編號——用直徑約30公分的圓形大紅紙寫上序號,連同漿糊發給來船,貼在前后鑼的背面。這序號從“1”號開始一直往下寫,但逢“9”必避,就是說,在龍舟編號中,沒有9、19、29……等帶“9”的號數。為什么?這是因為在中堂、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流行的俚語中有“第賊九”、“第屁九”之語,為倒數第一之意,故此龍舟編號不排“9”。龍舟忌諱:在傳統龍舟活動中,凡女性無論年紀大小,概不上船;上船者,不管何種身份、地位,一律不能穿鞋,只能光腳上船;登船者,不能打雨傘,但可帶帽子(包括草帽、竹帽)。這些避忌,沿起于封建年代,或有迷信色彩,或是重男輕女,時至今天,只好當成一種習俗。田寮村非常重視龍舟景這一民俗活動,于2009年特別新買了三條龍舟,讓該村龍舟數量達到了6條,也讓更多村民有機會參與到劃龍舟這一古老的傳統運動當中。
田寮村的龍舟景活動,不僅大大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充實了石排鎮的地方特色文化內涵?!褒堉鄹偠?浪里分舟”,這是每年端午節東江河道的一個經典的場面,它不僅是一種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詮釋,更是田寮人乃至是石排人萬眾一心、力爭上游、奮發向上的精神面貌最直接的體現。
2020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