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街鎮 > 中國東莞石龍鎮欄目 > 專題專欄 >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專欄 > 醫療衛生機構 > 健康教育

我國如何織就最大基本醫療保障網

日期:2022-10-15 12:35 來源:本網 訪問量:-
字體:【 打印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全民醫保是保障人民健康的一項基本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將深化醫改納入全面深化改革統籌推進。堅持“一個轉變、兩個重點”的思路,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圍繞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兩個重點難點問題,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舉措,推動醫改取得顯著成效。藥品耗材集中采購、醫保目錄調整……醫療保障制度日益健全,人民的醫療服務需求大幅釋放,群眾就醫負擔持續大幅減輕,全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

  

建成最大基本醫療保障網

  新一輪醫改以來,我國已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

  

——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

  讓百姓病有所醫,是民生所盼、時代所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將農村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進行整合,全面建立了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制度,構建起更加公平統一的醫療保障制度。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中國基本形成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等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更好滿足了群眾多元化醫療保障需求。

十年來,中國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由5.4億增加到13.6億,報銷比例持續提高,居民醫保的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由240元提高到610元,惠及10億城鄉居民。目前中國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分別為80%和70%左右,基金年收支均超2萬億元、惠及群眾就醫超40億人次。

  

——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嚴防因病致貧返貧

  在破解“看病貴”難題中,國家醫保制度要發揮托底作用,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目前,我國正在積極建成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商業補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為一體化、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

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的意見》,聚焦減輕困難群眾重特大疾病醫療費用負擔,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因病致貧返貧長效機制,強化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綜合保障。截至2021年,各項醫保制度累計惠及農村低收入人口就醫1.23億人次,減輕醫療費用負擔近1224.1億元。

  

——著眼婦女、老年人群,專項保險體現溫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覆蓋全體婦女的生育保障制度體系逐步建立,《關于全面推進生育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合并實施的意見》使更多生育婦女受益,未就業婦女生育醫療費用通過城鄉居民醫療保險解決政策的實施,實現了生育醫療費用保障的全覆蓋。截至2022年6月,我國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2.4億。今年8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要統一規范并制定完善生育保險生育津貼支付政策,強化生育保險對參保女職工生育醫療費用、生育津貼待遇等保障作用,保障生育保險基金安全,更進一步完善了生育休假和待遇保障機制。

       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進展迅速,正在加速進入深度老齡社會,4000萬失能老人護理保障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焦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保險、救助、慈善相銜接的照護保障制度。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精神,2016年,長護險制度首批試點啟動;國家醫保局成立后進一步加大探索力度,2020年進一步擴大試點,強化頂層設計引領,著力攻堅突破,試點基礎不斷加強,制度功能有效發揮,失能老人護理保障明顯改善,老百姓獲得感穩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長期護理保險國家試點城市增至49個、參保超過1.4億人,累計160萬失能群眾獲益,年人均減負超過1.5萬元。

  

老百姓醫療負擔逐漸下降

  2020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發布,這份醫保改革文件明確了2025年和2030年改革總目標。

        從中國醫保的支付比例來看,2019年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支付比例分別達到80%和70%左右。老百姓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由2010年的35.29%下降到2019年的28.36%。中國醫保的含金量不斷提高,保障體系愈發健全。

        從報銷范圍及質量看,我國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基本形成,一批臨床價值高、經濟性評價優良、救命救急的好藥納入了目錄,部分臨床價值不高、濫用明顯、有更好替代的藥品被調出目錄。此外,通過國家組織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以及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準入談判,中國的醫保藥品價格不斷降低,老百姓用藥負擔逐漸下降。

       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副司長李淑春今年表示,2018年以來,我國每年動態調整醫保的藥品目錄共進行了4次,四年累計調入507種,調出391種,目錄內的西藥和中成藥數量增到了2860種。其中,整合全國需求談判議價將250種新藥納入目錄,平均降價超過50%。

        為進一步促使藥品、藥械回歸合理價格,減輕老百姓醫療負擔,集中帶量采購應運而生。從常見病、慢性病用藥到重大疾病用藥、罕見病用藥,從冠脈支架、人工關節到骨科耗材、種植牙,集采的重點始終聚焦人民群眾最迫切的需求。從國家醫保局獲悉,截至今年8月底,國家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已經開展7批,共覆蓋294個藥品,涉及金額占公立醫療機構化學藥和生物藥年采購金額的35%,平均降價超過50%,三批耗材集采平均降價超過80%。集采改革以來,累計節約藥品和耗材費用約3900億元。

  

群眾就醫結算更方便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人口流動趨勢更加明顯,流動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國家統計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結果顯示,2021年流動人口為37582萬人,其中,跨省流動人口為12484萬人,與2010年相比,流動人口增長69.73%。在這種情況下,跨省直接結算已經變成事關廣大患者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跨省異地就醫費用的直接結算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強調醫療保障制度是民生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完善醫保異地即時結算制度。李克強總理也多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作出此項工作的安排和部署,其中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辦法,實現全國醫保用藥范圍基本統一”。

        國家醫保局積極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相關決策部署,按照“先住院、再門診”的順序和“先試點、后推廣”的原則,帶領全國各級醫保系統穩妥、高效推進跨省直接結算。經過四年的努力,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從住院擴大到了門診,并進一步從普通門診延伸至門診慢特病,流程也從線下的手工結算拓展到了線上的直接結算。截至8月,280個統籌地區已啟動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門診放化療、尿毒癥透析、器官移植術后抗排異治療等5種門診慢特病相關治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工作,進一步擴大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覆蓋范圍。

         可以說,我國醫??缡‘惖鼐歪t直接結算制度正朝著預定的方向逐步完善,極大減少了參保人員異地就醫需要墊資、并往返兩地手工報銷的不便,讓參保人享受到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相關文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相關信息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