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街鎮 > 中國東莞石龍鎮欄目 > 專題專欄 > 基層政務公開目錄 > 城鄉規劃

總投資5.5億元!石龍鎮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項目即將動工!

日期:2025-01-14 15:57 來源:本網 訪問量:-
字體:【 打印

  2024年12月27日,“潮石龍 Yi起來”第五屆石龍商埠騎樓文化節在鑼鼓聲中熱鬧開市,再度“點燃”騎樓里的煙火氣,吸引眾多市民游客前來領略石龍中山路的魅力和盛世繁華?;顒优e辦地點——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是東莞現存最完整的嶺南特色騎樓群建筑,還是一條有著百年歷史的商業街,承載著極具煙火氣的石龍老城記憶。

已編輯圖片

  1月15日,備受關注的東莞市石龍鎮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項目(以下簡稱“中山路項目”)將正式動工,標志著中山路項目建設進入新階段,承載無數東莞人記憶的石龍鎮中山路將迎來大變樣!

  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擁有全市現存最完整的嶺南特色騎樓群建筑,鐫刻了石龍過去作為“商貿重鎮”的輝煌記憶,承擔著東莞非遺傳承、活化、發展的歷史使命,是石龍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文化資源。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化進程的沖擊,曾經繁華的中山路漸失活力,成為蘊涵豐富歷史文化資源但又沉寂了的“石龍老街”。為重振百年老街的昔日輝煌,再現石龍商埠的繁榮景象,2024年,石龍正式啟動中山路項目,從優化旅游空間布局、推動產業要素升級、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優化旅游服務配套等方面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于2024年7月在廣東省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發布《廣東省東莞市石龍鎮中山路歷史街區改造項目設計》工程招標公告,項目總投資估算55881.00萬元(其中:建安工程費估算39569.432萬元)。該項目是東莞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內容之一,對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帶動石龍老城區商業繁榮、助推東莞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和提升歷史文化街區是一項專業性強、涉及面廣、復雜度高的系統工程。為提高項目決策的專業性、實用性和權威性,2024年10月,石龍邀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楊保軍等眾多國家、省、市級專家及顧問來到石龍參加東莞市石龍鎮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項目專家咨詢會,并到中山路項目現場進行實地調研,進一步完善中山路項目建設方案,為項目推進貢獻智慧力量。參與本次調研的專家來自歷史文化保護、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等多個領域,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深厚的學術造詣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為項目的科學規劃及有效推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專業指導及技術支持。

  因中山路項目涉及公共空間的優化、基礎設施的完善等多個維度,與如今仍然居住在中山路的本土居民生活密切相關,2024年8月,石龍向廣大市民群眾發放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提升問卷,鼓勵市民群眾為項目獻出“金點子”,進一步匯聚民智民意,促進街區保護提升。此外,項目落地前還廣泛征集了各方意見,參與調查的市民涵蓋各個年齡階段,為項目的精準施策和科學規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

  為進一步激發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文旅發展新活力,近年來,石龍鎮黨委、鎮政府以保護傳承百年騎樓文化為己任,致力于把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打造為“東莞非遺第一街”,并以此為依托精心打造商埠騎樓文化節、非遺墟市、醒獅巡游等一系列特色文旅IP,著力擦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金字招牌,重塑“商貿重鎮”名片。這一舉措不僅促使更多的人走進中山路、了解中山路,助力營造全社會共同保護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的良好氛圍,還有效激發消費熱點和商貿活力,為中山路項目的持續推進注入強大動力。

  石龍鎮是全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并于清代與廣州、佛山、順德陳村并稱“廣東四大名鎮”,同時也是東莞歷史上最早的建制鎮,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保存了明清以來東莞的歷史文化脈絡,集中體現了莞邑歷史文化。其中,中山路是石龍乃至東莞最早建成的現代馬路,見證了石龍的城鎮化歷程,曾是東莞最負盛名的商業街之一。2012年,中山路入選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且名列榜首,成為東莞市首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先后孕育了8個市級、2個省級非遺項目,是享譽全市的“東莞非遺第一街”。

  中山路是石龍鎮內最早建成的馬路。1929 年,由于石龍萬勝街發生大火,該街幾乎被燒盡。是年,經省批準由石龍工務局組織拆建該路,并將魚安街、東祿元、西祿元、飽街、塘頭等街道串聯在一起,統一擴寬出一條直線大馬路。建成后的中山路全長1435米、寬16米,從東至西連接沙邊街、東祿元、西祿元等9條小街,參考廣州上下九路的設計,兩邊甚具南粵風格的騎樓建筑特色。中山路部分騎樓建成后,1929年的《廣州民國日報》還對其進行了報道,稱中山路已建的1/3部分的騎樓參差,“甚為壯麗”。1931年,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多次來石龍從事革命活動,故將這條石龍當時最長的街命名為中山路。

  憑借石龍的鐵路和水路優勢,中山路上商賈云集,商鋪鱗次櫛比,名店林立,貨品齊全,馬路兩旁共有商鋪500多間,含有酒店旅店、金鋪、雜貨以及甚具規模的谷米行等,是當時東莞僅有的永不落幕的墟市。當時的中山路車水馬龍,商業繁榮,奠定了石龍為當時南粵商貿重鎮的地位。

  中山路建成后,相繼開辦了東莞第一家郵局、第一家電話局、第一間銀行;惠來書局、南方印務局、民一布廠、裕榮米機等現代工廠雛形陸續創建;茂華煙鋪、王珍金鋪,以及香港知名藝人郭富城的曾祖父郭忠成金鋪等西式建筑物紛紛拔地而起,成為中山路上的地標式建筑;新昌鼓、李全和麥芽糖、奇香雞等老字號如今依然吸引著新老顧客光顧……這條老街“古”風猶存,能聽得見歷史的回聲,還能看到百姓衣食住行的演變痕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山路引領著周邊地區在商業模式、生活方式多方面的潮流。

  除了商貿繁榮之外,中山路還藏著豐富的紅色資源,向后人展現著紅色文化的瑰麗光芒。1923年5月,為討伐盤踞在惠州的軍閥陳炯明,孫中山親臨石龍并在惠育醫院設立東征大本營兼行營,多次進出石龍指揮前線戰斗。

  石龍作為大本營,在后勤保障中也居于重要地位。位于中山西路34號的石龍惠育醫院曾一度成為野戰醫院,大量傷病員被送往石龍惠育醫院救治,孫中山也曾多次親臨惠育醫院探望傷病員。新中國成立后,惠育醫院改名為石龍人民醫院,現為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已搬遷至石龍新城區。原舊址被改造為東莞市石龍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繼續為石龍衛生健康事業貢獻力量。

  除此之外,中山路附近一帶還有著眾多紅色遺跡:位于石龍頭的紅星街中共石龍市委機關舊址,位于竹絲洲的林直勉祖居,藏在風爐街的石龍抗日地下交通情報站舊址,中山公園內的李文甫紀念亭、莫公璧紀念碑……這些不經意路過的地方,留下了諸多珍貴的名人故居和歷史足跡。時至今日,中山路的故事仍舊在這里存活著、延續著。

  為打造更符合當代生活需求的場景,讓傳統和現代交織共生,中山路項目擬采用“有機微改造,漸進式更新”的改造方式,把石龍鎮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打造成為集“市井生活、休閑體驗、主客共享”于一體,且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文旅主題街區,全力配合東莞市構建打造“一圈三區三帶”旅游空間格局(即“中國近代史開篇地”文化旅游圈,“東莞記憶”文化旅游區、嶺南文化旅游區、潮玩時尚旅游區,以及莞韻水鄉文化旅游帶、百里山景文化旅游帶、千年莞香文化旅游帶),推動旅游發展與“百千萬工程”深度結合、互促共進,按照全域旅游的標準營造宜居宜業宜游城市環境。目前,中山路項目已被納入“東莞記憶”項目“一盤棋”統籌,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被納入東莞市六條水鄉精品旅游線路之一、東莞市十大旅游路線之一、東莞十大歷史文化建筑之一。

  據介紹,項目實施改造范圍共約15.91公頃(涉及開發策劃研究范圍約47.05公頃),在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范圍基礎(約8.75公頃)上,把中山路、太平路、巡查巷、南岸公園的部分建筑物納入重點改造對象,形成“兩軸一帶四核心”的片區規劃結構。同時,項目將對交通設施、市政基礎設施等進行全面優化,并增設智慧展示管理設施,對消費、客流和建筑資產等類別進行實時監控和動態管理,為游客提供便捷出行和個性化服務,提升公共空間品質,滿足市民群眾的生活需求。接下來,項目將依托中山路上豐富的非遺店鋪、公共文化空間、老字號美食、紅色旅游等資源,結合一系列創新主題玩法,打造“旅游+非遺”“旅游+展演”“旅游+美食”等新消費場景,為市民游客帶來更多全新體驗,發展體驗式旅游業態。

  過去一年,石龍非遺博物館、黃志偉藝術館、翡翠宮·非遺食語·莞等公共文化空間進駐中山路;南岸公園空中平臺“華麗變身”為高線藝術長廊;沿江路大型立體墻繪亮相……一系列升級改造串聯起石龍老城區的各個重要節點,為中山路項目打響頭陣,賦予老城更多文旅潮流元素,也讓更多人看到石龍活力精致的一面。未來,石龍將通過對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實施活化改造,將其打造成為傳統和現代交織共生的歷史文化街區空間,“以點帶面”推動石龍老城區煥發新活力,借助項目進一步推動東莞城鄉協調發展,依托交通區位優勢和東莞火車站等樞紐功能,更好對接穗深惠港澳等地區,加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格局,助力東莞建設成為城景交融、主客共享、近悅遠來的“灣區潮流生活休閑集聚地”,擦亮“灣區周末IN東莞”旅游品牌,營造濃厚文旅發展氛圍,把石龍發展為雙休日、小長假灣區休閑度假熱門目的地,走出文旅賦能“百千萬工程”新路子。

相關文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相關信息
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