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夯實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責任,加強動態管理,依據《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評估指標》,2023年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組織開展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2022年度履職情況評估工作,共482家省級項目保護單位納入評估。
經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告,482家省級項目保護單位2022年度履職評估結果為:優秀47家,合格434家、不合格1家。
47家優秀中,東莞市占5家,沙田“咸水歌”保護單位沙田鎮文化服務中心是其中一家。
省級項目保護單位2022年度
履職情況評估為優秀名單
為加強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非遺項目保護單位動態管理,東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組織開展了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非遺項目保護單位評估工作。經查閱資料、實地抽檢,對東莞市2022年度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非遺項目保護單位的工作情況作出綜合評估。
經東莞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公示,137家市級項目保護單位2022年度履職評估結果為:優秀11家,沙田“莞草種植技藝”保護單位沙田鎮文化服務中心是其中一家。
東莞市2022年度市級非遺項目
保護單位評估結果公示名單
沙田鎮聚焦傳承、活力、開放“三大元素”,突出疍家文化、龍舟文化、莞草文化“三大特色”,塑造沙田文化新形象,培育文旅融合發展新動能,爭創文化新優勢,為推動“魅力灣區,創新港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提供強大的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
目前,沙田鎮共有咸水歌、疍家傳統婚俗、莞草種植技藝3個非遺代表性項目;1個市級咸水歌傳承基地;2個市級非遺在校園傳習基地;3位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咸水歌代表性傳承人2名,莞草種植技藝代表性傳承人1名。
近年來沙田鎮高度重視非遺文化傳承和發展工作,持續深入挖掘梳理、傳承保護咸水歌文化,成功將沙田咸水歌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授予“東莞市咸水歌保護傳承基地”,成功創建“中國水上民歌之鄉”和“廣東省水上民歌(咸水歌)藝術之鄉”。自2007年以來,沙田咸水歌會已舉辦第十二屆,同時,結合咸水歌演唱特點,融合現代文化元素,融入現代生活元素,不斷推出文藝精品,在學校第二課堂進行教學,把咸水歌作為弘揚沙田傳統文化、推動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煥發沙田本土文化活力,打響文化品牌。
此外,沙田鎮還將莞草種植技藝立項申請為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規劃建設莞草文化園,擴大莞草種植規模,布局莞草文化科普長廊、莞草工作坊和莞草文創展銷區等,申請莞草文創品牌商標“莞編坊”,推出莞草沙發、莞草畫等系列莞草文創產品。
接下來,沙田鎮將深入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主動作為,持續完善理論研究工作,搭建非遺傳承保護平臺,強化非遺傳承人才隊伍建設,以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非遺文化項目展現出來,將非遺文化項目與現代元素相結合,讓非遺文化項目煥發新活力,進一步提升非遺傳承保護工作水平。
非遺進校園 文化有傳承
為助力東莞文化強市建設,弘揚莞邑文化,讓孩子們通過近距離認識了解、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培養孩子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興趣,提高其民族自豪感、榮譽感。11月17日,“莞脈傳承,領巾力量”的校園活動走進沙田鎮第三小學,通過一系列的非遺文化展示,傳承弘揚莞邑傳統文化,讓學校師生樂享豐富多彩的非遺大餐,零距離感受莞邑文化魅力。
活動設置了非遺項目展演和非遺課堂互動學習等精彩環節,非遺展演設在沙田鎮第三小學操場,生龍活虎的醒獅騰挪跳躍,時而威風凜凜,時而憨態可掬,精彩的表演贏得同學們陣陣掌聲?,F場還邀請莫家拳、龍形拳和木魚歌等國家、省、市代表性非遺項目的傳承人為師生進行技藝展演,講述非遺故事。
在非遺課堂上,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自己制作的手工藝品,并帶領學生動手莞草編織、麻涌大步巡游手作、燈籠仔等等作品,充分激發學生對非遺文化的興趣。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非遺知識普及、增進青少年對東莞傳 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沙田鎮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為契機,通過觀摩學習、動手操作、沉浸式體驗非遺技藝,促進非遺傳統知識普及,增進青少年對非遺文化的了解和熱愛,提高學生的非遺實踐能力。
第三小學有關負責人表示,活動讓學生能近距離認識并了解本土非遺文化,感受非遺文化魅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非遺保護和傳承意識,從而進一步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據了解,目前,沙田鎮共有省市級非遺項目3項,今年將繼續講好沙田傳統文化故事,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沙田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傳播沙田好聲音,助力東莞千萬人口與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榮。